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解析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

解析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1 00:32:50
解析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
时间:2022-12-21 00:32:50     小编:单超

0 引言

国家把技术推广作为扶持、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战略和路径,不断健全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全国建成了中央、省、地市、县和乡镇五级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在各级政府农机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此为骨干力量,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和推广,联合、支持其他相关社会力量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构建了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机科研院所、有关学校、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相关社会团体等相结合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1],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本文以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为案例,剖析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的主要特征、面临的挑战与原因,并借鉴农业发达国家有益经验,对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进行探讨。

1 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成效

油菜是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之后的第五大优势作物,在27 个省( 市、区) 有种植,常年种植面积800 万hm2 左右,总产量1 400 万t 左右[2]。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产区和北方春油菜产区,其中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长江流域省份冬油菜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5% 以上,是国内最大的油菜产区。长期以来,油菜在种植和收获两个环节主要依靠人力来完成,生产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生产成本高。2006 年,全国油菜机收水平仅为5. 2%,种植机械化水平更低。据测算,在油菜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60% ~ 70%,每公顷耗工12 个以上[3]。近年来,随着油菜主产区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业用工成本攀升,导致种植油菜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产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稳定油菜生产、提高生产效益迫切需要实现生产机械化,节本增效。2007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抓紧启动重点油菜产区全程机械化试点工作[4]。农业部和各级农业、农机化主管部门把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列为主推技术之一,在科技、财政等部门支持下,加大动员部署、工作考核和投入力度,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积极组织实施,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和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组织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有力地推动了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目前,油菜机械耕整、开沟、植保、施肥等环节机械化基本解决,机械直播、收获取得明显进展。2013年,油菜收获机具保有量达1. 94 万台,是2008 年的近8 倍; 油菜机播水平16. 20%,机收水平20. 29%,分别比2008 年提高了6. 46 百分点和13. 35 个百分点; 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39%,比2008 年提高16 个百分点,如图1 所示[5]。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支持促进油菜生产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3 年,全国油菜播种面积740 万hm2 ,比2007年增加80 万hm2 ; 总产量1 410 万t,增加190 万。

2 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

1) 政策促进( 扶持) 。国家对油菜生产机械的购置进行补贴。农业部和部分省市对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区中油菜机播、机收社会化作业进行补贴,部分省市对油菜种植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大户、合作社进行生产补助等,以此推动油菜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仅2013 年,中央财政投入的油菜种植、收获生产机械购置补贴资金就近1 亿元。

2) 项目带动。通过科研、推广项目的实施,推动机具创新开发和技术示范推广。农业部和有关省设立了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2008 - 2013 年,在主产区建设了114 个示范县( 区) ,投入资金1 500 万元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公益性行业( 农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对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创新和机具开发进行列项扶持等。

3) 机具推选。将先进适用、质量可靠的油菜生产机具纳入国家和省级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2013 年列入国家目录的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产品分别为19 个和58 个,分别比2006 年增加18 个和54个。在不同阶段,集中组织开展油菜生产机具选型推荐、测评等活动,公布相关结果,指导农民选用,引导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改进。如2007 年,农机试验鉴定系统组织进行油菜生产机械选型推荐工作,推选了一批开沟、种植和收获机械产品,公布了机型特点和适用范围等信息[6]。2013 年,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组织对自走式油菜籽联合收获机进行现场测评,测试割台损失率、脱粒损失及含杂率,考核班次生产率、纯生产率、耗油量、故障率及留茬高度等指标,发布了测评结果等[7]。

4) 试验示范。以项目为依托,建立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示范点,进行关键技术和机具的对比试验; 推进农机与农艺配套,组装集成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确定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机械化生产模式与机具配套方案,形成机械化作业规范及规程; 通过现场参观示范点、观摩示范点机具作业、成果展示,组织示范点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等,进行应用示范。

5) 规范技术。农业部制定发布了《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要点( 试行) 》和油菜种植、收获机械作业质量等行业标准,规范主产区的油菜机械化生产作业,引导油菜生产机具的开发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各地结合实际,及时总结试验示范成果,制定适合当地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引导、规范和促进技术推广应用。

6) 宣传培训。以举办培训班、召开专题会议、印发资料、声像讲座、简报介绍及参观学习等方法,开展技术培训与宣传,结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加速技术的传播和扩散。

7) 咨询指导。农业部成立了油菜生产机械化专家组,由农机和农艺专家参加,共同为示范项目实施、技术培训等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对相关地区的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提供咨询服务。各地通过建立技术小组或选定专家等方式,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和农民开展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等。

8) 部门协同。农机、农艺等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相互协作。有关政府部门、技术推广机构和科研单位加强协作配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委员会吸收农机专家参加。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等科研项目中,统筹油菜品种选育、栽培、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促使农机和农艺科研人员协作攻关。农机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相互协作机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在项目规划实施、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遴选、技术宣传与人才培养、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强化合作,促进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近些年,每年都有全国性和主产省农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农机推广机构和有关科研院校共同举办的技术研讨、交流活动等。

