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跨国企业汇兑损益形成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国跨国企业汇兑损益形成分析及应对措施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3 02:24:34
中国跨国企业汇兑损益形成分析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3-02-03 02:24:34     小编: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走强及非美国家经济发展的趋缓,全球性货币政策分化已逐步清晰。2014年人民币汇率持续双向波动、俄罗斯卢布也出现了断崖式贬值,强势美元令多个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开启下行通道。如何应对汇率问题,如何减少汇兑损失,成为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实现“走出去”战略必须面临的课题。

一、 跨国企业集团汇兑损益形成情况

(一)研究方式

由于会计报表为反映企业或集团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主要依据,本文将主要针对会计报表中体现的外币折算情况进行分析。在会计处理中,外币折算主要涉及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和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两类,分别体现为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及资产负债表中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两个科目。

其中,资产负债表中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科目,主要为境外企业将所在地区或国家货币编制的财务报表折算成人民币财务报表时,因汇率折算而产生的差额,由于该类折算不产生损益,暂不在此进行讨论。利润表中财务费用中汇兑净损失科目,为企业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外汇兑换损益累计数,包括因货币兑换产生的中间价与银行买卖价的差额,也包括往来款项、负债等项目在发生日、报表日、结算日折算汇率中间价差异等,直接影响集团利润情况,减少或对冲此科目的波动,是汇率风险控制成效的直接检验方式,因此本文将就这一科目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控制此科目的波动为目标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

(二)跨国企业集团汇兑损益情况

自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起,美元人民币汇率维持了近9年的单边升值状态。由于我国跨国公司规模相对较小,尚未形成全球性生产经营体系,从投资规模来看,大多数普遍偏小,抗风险能力比较低,进口型企业居多,且多外币负债依赖性较强,因此受益于人民币单边升值,多年一直汇兑损益科目一直呈净收益状态。2014年,受美国经济走强、非美地区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美元兑人民币启动双向波动走势,波动幅度不断扩大,同时强势美元令多个新型市场国家货币承压,曾受益于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跨国企业集团纷纷遭受了较大的汇兑损失。

二、汇兑损益成因分析

(一) 汇兑损益整体成因分析

跨国企业集团汇率损失主要体现在利润表财务费用(汇兑净损失)科目,根据其形成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可归为以下两大类:

1、外币货币性负债类科目与外币货币性资产类科目不匹配

根据汇兑损益会计处理原理,记账本位币升值,货币性负债类科目如外币贷款、外币应付账款等产生汇兑净收益,货币性资产类科目如外币存款、外币应收账款产生汇兑净损失。记账本位币贬值,负债类科目产生汇兑净损失,资产类科目产生汇兑净收益。目前,多数中国跨国企业整体外币负债类科目总额大于外币资产类科目总额,导致外币资产类科目产生的汇兑损益与负债类科目产生的汇兑损益无法明显抵消,集团汇兑损益主要来自于汇率变化对负债类科目的影响。

具体来看,对于一笔外币负债,按照会计准则应采用即期汇率折算。即在交易日按当日中间价折算入账,在资产负债表日、结算日,按相应即期汇率中间价进行调整,差额计入汇兑损益。在结算日,如采用购汇还款,还需将中间价与汇卖价差额计入汇兑损益科目。因此,当本币贬值时,将产生较大金额的汇兑损失。当企业货币性负债类科目形成较大汇兑损失,但货币性资产类科目产生的汇兑收益却较小,无法对冲时,将直接导致企业大额汇兑损失的形成。这也是许多跨国企业一直享受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带来的收益,而2014年却遭受大额汇兑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应对记账本位币贬值风险的手段

许多跨国企业多年来受益于人民币单边升值,未对相关外币交易或贷款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汇率风险的完全敞口直接导致了大额汇兑净损失的产生。以某进口贸易公司为例,由于人民币为该公司的记账本位币,2014年6月份人民币出现多轮贬值,该公司汇兑净损失出现激增,8月份人民币重回升至通道,该公司汇兑净损失有明显下降,完全暴露的汇率风险敞口让企业对于记账本位币贬值缺乏风险抵御能力。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两点汇兑损失形成原因,结合目前市场汇率变化情况,建议分别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事前、事中或事后规避及控制:

(一)债务性汇率风险的防控

1.事前风险研究与判断

跨国企业应对外币浮动利率贷款持谨慎态度,在借入外币贷款前充分判断其可能面临的汇率及利率风险。通过对市场的研究,确定可以承受的最高债务成本水平,即债务风险底线。如预期市场变化存在较高超过债务风险底线的可能,则应选择金融衍生品对外币债务进行套期保值。

