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强化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

强化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13 12:07:05
强化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
时间:2015-08-13 12:07:05     小编:

银行信贷脱实向虚

时至今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5年有余,但衰退阴霾依然笼罩全球,世界经济在短时期内难以快速恢复。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相继爆发,发达经济体复苏低迷,深陷高失业、高债务泥潭;新兴经济体扩张强劲,但热钱涌入、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全球贸易战与汇率战此起彼伏。众所周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源自美国次贷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下的一场金融危机,也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成因非常复杂。直接导因有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金融全球化等,金融创新过渡,政府监管不力,是美国虚拟经济膨胀的必然结果。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要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避免虚拟经济在自我循环的小圈子里不断膨胀进而酿成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第九届《财经》年会上指出:“金融业有些产品基本上在金融业内循环,对实体经济作用较小,甚至成为利用非金融业专业知识不够而赚钱的工具。因此,需要对金融工具进行划分,看哪些金融工具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哪些可能会脱离实体经济;对监管来说也一样,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应区分哪些金融市场工具的发展应该支持。”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金融信贷数据增长较强,而实体经济却改善有限,出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冷热失衡的现象。从辽宁省历史数据看,作为社会融资主渠道的银行信贷资金增长率基本高于GDP增长率,2008年以来高出幅度尤为明显(见图2)。如此高的融资总量为什么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大量的资金到底都流向了哪里?是否真正投入了实体经济?摸清这些问题对执行好货币政策,提高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以及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银行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

银行信贷投放制约因素

总体看,银行基本能够对信贷资金的支付和流向进行严格监控,信贷资金通过受托支付的方式支付给交易对手,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信贷资金的挪用风险。但是,不能因此就说明信贷资金真正用到了生产和贸易活动之中。因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受多重因素影响,投放压力也越来越大。

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不容乐观,对银行信贷投放产生较大影响。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两个层面都受到了影响。中国正在面临出口减速、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全球经济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会逐步走出困境,但难有强劲增长,长期衰退局面难以破除;新兴经济体仍将面临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上行双重压力。国内经济将企稳回升,可能转入一个较长时间的中速增长期,需求动力不足,部分周期性行业和新兴行业产能过剩,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一般加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将更加困难,实体经济仍不容乐观。目前,大型企业投资活动趋于保守,对银行贷款的有效需求有所减少,优质大客户成为同业竞争的焦点。部分大客户已通过提前还贷并办理再融资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部分压降行业出现客户主动选择银行的迹象;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四大新市场也出现了需求不足的情况,平衡信贷总量与信贷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

银行贷款定价水平下滑,间接压缩银行信贷投放。受法人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等因素影响,银行贷款定价水平逐步下滑,银行收益随之下降,间接影响银行信贷投放。其中一家国有银行辽宁省分行的贷款利率平均浮动幅度为上浮13.58%,较去年同期减少1.1%。A银行新发放实体贷款加权执行利率为6.08%,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其中,受贷款投放客户集中等因素影响,新发放法人实体贷款加权执行利率为5.9%,比上年下降0.63个百分点;受产品结构单一等因素影响,新发放个人实体贷款加权执行利率为6.66%,比上年下降0.34个百分点。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辽宁省银行信贷较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但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前辽宁省信贷投放具有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和侧重于传统行业的特征,应进一步优化银行信贷资金结构;二是当前银行信贷资金投放面临较大压力,存在“资金空转”现象,应进一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更加有效地投向实体经济。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地方政府要为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创造条件。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经济条件具备实体经济的典型特征,实现信贷资金更多地、持续地投向实体经济关键是将实体经济存在且合理的信贷需求与商业银行天然的“趋利性”有效对接。然而,现有市场本身不能在该方向上完成自我调节,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干预,积极为两者对接创造条件。短期内,地方政府首先要推动好项目尽快落地,如提高规划、土地、环评等贷款要件审批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耽搁;就长期而言,一是要继续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丰富优质信贷客户资源,从根源上解决银行有钱贷不出去的问题;二是要建立并完善银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成本;三是自上至下调整对各级政府金融工作的考核思路,将考核核心从信贷增长总量向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效果上转变,利用好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导向作用。

人民银行要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合理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工具,对切实将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要优先给予支持,反之,对于过度参与公开市场操作,以“资金空转”追求短期效益的金融机构要在这方面坚决予以限制;动态调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参数,将涉农及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结果合理运用到稳健性参数调整,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增强对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继续发挥准备金工作的定向支持作用,对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性存款准备金率奖励政策。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信贷资金流向监控和用途管理。全面强化贷款三查,切实防范信贷风险。首先要严格贷前调查,对于贷款用途模糊不清的企业要深入细致的调查,严把贷款准入关。其次严格贷中审查,明确层级审批权限,落实审批责任,切实做到审批授信依法合规。最后要切实加强贷后检查,强化贷后定期检查报告制度,严控企业借款资金的用途、进度和流向,确保其用于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能有效调动资金组织者和供给者的积极性,形成以价格为导向的市场利率机制,使资金的经济功能充分发挥。进一步放松利率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消除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差距,推动民间利率形成机制走向合理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