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明清书法拍市逆袭 从“小惊喜”到“定海神针”

明清书法拍市逆袭 从“小惊喜”到“定海神针”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8 00:27:55
明清书法拍市逆袭 从“小惊喜”到“定海神针”
时间:2023-05-28 00:27:55     小编:

今年的香港拍场,明清书法作品成为一个亮点,成交的火爆远超市场预期。严复的《楷书八言联》以115万港元成交,超出估价的30倍;杨家瑜藏曾国藩《行书七言联》以69万港元成交,超出估价34倍;张之洞《行书》以46万港元成交,超出估价46倍。保利香港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上拍的董其昌《临〈淳化阁帖〉》册页则以1300万港元落槌。

古代书法尤其是明清书法,自去年开始提升,给徘徊调整的艺术品市场带来一抹亮色。

从“小惊喜”到“定海神针”

中国书画板块一直是中国艺术拍卖市场的重中之重,一直占有65%以上的交易份额。中国书画又分为近现代书画和古代书画两大板块,近现代书画作品存量较大,占七成以上市场,古代书画由于真伪鉴定难度较大、存世稀少,一直是高端藏家的专属。

不温不火的2014春拍整体表现差强人意,但中国古代书法给拍场带来了些许小惊喜。

在北京保利推出的“中国古代书法”专场,清代伊秉绶的隶书横幅《遂性草堂》估价仅有80万元,成交价最终却高达2300万元。

北京匡时推出的“畅怀―――中国书法夜场”,46件拍品总成交1.1亿元,成交率高达89%。

“重画轻书”,中国艺术品市场这一传统概念在2014年被彻底颠覆。面对明清书法“低估价,高成交”现象,不少业内人士感叹,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拍卖公司的推广,明清书法作品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掘。

“王铎很忙”

2014秋,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王铎“很忙”。

嘉德、保利、匡时、香港佳士得、北京荣宝,多家一线拍卖行相继推出王铎书法专场或专题拍卖。

在北京保利秋拍的古代书法专场,王铎的《致戴明说札》从270万元起拍,经过多轮竞争,最终以1863万元成交。

中国书法史上有“先王后王”之说。“先王”即王羲之,“后王”即王铎。

王铎的行草具有独特的涨墨效果。墨分五色,浓淡干湿枯,涨墨笔法通过用笔的轻重缓疾,表现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丰富质感。王铎身逢乱世,从降清到去世的8年,王铎被明代遗民所鄙视,极度煎熬和痛苦,被后世人称“顶着贰臣的万重压力,和着鲜血和泪水创立奇崛的书法风格”。启功言曰:“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佳书不如孬画?

中国古代文人的书画艺术创作追求一直是“金石字画”的顺序,书法历来广受重视。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书画同源”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拍卖市场上书画并未平起平坐。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书法作品的市场价格一直低位徘徊,尽管近年来屡有天价古代书法拍品出现,但与绘画价格相比,并没能改变“好字不如烂画”的尴尬局面,拍品数量和专场场次也远远少于绘画作品,很多拍卖公司都是把书画放在同一个专场,书法只是绘画的陪衬。

业内人士分析,除审美倾向外,很多人认为书法作品的收藏门槛高于绘画作品,需要更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储备方能理解和欣赏,这是造成书法市场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评估古代书法的收藏价值?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学者赵力认为,时代、名家、名迹、流传有序可以作为收藏的四个要素。业界认为,首先要看书法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要全面衡量每一件作品,即使同一位书法家的力作,质量也可能参差不齐。但古代书法作品的具体价位,很大程度上由书法家在当今社会的名气决定,比如清中期刘墉的书法作品可能就比王文治、梁同书的关注度高,因为刘罗锅的名气大。

目前宋、元时期藏于民间的书法作品已是凤毛麟角,但明清书法作品还处在价格洼地,其中千万级的作品是特例,大多数仍属“位高价卑”,像清代的赵之谦、何绍基、翁方刚、成亲王、翁同等名家的作品,价格区间在十万元至几十万元,相当于当代二流画家的作品价格,但古代书法家毕竟是受到历史和学术上的洗礼,经过历史的检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