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4 00:16:48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05-24 00:16:48     小编: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带一路”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印象长白山筑梦十三五”专项实践活动、“红色基因代代传青春喜迎十九大”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开展,进一步开拓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崭新局面。多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寒暑假或平时课余时间亲身体验实践、体验社会生活的一项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走出心理的“象牙塔”,走进社会生活当中,开展对国情、社情的调查研究,尤其对实践中遇到的诸如贫富差距、农村医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关注与思考,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的增加、能力提升、品格的磨练,以实现自我学习与自我成长,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1]

(二)社会实践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有力杠杆

以知识储备升华为创新思维,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学习的目标之一。事实上单纯从课堂获得间接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其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与理论知识储备若想实现同步增长,需要一种将两者有机连接的媒介,这种媒介正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能够不断修正专业理论知识并催化知识储备转化为专业能力与专业成果,因而将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才能促进专业成长,提升专业能力,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三)社会实践是完成向职业人转变的有效途径

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宗旨。高职院校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发现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投入专业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用实践修正过的专业知识重新投入到实践中用以指导问题的解决。比如,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订解决方案,并通过再次社会实践不断优化方案内容。[2]这一过程对意志品质的锤炼、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角色转换能力提升等等,具有重要的调节和储备作用,加快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成功就业增加祛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有些高职院校单方面追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数量,将活动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整个学生群体,对学生主体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漠不关心。很多学生被动参与,无法按照自身的兴趣去参与社会实践,最终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还有部分教师观念偏差,认为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毫无联系,只能给大学生不安心学习创设条件,并不能帮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或者在活动中无法提供专业性强的实践指导等,受此影响,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大大降低。[3]此外,有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与他们今后的择业就业缺少关联,而不愿意参与其中。部分学生主动参与也是出于功利目的,仅仅为了荣誉称号、学分等原因而去参与,使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体验性被消解。

(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限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但就实际情况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提升的效果并不显著。高职院校虽致力于开展主题鲜明、载体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与新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任务对比存在不少欠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从组织管理、内容载体等方面存在许多的薄弱环节,制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同时,高职院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大都由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和在某些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参与范围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虽有易于组织管理等优点,却无力实现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惠及范围小,也违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的初衷。

(三)科学的评价机制相对缺乏

社会实践在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的保障下,监督、鞭策与激励的作用将不能充分发挥。具体来说就是:第一,若学生的实践成果仅从单位鉴定表或是实践报告来进行简单判断考核的话,久而久之将没有学生愿意踏踏实实完成社会实践的全过程,积极性势必会被挫伤。第二,若高职院校指导教师被迫要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而所在单位并不认同指导社会实践工作与教师个人的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事项存在逻辑关联,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及成绩不被认可等,会使教师的热情大大降低。[4]

(四)社会实践内容形式缺乏创新

有些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并没有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时代发展有脱节现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时间不充裕,形式上更像是面子工程,大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在社会实践中并没有找到充分发挥的时机,流于形式、脱离实际、缺乏创新的社会实践,难于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三、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一)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热情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前,一般通过召开动员会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做到思想在基层、感情在基层、行动在基层,并通过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总结实践经历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借此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在学生群体中扩大社会实践的影响力,激发广大学生的充分重视与热情参与。

(二)夯实专业知识积累,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种教育活动,它能帮助学生认知国家、感知社会、体验民情。在专业性比较强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实践的成败,如法律专业的学生在为民服务活动中,通过法律咨询,为群众服务就需要学生有较深厚的法律功底。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有足够的资本参与专业问题的解决,真正达到学以致用。[5]借助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在活动中不断学习积累,掌握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投入到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三)注重调动师生积极性,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若想健康、持续地开展下去,需要以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作为支撑,考核评估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参与方、活动成效等各方面,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一是制定完备的评优体系,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师生给予一定奖励,可以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满足社会实践与评优评先、职称认定等挂钩的事宜。二是规范考评细则,改变过去“一纸定荣辱”的传统评价标准,实现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点评等全方位的统合评价,以及活动开展前的准备、活动中的表现及活动后的总结等全过程的评价[6],从而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服务民生效力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循序渐进归类指导,系统梳理社会实践内容

高职院校应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所受教育全过程,按照认知、认同、实践的顺序,引导大学生有步骤地参与社会实践。同时,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专业等特点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梳理活动内容,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需求,自主选择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中获得有益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蔡晓雪.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证研究[D].大理:大理学院,2013.

[2]武剑英.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3]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1):105-108.

[4]施莉琴.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5.

[5]陈文亮.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分析:基于行业精神视角[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7(2):123-126.

[6]顾国盛.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探索,2012(3):173-17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