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生活方式是块大烙饼?

生活方式是块大烙饼?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4 02:43:42
生活方式是块大烙饼?
时间:2022-11-14 02:43:42     小编:

一条过时的新闻发生在2006年,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柳斌杰在国新办的新闻记者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法律规定非中国公民不能在中国设立新闻出版单位,但中国并不排除跟国际新闻出版行业的合作。经中国政府批准,外国的通讯社、外国广播电视、外国新闻出版机构可以在中国设立办事处,进行正常采访活动。在出版方面,并不是完全排除外国的报纸、期刊、图书进入中国,只是进入的途径有规定。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加强与外国新闻出版界的合作,外国的有关公司、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9年过去了,备受瞩目的一条新闻发生在今年5月,在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总编辑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透露,《赫芬顿邮报》今年将进入中国。

这是一起小事件,对于中国庞大的新闻市场来说。

但是过程十分微妙。 外国报业争相在中国“缓解压力”

众所周知,《赫芬顿邮报》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政论新闻,但赫芬顿本人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却明确表示:“我们会把生活方式以及娱乐方面的内容带入中国市场,新闻方面的内容不会进入中国市场。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如何缓解压力、如何自我提升等平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关于健康、关于快乐等等。一个最大的全球性课题是创新和创造,要把别人怎么成功的观点带到中国市场,当然我们也会继续报道政治腐败和社会危险的问题,但我们想为客户提供更广、更全面的阅读和视觉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赫芬顿邮报》。”

这对于喜欢《赫芬顿邮报》以及欣赏其运作方式的读者来说无疑是被泼了一盆冷水。

但是看看先于《赫芬顿邮报》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的前辈们,被封为“新媒体女王”的阿里安娜・赫芬顿显然识时务得多。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子日渐丰盈的中国百姓对于衣食住行的关注的确与日俱增。虽然没有相对靠谱的统计数字来表明中国读者对时尚生活类杂志的需求提升,但《城市画报》《三联生活周刊》之类的媒体的确在中国整体衰退的传统媒体中岿然不倒。如果这还不能证明生活方式类报道的吸引力,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更了解中国”的外媒都在中国干了些什么。

《纽约时报》的最新定位是“国际纵览,旨在向中国读者提供有关全球时事、商业及文化的高水准报道”。网站首页花费大量的篇幅聚焦国际生活、教育、风尚、文化、健康、旅游等内容。

如果你关注《财经文摘》杂志的精品栏目《要刊要文》和《异见》,那么你会发现《纽约时报》中文网站的定位几乎是一家超越我们认知的全新媒体。

即便这样小心翼翼,还是能够在中文搜索引擎上搜索到“《纽约时报》抱怨在华被封”的信息。2008年,《纽约时报》的发言人凯瑟琳・马西斯表示,“这不像是技术问题,因为在这期间,日本、香港和美国的网民仍能正常浏览《纽约时报》网站。”《纽约时报》还援引香港大学一位专门研究中国网络控制的专家的话说,网站被封的原因“很神秘”。报道还特别强调,《纽约时报》被封是在中国刚刚取消对BBC中文网等其他几家外媒网站的封锁之后发生的。

当然,隐形的政治红线不会是造成这一切的元凶,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生活方式类报道显然能创造更丰富的价值。 新媒体战略

让我们回头来说《赫芬顿邮报》入华。

在《赫芬顿邮报》之前成功入华的外国媒体和互联网公司不胜枚举,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创立于2005年的《赫芬顿邮报》,正在努力成为一家全球化的网络新闻媒体。前不久,它刚刚结束在西方市场的“拓荒”,和澳大利亚本地新闻行业巨头“Fairfax传媒”合作,推出澳大利亚本地版,澳大利亚成为继加拿大、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韩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巴西等国之后《赫芬顿邮报》的第14个海外驻站国家。

在中国,一旦它在政治评论上的新闻价值被弱化,那么它的新闻生产方式则会成为最有吸引力的部分。对于亟需转型的中国媒体而言,也更具参考价值。

如果沿用海外模式,那么它将为中国读者带来新鲜的新闻阅读体验。在美国,《赫芬顿邮报》的新闻模式采取“互联网报纸”的形式,网站上的内容基本由原创和投稿两部分构成。3000位博客博主成为义务的内容提供者,形成了一种“众包式”的内容生产方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