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解析香港自由行“大数据”

解析香港自由行“大数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5 01:06:30
解析香港自由行“大数据”
时间:2023-02-05 01:06:30     小编:

自由行的负外部性路人皆知。与之相比,自由行的正外部性不可小觑

因实施“自由行”政策,近年来内地到香港的旅客数量猛增。自由行反对者经常会引用旅游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占比不高来质疑自由行的意义;而自由行的支持者则认为,官方的统计数据低估了自由行的连锁利益,或者说它对“一系列相关产业”所带来的贡献。

目前看来,这些讨论尚处于“数量有余,质量有限”的尴尬境地。本文结合我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数据角度切入,对“自由行”得出一些定性之外的定量判断,并提出相应建议。 “占比最小”产业

在我的统计范围内,在全部内地访港旅客中,非自由行旅客的人均在港支出,要高于自由行旅客。这是因为非自由行旅客来自内地距离较为偏远的地区,他们愿意在港的时间更长。而从2009年开始,自由行旅客的人均在港支出出现下滑,这是由“一签多行”旅客造成的。他们来自深圳,其中的九成并不在香港过夜。结果是自2009年起,自由行和非自由行旅客的人均在港支出差距逐渐拉大。但与其他非内地旅客相比,自由行旅客的在港支出仍然较高,因为自由行旅客愿意花更多的钱购物。

从绝对数字而言,自由行旅客所带来的收益并不是一个小数字。但相对香港其他支柱产业,旅游业占GDP的比重则最低。香港政府将本港的支柱性产业分为四类:金融服务业、旅游业、贸易与物流业、专业服务和其他生产型服务业。在对GDP的贡献占比方面,贸易与物流业的占比最大,构成了GDP的25%,旅游业只占GDP的4.7%。有鉴于旅游业这一话题在香港社会所引发的讨论的热切程度,以及它在四大支柱性产业中的占比最小这一事实,二者之间存在的强烈对比,或许会让人感到惊讶。 对经济增量的贡献

旅游业占GDP总量的比重虽然低,可是从增量的角度计算,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十分可观。结合政府的相关公开数据及我的研究,能够勾勒出2004年到2012年旅游业与其他关键性产业对香港经济增长的贡献。

2004年-2007年,自由行及全部入境游对香港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和15.6%。全部入境游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金融服务业的11.6%。这是因为与金融业相比,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数量日益增长的自由行旅客对GDP贡献颇为有限。2012年,与非内地游客相比,自由行旅客的在港支出要高出7%,但与非内地旅客相比,在增加值方面,自由行旅客的贡献只有其51%。如前所述,这是因为自由行旅客的支出高度集中于零售消费,但因大部分商品都源于进口,其增加值相当有限。此外,自由行旅客在跨境交通方面的贡献其实也相对有限,因为他们大多是通过短程陆路而非长途空中交通来到香港的。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如果旅游业不景,香港的生产成本(主要是工资和租金)将随之下滑,其他产业可借机得到扩张。但在香港目前的语境之下,其他产业的发展前景面临着一系列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如上所述,作为创造香港产值及就业岗位第一位的贸易与物流业,就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金融服务业的前景相对好一些,但作为非劳动密集型行业,它并不能创造多少就业岗位。假如自由行出现萎缩,香港失业率会出现显著上升。

人群熙熙嚷嚷,各类设施拥挤不堪,自由行的负外部性已是路人皆知。与之相比,自由行的正外部性不可小觑,但我们在进行公开讨论时,却经常会忽略掉这一点。有必要指出的是,旅游业的负外部性的大小,其实与当地的旅游接待能力高度相关。假如政府能显著提升其接待游客的能力,旅游业所带来的一系列负外部性其实会大幅度地缩减。事实上,人群熙熙攘攘,各类设施拥挤不堪,很显然是游客接待能力有限所导致的后果;而店铺租金大幅度上升,其实也是零售业场地不足的后果。对于这一系列负面效果中的绝大部分而言,是因为政府决策不当所导致的。随着政府有效政策逐步有针对性地落地实施,自由行的正外部性将会超越其负外部性。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土地供应增加、劳动力人手增多、基础设施的完善,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实现。即使香港政府立刻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推进政策,供应瓶颈也无法立刻得到纾解。有鉴于目前游客的快速增长速度,以及与之相比香港土地及劳动力供应的不足程度,想要让香港旅游业的供需真正实现平衡,可能需要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因此,除了采取措施让旅游接待能力得到大幅度增长外,香港政府为缓解自由行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果,也的确应该考虑进行需求端的调控,限制一签多行的政策,应该就是在此语境下出台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