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究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2 00:52:30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究
时间:2023-08-12 00:52:30     小编: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路径,包括彰显社会文化特征的理论课程设置;经典理论教材的选取;实践课程的重置。

关键词: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

一、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至今已经二十余年,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目前教育部的要求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能够胜任各类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与规划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行为规范,并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可以发现,在普通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呈现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的课程管理结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这表明在普通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及中职和高职的发展定位是具有一定差异性,这也直接导致前者更注重理论课程而后者更侧重实践课程。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特征的专业,这就要求在普通高校内其课程设置必然要涉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因此,理论课程本身的实践定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契合,就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课程设置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其培养的学生首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的协调管理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地理、心理等均应该设置相应的课程,其他如社会学、人类学也应该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范畴内。然而纵观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在系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方面的课程设置多有缺失,很多学校在本科课程中也未能设置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课程,这导致学生在旅游基础知识的构建方面存在缺失,很难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理论课程与管理实践相脱节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是很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源于课程自身,二是在于教材选择。一方面,理论课程相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力、思辨能力、领悟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受到学生个人兴趣的影响,因此,在接受程度不均衡的现实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就是一个难题,即理论不能明确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目前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的抽象性,其教材通常选用带有“旅游”字样的相应理论课程教材,这样无形之中就打乱了原有的经典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人为地剥夺了学生自主建立与旅游管理实践间的关系,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信息获取的不健全及其引发的理论到实践多重路径的缺失。

(三)实践课程定位偏差

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技能、礼仪、实务领域占有的比重偏低,必选课多于选修课。这些课程以公共礼仪、导游实务和客房技能为代表,由于其定位较低端,社会普遍认同度较低,因此学生对该类课程存在逆反心理,直接导致该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存在输入较高但输出较低的现象。加之这类课程的讲授与考核方式的传统、僵化,使得本应该提升个人修养与品位的课程反而使学生产生压力,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低下。尤其是校外的实习课程,由于存在工资收入低、住宿条件差及歧视等问题,尽管学生参与了实践/实训活动,但已经丧失了对该专业的兴趣,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存在极强的专业抛弃性。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定位主要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非普通高等院校的长处,中高职、应用型大学相比之下更具有优势。因此,相对这类课程后者院校的学生接受程度比前者要高出很多。加之目前很多的实践/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低,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因此对于知识的吸收效率相对较低。而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高端管理人才,旅游行业中涉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工作活动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中需要学生参与的训练内容,然而在现实中,关于旅游管理领域的实践课程却鲜有出现。

三、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彰显社会文化特征的理论课程设置

Inui等认为旅游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思考[2]。Holden、Wickens等人也主张旅游高等教育应整合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等理论[3],以便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激励智力好奇心及审视和改进知识[4]。基于此,本文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打破传统以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体系,增设中外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课程,以理论带动实践,旨在引发学生通过对各个理论的思考及自身的反思,从根本上指导其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的行为活动。除此之外,为了能够保证和更为有效地考核理论课程,除了进行常规的理论课程考试外,学院可以考虑将导游资格证考试作为该专业学生毕业的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导游资格证考试涵盖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和政策与法律法规,这三大类内容对于学生掌握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了解行业的政策法规及熟悉业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理论课程与导游资格证考试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也便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经典理论教材的选取

鼓励将理论课程中的经典教材作为首选教材,以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经典教材为范本,教师个人则参考旅游领域相关教材的知识,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力求使学生在学习“原汁原味”的经典书籍的基础上,去品读相关知识在旅游管理领域的运用,使学生在教师的解读下自发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模式的形成,最终产生影响其终生的旅游管理思维范式。而这一过程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广泛的阅读量,能够融合理论课程的不同视角与观点,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寓教于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各个学科理论精髓。

(三)实践课程的重置

在实践课的定位方面,教师可以将实践/实训课程变为体验课,将客房服务、礼仪、前厅服务等课程以竞技比赛或是文化体验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从而提升课程本身的趣味性与价值性。学校可以增加调酒、茶艺、插花、咖啡等文艺选修课程,在体验中增强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感知与认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学校可以将实践课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将案例研究、论文撰写、科研项目参与、社会调查作为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与考核标准,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充分地理解并参与旅游实践。同时,改善学生实训课程的环境,加大投入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不断地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层次与水平,提高学生校外实训的住宿条件、工资收入及人格尊严,使学生的实习过程在理解、尊重的环境中汲取知识,从而产生良好的职业认同,提高本专业的就业率。此外,在实践与实训课程中可以增加沙盘模拟、软件操作、景区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课程、现场训练、技能展示及信息管理等专项训练,通过加强实训教室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模拟环境,以观摩、案例、研讨、情景、仿真等方式,以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不断地揣摩旅游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旅游管理实践的关键环节,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例如,通过沙盘模拟使学生掌握各类旅游企业的运作规律,通过景区规划与设计,培养学生对景区开发的创意,通过案例分析课程汲取景区发展与建设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对旅游管理工作的认知,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本文将课程改革的视角投射在日渐衰弱的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上,通过对普通高等院校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存在的设计、定位、组织与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路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