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探析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规划教育的发展思路

探析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规划教育的发展思路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1 02:24:55
探析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规划教育的发展思路
时间:2022-10-21 02:24:55     小编:龚伟民

0 引言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规划理论研究、规划实践( 规划编制、立法及管理实施)和规划教育三部分。每一部分互相支持又自成体系,其中规划教育尤其重要,对整个国家规划体系起到支撑性作用。浏览规划类的学术期刊便会发现,几份代表性的杂志如《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及《国际城市规划》等,基本上每隔3 ~ 5 年就有专刊讨论规划教育,平时也会不定期刊发关于规划教育的文章。理论范式的转变与实践领域的需求转向,都会对规划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规划教育也会起到引领整个学科发展的作用。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主要依托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类专业而发展,进入20 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有其他学科背景的院校开办城市规划专业,繁荣了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至21 世纪初,我国规划教育体系的构成按学科背景可以分为建筑学(65%)、工学(15%)、地理学(15%) 和林学(5%) 四类。

进入21 世纪之后,鉴于新的发展形势,规划界对城市规划从技术文件向公共政策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06年创办了城市规划与管理系,至今已成立近10 年。作为第一个在公共管理学基础上创建的城市规划专业,一直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学思路,经过近10 年的发展,虽然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但是业内依然存在质疑的声音。

该系师生也时有定位不清、地位尴尬的困惑,特别是很少有毕业生进入当前规划实践的主要领域各地的规划设计研究院或相应的规划编制机构就职。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对今后规划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结合自身的受教育和工作经历,笔者从国家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角度入手,借鉴地理学开展规划教育的成功经验,针对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和教学特点,讨论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规划教育的办学思路,以期能够进一步厘清公共管理学基础的规划教育的定位,完善我国的规划教育体系;同时为其他兄弟院校,特别是计划在公共管理学院开办规划教育的以及在非公共管理学基础的规划教育中探索如何加强公共管理学教学内容的院系提供参考。

1 经验借鉴:地理学开展规划教育的成功经验

1.1 背景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建立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这与世界范围内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轨迹一致,也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规划自身的定位有关,从根本上反映了时代需要。以建筑学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专业至今仍然是占据第一位的规划专业教育类型。

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地理学很早就介入规划领域,但是直到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我国地理学界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专业院校才开始涉足规划教育,典型代表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著名学府。随着国家对区域规划的重视,最早归属于地理学的实践领域城镇体系规划,地位不断提升。日益增长的规划实践领域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规划教育的发展。

目前,地理学基础的城市规划专业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占据第二位的类型。

1.2 地理学对城市规划理论的贡献

按照一般理解,城市规划理论分为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城市理论来自诸多社会科学对城市的研究;而规划理论又分为规划的理论(Theory OfPlanning) 和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Planning)[3]( 图1)。其中,规划的理论是关于规划价值观和规划过程的纯规划理论,规划中的理论则主要用于指导专项规划,带有较多技术成分,主要是指关于怎么做规划的理论。按照这一分类方法,如今规划师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城市理论很多都来自地理学,如关于区域城市间关系的中心地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扇形、多中心理论,以及增长极理论等。地理学源源不断的理论成果,从社会、经济和空间等诸多方面支持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城市问题的各种研究与实践。

2 公共管理学基础上开展城市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分析对于城市规划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的认识,至今已经深入人心。根据同济大学赵民老师的总结,在现实背景下强调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其深刻意义在于:①有助于使各级政府正确理解和运用城市规划机制;②使城市规划从业人员时刻不忘规划所具有的价值准则,以及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③使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规划教育与时俱进。城市发展转型的时代要求是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背景,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有赖于规划教育体系的支撑。

在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得到普遍认可的发展背景下,以公共管理学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专业在规划理论和规划实践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新的规划教育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分析国家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以及借鉴地理学进入规划界的经验看,公共管理学基础的城市规划专业要想真正在规划界立足,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有所突破:理论上要发挥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优势,为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实践提供相应的规划理论支持;实践中要明确规划管理与实施是本专业专属的实践领域,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3 公共管理学基础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思路

从规划体系的构成角度看,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不论是实践领域还是理论领域,都需要不同类型的规划教育予以支持,公共管理学基础的规划教育,符合当前强调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时代背景,符合政府改革的时代发展趋势。接下来笔者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学特点,探讨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规划教育的办学思路。

3.1 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学特点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具有人文社会科学优势的综合性大学,与理工科学校有所不同:一是强调通才教育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表现为本科教学重视宽基础,教学方案中有大量校选课、素质培养课;二是强调实践性环节,鼓励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接触社会,鼓励参加社团活动。学校与学院都设立了大量社会实践项目,每年提供专门经费给予支持。

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使得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总体上综合素质高,擅长表达与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强,这些能力正是转型期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但限于学校和学院规定的教学方案,传统意义上的规划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都有很大限制。

4 展望规划教育的发展

1983 年9 月10 ~ 15 日在中山大学举办的城市规划教育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30 多家单位的70 多名专家、学者,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等角度探讨规划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当时的主要思想是规划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位、多学科的支持[2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个议题是谈行政管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20 年后,梁鹤年教授再次谈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支撑体系包括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

今天,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都在城市规划的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相比而言,公共管理学在成为一级学科的城乡规划学培养方案中未见踪影,这与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社会期望是背道而驰的。一个健全的规划教育体系,是反映并引领这个国家规划实践需要的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世界范围内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以及世界范围内最大量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任务的时代,若规划理论研究没有出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不能包容协同发展,那么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就是有问题的,也可以预见其将在规划实践领域出现各种问题,在规划理论领域会出现贫乏状况。

在城乡规划上升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时代,一方面说明国家对城市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做贡献的认可和重视,另一方面也给城市规划今后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要实现我国城乡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根本,然而任重道远,具体措施仍值得深入探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