2. 事中风险控制与规避

企业可采用多种金融衍生品对新外币债务、存量外币债务进行事前及事中防范,包括货币掉期、交叉货币利率掉期(CCS)、超远期外汇买卖等。

其中,是否选用交叉货币利率掉期,应考虑美元贷款与交叉货币利率掉期同时操作的综合成本是否低于企业设置的债务风险底线,如满足,则应进行相应保值。掉期产品的实施既可在贷款起始日、也可在特定付息日执行,一般来说,基于对市场的正确预判,同等条件下越早买入金融衍生品将付出越低成本。

根据企业自身风险承受程度,可将具体操作模式可分保守、平衡、激进三种保值方式。保守型保值即将全部浮动利率债务全部转换为固定利率外币债务,或固定利率本币债务,根据市场状况及目标价位分批量、分期限逐步将全部债务保值,100%规避风险,锁定债务成本。平衡型保值即将债务的50%进行保值,只将债务风险对冲一半,规避50%的风险。激进型保值即将债务的三分之一进行保值,三分之一保持敞口状态,剩余的三分之一根据市场变动进行动态管理,仅锁定33%的风险。以中石油为例,该企业即采取激进型保值模式,要求所属企业负责本企业及下属公司汇率风险管理,所有外汇业务至少对冲汇率风险敞口30%。企业可参照自身业务模式与风险管理需求,选择相应保值比例。 3.事后债务评估与管理

企业应基于事前锁定的债务成本对保值操作进行事后评估,在金融衍生品生效后,市场既可能出现预判中的上涨或下跌,也可能出现截然相背的走向,在极端情况下,如目标债务成本确需调整,应相应对冲此笔金融衍生品,执行金融衍生品反向展期业务,补以相应差价,从而调整整体债务管理方案。

(二)进出口业务及境外投资风险防控

1.境外资金统筹管理

统筹管理企业本币及外币交易,是防范交易风险的根本性措施。整体来看,跨国企业主要涉及的外币种类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硬货币”,即可自有兑换且表现坚挺的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澳元等。一类为“软货币”,即不可自由兑换或可自由兑换但极不稳定的货币,包括卢布、印尼盾、印度卢比、牙买加元等。对于第一类货币,成员企业可根据一定期限内结算需求保留等额存量,超额的或没有未来付款需求的应及时兑换成最终母公司记账本位币人民币。对于第二类货币,应严格设置存量限额,超额部分需及时兑换为当地报表币种,如美元或有其他支付需求的硬货币。

2.交易过程风险转嫁

贸易企业应尽量在外汇交易中做到收付币种一致,借、用、收、还币种一致,实现单一币种平衡,借以避免或减少风险。如无法实现单一币种平衡,则应尽量收硬付软,即收款以硬货币为主,付款以软货币为主,缩小汇率风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不得不收取软币时,应考虑实行调价避险法,即出口加价及进口压价,或在贸易合同中加入分摊未来汇率风险的货币收付条件,或加入保值条款,以硬货币约定保值金额,清算时按支付货币对保值货币的即时汇率进行调整,将汇率风险彻底转嫁或部分转嫁给交易对手方。

3.金融工具保值

规避贸易性汇率风险的主要金融工具包括远期结售汇、远期合同套期保值、货币期货套期保值、货币期权套期保值、货币掉期等,根据进出口企业的业务操作模式,可配合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相应套期保值操作:

4.收付款时间调整

调整收付款时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汇率风险。对于出口类企业,如上所述可通过银行贸易融资产品调整收付款时间,转嫁风险。企业可向银行借入一笔与远期收入相同币种、相同金额和相同期限的贷款,改变外汇风险的时间结构,把未来的外币收入先从银行“借出”以供支配,从而消除时间风险,等到外汇收入进账,再用货款归还银行贷款。对应的银行产品包括福费廷、外币出口信贷、信托收据贷款、保付代理等。

对于进口企业,当企业面对未来的一笔外汇支出时,如本身有相应的本币资金,则可将闲置的本币资金换成外汇进行理财投资,支付日再用投资的本息付汇。一般外币理财产品投资的市场是短期货币市场,投资的对象为规定到期日的银行定期存款、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国库券、商业票据等。此方法可以理解为以理财收益抵消可能出现的汇率损失,从而消除货币兑换的价值风险。

以上为对中国跨国企业汇兑损益形成及应对措施的分析,希望能够对类似企业有所帮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