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保险怎么应对地震?

保险怎么应对地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13 09:26:56
保险怎么应对地震?
时间:2015-08-13 09:26:56     小编:

前段时间尼泊尔连续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身以及财产损失。那么针对地震这种不可预测的天灾,保险业都是如何应对的 呢?

―Headey

日本处在地震频发带上,因此它的地震险十分发达。日本的地震险直接依附在火灾保险上。在早期,除非投保人自身表态不想投保,否则一律视为投保,直到1970年代才改为自愿。同时日本地震保险对企业和住宅采用两类不同的承保策略,以此来分散压力。企业地震险为商业保险,以再保险的方式向国外再保险公司转移风险;而住宅保险,首先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由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再以超额损失再保方式,转移部分风险给政府。

美国是全球设立巨灾保险项目最多的国家,其巨灾包括地震、飓风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美国的巨灾保险是由政府立法来推行的,因为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承担巨灾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同时由于巨灾的不可控性,导致保险公司更加不愿意涉及。目前,在联邦层面上,美国设立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航空战争风险保险计划、恐怖主义风险保险法案;在州的层面上,有加州地震保险制度、佛罗里达飓风巨灾保险制度。

加州地震保险制度要追溯到1994年,当时的北岭地震给加州保险业造成了巨额损失,第二年加州政府就立法成立了加州地震保险局,简称为CEA,吸引加州的财产保险公司作为会员自愿加入。立法规定,至少70%的财产保险公司加入才能开展业务。直到两年后CEA才有资格开展业务。CEA可以提取税前巨灾准备金,通过会员对住宅、公寓等提供保障,但是游泳池、车库等不属于保险标的。屋内财产限额为5000美元,紧急生活费用限额为1500美元,免赔率为15%。地震引起的灾害补偿基金由资本金、保费收入、对会员保险公司的摊派、贷款、再保险以及投资收入组成。

中国的地震保险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很多财产险都将地震列为免除责任,人身险当中对于地震引起的医疗费用只是稍有涉及。目前市场上的地震险产品选择范围也不多,以平安保险公司推出的一款平安地震险为例,一年投保449元,可以获得150万元的地震财产损失赔偿、150万元的地震人身意外伤害损失赔偿以及195万元的火灾、爆炸财产损失赔偿。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李嘉文

微博互动专区

CAMEL骆驼万金刚:新出的一财周刊出了个有意思的调查,年轻人“最具幸福感”城市,能幸福城市在多样、便利、开放、效率和生活等方面分数都高,而且均衡;可出人意料的是,除了北上广深,新一线里的幸福城市,与我料想的存在较大差别,难道我out了?偷偷截了个图,大家快看看你家乡都上榜了没?

RE:求同存异,没关系的:)

夕林Wild:@第一财经周刊 从高一到大一看了四年财经周刊,感觉已经被洗脑了,现在有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满脑子都是互联网类别的,就不能做点有关实体的报道?

RE:收到建议。

北风那个吹我还在:[笑cry]看了新一期杂志,当我知道崔老师是摩羯座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第一财经周刊 @大小鸟崔鹏

RE:摩羯座的名人里有牛顿、猫王呢,星座是无辜的!

麦琪的彩虹:@第一财经周刊 看一财时觉得微博互动专区很有意思,今天来尝试一下,不知道是否会有答复。前几年都是单买,今年选择订了一年,上周最新一期到手,比平时的厚了些,过了两天才发现是合刊,想问一财君,做合刊是有什么原因或者条件么?

R E:合刊主要是因为赶上了五一假 期。

读者来信

求打听

尊敬的周刊编辑老师:

我是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们整个部门都是贵刊的忠实读者。

作为发展研究部门,我们的主要职责是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经济信息,从而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从去年成立开始,贵刊就一直为我们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思路,贵刊严谨的论证、深入的分析和时尚的设计一直是我们参考的标杆。

1.能否提供文中所涉及的原始数据?(主要是良好生活指数图表中的具体数据,其余数据在图表中都有体现)

2.贵刊能否帮忙收集成都、绵阳、德阳、宜宾的相关数据?

3.以上数据需要通过何种途径与贵刊取得联系才能获取?

―江山

RE:良好生活的数据是我们与大众点评大数据部门的“吃货地图”项目合作的,它们有一个数据实时更新的网站http://evt.dianping.com/special/ festival。其他的数据需求,我们再单独联系。(CBN 沈从乐)

关于第18期封面故事

吐下槽,第34页倒数第二段提到徐长爱时,有一个“他”写成了“她”。

―Hester

RE:代表不了整体,只是一个切面。

咨询一下

您好!

我刚用App Store订阅了《第一财经周刊》,想请问Business+中的“Media”版(介绍外国杂志如Time《时代》,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是在电子版的哪里呢?我找遍了所有Business+都没看到呢!期待您的答复! ―Yu Vivien

RE:确实没有这部分内容,是出于版权的考虑。谢谢关注。

一财君你好,请多多指教~

一财君你好,

从去年见到你的第一面起,我就被你丰富的内涵and接地气的表达and高大上的设计感深深折服了。原谅我到现在才给你写这封邮件,不过表达对你的喜爱和支持,什么时候都不嫌晚的,对吧。哈哈。

我是1987年的文科女,3年前从北大读完研究生来到上海,先后在房地产公司做过行政、在保险公司做过人事,两个月前正式提出辞呈,决定做一名自由职业者(将来可能会创业)。我认为做真正的自己,喜欢自己,才可能更好地爱身边的人、爱这个社会、爱我们的国家,所以我现在做的每件事都是自己喜欢的,给外国人上汉语课、阅读、写作、听音乐、看电影、旅行,就像韩寒说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也是因为非常喜欢你,所以才忍不住给你发这封邮件。

另外我还有个小问题想咨询一下,你们貌似只接受自己的记者采写的稿子对吗?那么如果想和你们有更多互动和联系,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不要告诉我去微博帮你们上头条哦。因为我目前是自由职业者一枚(你也可以说是无业游民一只),如果你们有兼职的工作or志愿者活动之类的,我非常乐意参加。希望有机会认识你们的团队,从你们身上学到更多有用的技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我相信一定会的)!

期待收到你的回复。保持联系!

―真的很短的林小短

RE:如果外语不错,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编译部分应该有这种互动可能。

关于创新的一点想法

一财君,你好。

我想,创新这个词语应该是有些泛滥了―几乎无孔不入,市面上夸夸而谈的创新,仿佛是突然有了一个词语,给所有机灵一点的行为一个光鲜的标签似 的。

这样想来,不知道你们能否理解我看到“大公司身处困境,需要创新”这样报道的违和感。明显的,改为“改变策略、方法”更为贴切。个人看来,创新对于社会的影响不仅仅是你的公司突然因此能赚钱了。

总之,我想表达的是创新有可能会变成一种噱头,我们应该对社会潮流保持一点儿警惕。言语冗长、观点有误之处,还望指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