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课外培养计划信息化建设研究

课外培养计划信息化建设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1 02:13:46
课外培养计划信息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11-11 02:13:46     小编:

摘要:以吉林大学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中课外培养计划实施为例,分析了国内高校课外实践活动组织的现状,构建了吉林大学课外培养计划内容体系,探索课外培养计划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了全程网上高效规范科学的管理目标,有力支撑了科学、精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外培养计划;信息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课内实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培养计划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块。课外培养计划是学生在完整环境支持下,参加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文艺体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课外活动的计划,学院根据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批复学分,学生累计达到合格学分后会被认定“通过”课外培养计划。它是学校系统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课外实践活动管理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科研实践活动、课外实验活动、竞赛活动、拓展培训和创新创业活动[2-6]。长期以来,吉林大学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统一称为“课外培养计划”。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外培养计划的内容体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基于学科综合、创新、开放的教学环境,学校建立了学术型、工程应用型、管理型、国际型和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3个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7-8]。

课外培养计划作为倡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的开放环节,设计了覆盖广泛的体系构架,认定了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的递进式、多层次实践项目[9-10]。课外培养计划管理是达成该环节设置目的的核心要素。2016年修订的《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规范了课外培养计划的目的、内容、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同年制定了《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对课外培养计划成果审核和学分批复作出了新规定,同时各学院制定《学院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对学校的实施细则进行解释和细化。课外实践活动类别多、过程各异、成果特征不同,所以成果管理成为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校按业务内容,将课外培养计划和成果分为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实践活动、职业拓展、校园文化活动、交流访学、专业拓展和其他专业活动等7大类,涵盖本科教育阶段实践活动的38个子类,如图1所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包括社会实践报告、先进个人评奖、志愿者活动以及结合“思政课”开展的马列著作宣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等专业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活动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开放性创新实验、选做实验、实践成果展示、教学资料建设和参与教研、科研课题等。职业拓展成果主要为等级考试结果,分为非专业外语水平考试、专业外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考试和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等。

校园文化活动分为文体活动、学术活动、读书报告和文字文艺作品等。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还包括交流访学及专业拓展等课外训练结果。近年来,各学院严格执行学校课外培养计划的教学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影响了课外培养计划的实施,主要是:

(1)手工操作工作量超大。在校本科生有4万多人,从提交成果到审核成果,再到认定学分的每一环节都产生很大的工作量,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和错误。

(2)区分活动类别困难。在对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认定学分时,除了证明、证书等佐证材料外,很难准确判断某成果的类别、参加人数、参与人角色和贡献度排名,从而难以定量掌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数量、贡献度和活动偏好。

(3)难以实现对学生实践成果的管理和成绩单管理。学生线下申请课外培养计划学分,可能存在部分重复审核情况,同时实践成果类别多、成果繁杂,也很难生成统一的课外培养计划成绩单。

(4)数据报送不准确。每年教育部组织填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数据中,有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课外活动讲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情况等数据;学校每年的实践创新成果要给予奖励。这些数据都需要学院汇总报送。线下操作容易导致重复记录,既耗时,又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课外培养计划的信息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列入其中[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1]。根据规划纲要,学校于2013年启动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作为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5年开始实施,于2016年3月上线试运行,同年9月在全校范围使用。课外培养计划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更加系统和规范,也使师生的使用更加高效和便利,有力支持了学生自主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养成。2.1用户角色分工。

我校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是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技术架构开发[12]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13]。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分为学校、学院和学生3级角色,各角色的功能如图2所示。学校、学院和学生都可以录入学生课外活动、查询课外活动、查询课外培养计划成果学分。不同用户角色可录入各类别的课外活动,查询相应范围的活动和学分。

学校每年发布一次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内容,然后根据实施内容制定评分细则,包括有效计分名次、分值赋值办法、面向的学院、成果得分上限、某类成果得分上限等信息。学院负责审核学生线上提交的活动佐证材料、成果,批复该项成果学分,管理成果类别。学院在学校评分标准限定范围内制订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评分标准。学生可以提交佐证、管理成果、核对并认领学分。

2.2系统操作流程。根据课外培养计划实施过程,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分为执行计划与评分标准制定、课外活动录入与审核、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认领与批复学分3个环节,流程如图3所示。2.3系统应用情况。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上线后,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支持与配合。

以2018届本科生为例,参与课外培养计划的学生累计9764人,录入课外活动115757项,其中审核通过100992项,通过率为87.24%。全校学生取得课外培养平均成绩12.52学分(8学分即为合格),99.76%的学生取得了要求的学分。

3总结

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高效执行了《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学院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实现了成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该系统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课外培养计划是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要求,所以系统对课外培养计划的实施内容做了统一约束,保持该教学环节的规范性。例如成果的参与人如果超过有效计分名次上限就不能再添加成员。为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类课外活动,系统对大类和子类活动都做了学分约束,允许认领多项成果。

学校也对学分累计上限有所要求,例如学生的单项成果得分或本类成果得分累计超过上限就不能再批复学分,但会换算成百分制累计,并体现在《课外培养计划成绩单》上。这些措施较好地保证了课外培养的原则性和学院实施的灵活性,鼓励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

(2)多种模式课外实践成果管理。课外培养计划成果除了支持学生/学院录入、学院/学校导入两种模式外,还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成果(成绩)互认与联通。例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系统、学科竞赛系统和开放性创新实验系统相关联,学生参与完成某项课外实践活动并取得成果(成绩)后,系统自动推送到课外培养计划系统中,无需审核即可直接认领为课外培养计划成果,等待学院批复学分,实现了多种模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成果的管理。系统支持全部课外培养计划的成果按照类别、成果名称、级别、排名和取得学分的方式打印课外培养计划成绩单,与学生课程成绩单一起录入学习档案。

课外实践成果联动和成绩单打印方便了学生管理自己参与的活动和取得的成果,也大大减轻了学院审核的工作量。

(3)便捷数据统计和大数据分析。我校每年报送的各级各类课外活动统计数据,可以从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中直接获取,而不再需要学院再次收集汇总。为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学校每年都要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成果给予奖励,这些成果信息直接从系统中获取。此外,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还是学院、学校各类评奖评优、“保研直博”的重要信息来源。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技术中关联分析、聚类、偏差检验、决策树、自动预测等方法,分析各类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人才培养的影响和权重,进而完善课外培养计划体系,为学生提供定位精准、安排合理的个性化活动,分析课外实践活动与学生升学就业的关联规则,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策略建议。

(4)闭环反馈式工作流管理。根据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在设计上采取闭环反馈式工作流管理[14],不仅注重结果管理,更注重过程管理,确保系统可以对过程数据进行监控管理。在学生课外活动录入、学院/学校课外活动审核、学生课外培养计划成果和学院/学校批复学分的各环节,根据不同角色权限要求,每个功能操作都可以重置和回退,使学生、学院和学校协同使用有较好的体验,流程非常方便、明晰。

(5)用户权限动态管理。为避免信息泄漏和非法修改数据,系统采取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措施,即系统管理员根据学校不同的岗位定义不同的角色,用户根据其职能和责任被赋予特定的角色。一旦用户成为某角色的成员,则此用户只具有该角色所具有的职能。系统设计了权限的动态设置、分配与管理,将访问权限与角色关联,再将角色与用户关联,从而实现了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

这种分离简化了权限管理的操作,也实现了批量处理用户权限的更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