3 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目前,技术推广中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 一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解决适合油菜机械化生产的品种不多问题,以及品种、种植方式与机械装备的适应性、配套性差,成熟、规范、定型的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不多等问题,加快适合机械直接播种、收获的品种选育、推广,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种植方式的品种、栽培、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和与前后茬作物生产模式协同配套; 二是加强机具研发与推广应用的结合,解决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机具的技术水平、可靠性、适应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加快播种、收获机械的研发和试验验证,提高机械作业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各地示范推广主要依靠项目支撑、持续性差,以及科研、推广项目经费强度不够等问题,进一步加快技术示范推广。

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也比较普遍,与我国对技术推广投入不足、农机与农艺推广机构分离、农机科研与技术推广脱节等体制机制问题有关。我国长期以来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分属不同部门和单位,推广体系分为种植业、农机、畜牧、渔业等各自独立的系统[8],彼此间缺乏规范、有效的衔接制度和协作机制,相互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资源比较分散,导致产学研推脱节[9]、农机农艺不配套,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经费来源上看,改革开放以来至21 世纪以前,国家推广机构既承担公益性服务,又进行经营性推广活动,以弥补经费不足。进入21 世纪以后,国家改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积极探索推动公益性推广和经营性推广分离,国家推广机构经费逐步由国家保障; 但由于改革还不到位,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一定程度上存在保障不够等问题。2012 年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中尚有10% 为非全额预算单位,县、乡推广机构年人均经费分别为6. 6万元和3. 5 万元,省以下机构中人均拥有电脑不足0. 3台,拥有自主产权的业务用房和试验基地的机构分别只有40% 和25% 左右。相当多的推广机构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开展工作主要依靠上级项目。尽管中央和省级均每年安排较多的专项经费,设立重大科研、推广项目,但落实在各地农业技术推广上,项目过度分散,项目资金不多,影响了资金效益的发挥。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省级财政,大量的经费主要用在农业生产建设或农业技术研究,而农技推广经费十分有限[9]。这也是制约如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等工作的重要原因。

4 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的借鉴与思考我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技术推广方式,自上而下,依靠行政命令和各级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力量加以推动,在短时间内动员、积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深厚的社会氛围,可以很快形成强大的技术推广优势,取得明显成效。但从长期看,这种推广方式面临两个主要的挑战: 一是有关方面的配合能否持久、有效,特别是农机与农艺能否持续、有效结合。二是国家的投入能否持续与保障。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并未如我国一样自成一个单独体系,而是包含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之中。研究表明: 世界上80% 以上的国家采用的是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或政府领导,企业、研究所和大学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等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8]。通过比较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的相关做法,可以为我们完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中国、美国和日本相关问题比较情况如表1 所示。

通过比较看,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把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立法予以扶持、规范,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机构) 在整个推广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保障推广机构经费,重视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配合,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等,体现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共同要求。由于国情不同,各个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具特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重视制度建设、完善,经费安排、部门协同等相关制度内容明确、要求具体,具备可操作性; 注重需求引领、问题导向、协同攻关,促使教学科研、推广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16],比较好地解决了科研与推广密切结合、农机与农艺融合等问题。我国2013 年1 月1 日起实施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确立农业技术推广遵循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分类管理的原则,实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等相结合的推广体系,明确国家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责,实行无偿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按规定使该资金逐年增长[8],但对各级财政投入总量缺乏明确规定,对农技推广公用支出、项目支出的保障标准、最低保障额度,均没有具体明确,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此外,如何实现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机科研单位、学校等其它多元力量有机结合,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也还需要根据法律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结合国情,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我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技术推广方式,最主要的是加快制度创新和建设,既重源头控制,又重过程管理,以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障技术推广投入,推进产学研推紧密结合,促使农机农艺融合。一是完善投入制度,在依法增加预算安排、逐步提高农技推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的同时,逐步探索、明确推广经费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负担的比例和使用范围,形成合理有效的投入总量和结构。探索利用公私合作( PPP)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技推广等,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投入的长效机制[9]。二是加强协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公益性推广的多种实现形式,通过政府订购、购买服务、招投标、定向委托、财政补助等方式实现公益性推广服务,引导有关农业和农机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多元社会力量参加技术推广[18]; 改革创新农业农机科研、推广项目立项及工作成效评介机制,如从制度层面对有关教学、研究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或工作量做出明确规定,以及明确相关科研项目要有推广人员参与,以生产一线需求和推广人员建议作为有关科研、推广项目立项重要依据等,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农科教、政产学研推用密切结合。三要建立完善重大问题部门会商、学科协调等制度,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农机、农艺不同部门、学科、环节工作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着力整体解决方案,强化顶层设计,推进科研、教学、推广及生产等各方面凝聚共识[16],分工协作,合理配置资源,促成各个方面、各个主体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事业同干,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5 结论

通过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案例分析,主要体现在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机具推选、试验示范、规范技术、宣传培训、咨询指导和部门协同等方面,成效明显; 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面临推进农机与农艺、农机科研与技术推广等有效结合以及保障投入等方面的挑战。比较借鉴国外农业发达国家重视制度建设,制度内容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等做法,结合国情,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要立足制度创新和建设,依法完善投入制度,形成合理有效的投入总量和结构; 加强协同制度创新,探索公益性推广的实现形式,改革创新农业农机科研推广项目立项、工作成效评介机制; 建立完善重大问题部门会商、学科协调等制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