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3 00:14:22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时间:2023-08-23 00:14:22     小编:

摘 要:近年来,作为社会矛盾及冲突的特殊表现的各种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攀升,规模也日益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特点,为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防控;社会心理学

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高发,越来越成为人们表达利益诉求和发泄社会情绪的一种极端的方式,如厦门百万市民要求P X项目迁建 、上海市民集体“ 散步 ”反对西延磁悬浮 、学生罢餐 、反日游行等。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解读:

一、群体性事件中认知偏差的形成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保持认知的平衡状态 ,如果出现了认知失调(即认知不平衡 ),人们总是感到紧张、不舒服,为了消除不平衡带来的紧张、不舒服感,人们在接受新的信息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与自己原来的认知保持一致,因此就会选择那些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相一致的信息,过滤掉不一致的信息。当前我们的社会处于过渡转型期,群体间的贫富差距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积累了一定的不公正感、社会不满情绪,这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当有一些不好的事件发生,人们会自动地归因到群体差异,从而加剧社会不满和仇视情绪。另一方面别有用心的群体通过舆论引导和宣传,利用大量负面信息的宣传和引导,利用夸大群体内部相似性拉拢个体加入群体等方式,潜移默化操控了大众的认知和评价。三是从众心理造成的认知偏差,当有别人在场时,个体可能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而放弃对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信念的坚持。群体性事件中,往往是一个高度认同的群体,个体往往夸大了群体内部的相似性,而出现高度的依从。四是群体极化,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倾向,通过辩论后,人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偏向而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这在网络性群体事件中相当普遍,如人们一开始的想法可能并不完全确定只是有某种倾向但是通过群体争辩之后,群体形成了较之从前更极端的确信无疑的观念。

二、群体性事件中的情绪的激化

一是物理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往往伴随着人员的拥挤、嘈杂的口号等过度的外部感官刺激和其他人员的刺激,造成参与者情绪的高度生理唤醒。此外。由于群体规模的影响,责任分担机制,个体的自我道德水平和自省减弱,罪恶感和羞耻心减弱,对负面情绪诸如不满、仇恨等情绪的抑制减弱,造成情绪的进一步激化。三是情绪的感染与传播,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受到某种集体情绪的暗示会倾向于同情弱势一方,使得不满情绪和仇视心理迅速传播和感染,形成“滚雪球”效应,情绪感染范围不断扩大,暗示不断增强,情绪的积累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会爆发式宣泄。

三、群体事件中冲动行为的爆发

一是群体行为的去个性化,在群体中人们会丧失个体的责任感,尤其是处于一个面临极大压力和紧张感的群体中,人们不是作为一个个人做出反应,而是作为一个更大的群体的匿名的一部分,匿名性使得指控存在困难,群体中的个体只有极少数会受到惩罚,人们聚集在一起是就会变得更加有破坏性和不负责任。二是群体中他人的影响,当群体行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时,伴随有高度的从众行为,人们为了和群体一致而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不法分子往往混迹于群体中对个体施加相应的影响,而造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及事件的进一步升级。三是一些负面的心理能量逐渐积累,容易被放大,导致发生侵犯行为,例如愤怒的情绪积累起来,需要宣泄,一旦出现导火索,可能一点就着。四是社会弱势群体更容易出现破坏性行为,因为他们往往感觉自己被不公正地弱势化,认为无法通过合法的手段改变这种境遇,就可能在群体匿名的保护下诉诸暴力的手段,群体性事件中往往有这样一群自发的行为煽动者。

四、关于防控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消除社会不满情绪的发生和积累。现在的媒体往往注重负面新闻的报导,而忽视了正面信息的宣传,造成了普遍的仇视心理和不满情绪,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信息的监控和导向。二是关注弱势群体,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参与者。社会弱势群体往往因为得不到他们心理预期的关注,而感觉被社会遗忘,感觉被不公正地对待,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利用的潜在性事件参与者,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通过增加社会福利、肃清信访渠道等方式帮助弱势群体以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三是加强宣传教育,使大众认清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机制,自觉抵制从众行为的发生。在当下网络盛行的时代,信息播散的瞬时性带来了情绪传播和感染迅疾性,这就要求网民必须理性对待网络信息,掌握一定的识别虚假信息和煽动信息的能力,自觉地对煽动和感染进行抵制。四是健全网络实名制,消除群体匿名性,减少群体去个性化行为的发生。在群体匿名的保护下由于责任分担,处于群体中的个体更易采取极端的冲动行为或清新发泄,因此应消除匿名性减少去个性化的发生。

五、结论

社会影响的力量比我们预计的要大,我们对自己的行为的控制能力比我们预计的要小得多,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境中。因此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基于对情感和任务的需要,我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从众行为,有时甚至会放弃我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对正确信念的坚持。通过冲突与和解的学习和体验,深刻认识和体会了社会困境,即我们多数人都采取对个人最有利的行为时就会对所有人造成不利的影响,最终结果要么是有所让步各取所需的共赢,要么是鱼死网破相持不下的恶性竞争,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影响反之也影响着他人,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博弈,愿我们都能够理性竞争,争取携手共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