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模因论的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分析

基于模因论的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4 11:10:32
基于模因论的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分析
时间:2015-09-14 11:10:32     小编:

摘要:在当前的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许多的外教老师逐渐将模因论应用到其中,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种标准的教学体系。对于英语口译教学来说,模因论中的周期四阶段方法是非常适用的,针对英语口译教学的课堂特点,模因论理论知识的引进,能够为我国的英语口译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形势,引起高校对英语口译教学的新思考,根据从中得到的新启示,高校可以采取新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我国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质量,提升高校学生的英语口译水平。

关键词:模因论 英语口译教学 培养目标

模因论是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得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其是符合自然的规律的。在2003年,我国的何自然教授将其引进我国的英语口译教学中,然后在其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总结了模因论,伴随着这两种理论在教学领域的盛行,其研究的深度逐渐加大,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 模因论理论概述

模因论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具体体现,主要是用来对文化的传播以及继承规律进行解释的。模因论最早出现在国外,其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外国教学中,其内容逐渐丰富。然而,其出现在我国的时间较晚,是在2003才被引进的,然后被广泛的应用在英语口译教学中。但是,无论是其发展的广度以及深度,都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模因论的最核心理论被称为四阶段周期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1同化阶段

模因论中的模因指的是母体,当其与另一个新的个体进行接触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和重组,需找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在将其进行完全的融合,在此期间,两者之间的理解和接受也更加深刻。

将其同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相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具有很多的对应,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其母体是中文,英语则是作为一种新的个体语言,在学习的初期,英语这个新的个体是不能被母体所接受的,然后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接触,最后将两者进行重组,这样,两者之间就会形成新的模因,然后母体与新个体之间的排斥状态逐渐消失,最终变为两者之间的彼此理解和逐渐接受。

在这个阶段之前,两者之间已经经历了彼此的同化,然后学生的大脑中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模因,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记忆。假如模因停留的时间不短被延长,同时,停留的次数也逐渐增多,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英语这个新个体的记忆,最终达到被英语这个新个体影响的结果,从而达到传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当母语和英语学习之间出现了同化现象时,两者之间的冲突将不再存在,然而,由于母语的学习根深蒂固的,所以在进行英语的学习时,尽管两者之间不再存在排斥,但对英语的大量表达习惯,一时间还是不能快速进行记忆。因此,在这一阶段,学生会又很长一段时间的停留,从而保证能够记忆大量的英语载体,并对其进行反复的记忆,这样才能够保证对这些英语载体的永久记忆。

1.3表达阶段

通过记忆阶段的大量英语载体的记忆,这是的个体已经不在被母语影响,并被母体所记忆,因此,在进行个体的表达时,不在需要某些特殊的手段来搜索英语载体,仅需要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提取记忆中的英语载体,这样就可以达到对个体的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英语口语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英语语言中的一些经常使用的技巧和表达方式都进行了熟记,然后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将学习到的英语口语进行实际的应用,从而达到学习英语口语的表达目的。

1.4传输阶段

最后就是对个体的一个复制过程,在表达阶段完成之后,个体已经成功的传染到了母体中,然后,通过母体进行下一步的复制传染,并以此类推,从而达到共融的目的。

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时,一部分学生熟练掌握了口译的技能后,会逐渐在学生起到巨大的影响,最终使全部的学生都能够熟练的掌握口译这项技能。

2 口译的分类和特点

2.1口译的分类

口译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将其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交替传译指的是连续传译,也就是口译员需要在讲话人讲完一部分之后将前面的内容立刻进行翻译,在翻译完成后讲话人继续讲述内容,然后译员继续进行翻译。由于讲话和翻译是交替进行的,所以称为交替传译。另一种则是同声传译,这种翻译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译员利用同传箱里的同传设备将听到的讲话进行翻译,这是在会议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翻译。另外一种是口译人员将听到的讲话同步的小声翻译给服务对象。

2.2口译的特点

首先是即席性,或者成为现场性,也就是在进行现场双语语言活动时,口译人员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口译工作,同时,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不能对谈话的双反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不仅需要对双反的谈话进行一定的预测,同时,口译人员还需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在必要时立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翻译时的现场气氛非常的紧张,因此,对翻译人员的压力特别大,也就是所谓的即席性强。因此,即席性的特点要求译员能够快速的应变现场的变化,同时将双反之间的语言进行流利的表达。

然后是独立性。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进行双语言翻译的工作人员一般是单人操作的,因此,口译人员往往只能够听到和讲述一次,然后讲话的双方将不再进行重复,中间留给翻译人员的时间非常的少,而翻译人员不仅需要对双反所说的话能够快速的理解,同时,还能够立即的对其进行准确的翻译。一般情况下,这些工作是一个翻译人员单独完成的,因此,对翻译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对现场出现的任何问题进行解决,保证谈话双方的正常交谈。

然后是综合性。口译工作不是考验一个人的单方面能力,同时,对一个人的视听以及读写等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口译工作者,需要在进行翻译时正确的捕捉谈话双方的各种脸部表情以及手势等非语言的表达。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能够流利的在母语和外语之间进行切换,同时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另外,对于需要记录的内容,快速的进行笔记和理解。 然后是专业性。口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了解双方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因为交谈的双方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员,包含各个行业或者不同的阶层,因此,其文化背景和习俗等具有较大的差异,在进行翻译之前,口译人员需要对双方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谈话所需要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一些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所以,口译人员需要是一个对本专业具有详细了解的专业翻译人员,这样才能保证双方的正常交谈。

最后是跨文化交际性。口译工作不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不是单一的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单向解码,而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完成思想的理解和重新表达,将听到的语言重心通过自身的理解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口译的工作模式大概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最开始是源语言的输入,最后是译语的输出,而两者之间的联接则是对两边语言的重建和表达。

3 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进行英语口译教学时,最主要的就是在两个语种之间创造一种传递和转换的环境,而模因论的出现正是基于这种前提,语言模因论的产生很好的弥补了这项学习中缺失的复制和传播过程,而模因论中的四个阶段学习,很好的将学生学到的口译技能进行深刻的记忆,然后通过多种运用方式,将语言的学习进行复制和传输。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的转换,从而达到英语和母语之前的相互转换。

3.1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在进行英语口译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在语言的接受阶段注意相关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简单来说,就是在进行其他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应该具有非常坚实的语言基础。像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以及声调,或者英语中的音标等,口译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需要反复的进行研究和训练,从而使自己的表达能力达到标准水平,达到一个口译员所需要基本水平。只有有了基础,在进行中英转换时,才能更好的超越这一基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口译学习者需要不断的进行相应的训练和练习,从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保证英语复制和传播的合理性,从而能够更加快速的接受。根据这个要求,许多高校在开设英语口译课堂的同时,还会开展一些针对性的语言基础课程,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一定的巩固。

3.2增强学生的语言记忆

从根本上来看,语言模因论中的复制过程就是语言的表达过程。因此,对于英语口译学习者而言,不仅需要对英语和汉语两者拥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将两者进行熟练的转换,基于这个目的,口译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需要首先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和句式等,然后进行一些必须的模仿训练,经过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口译者的发音等更加接近被模仿的原语言。这些要求的提出给口译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不仅需要准备足够的背诵活动和背诵材料,同时,还要对同学们的背诵结果进行严格的检查,对于语言学习,背诵是最好的增强学生记忆的一种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教师在选择背诵的英语材料时,不必受教材的束缚,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闻或者电影中的对白等,这样能够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的口译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更高。

3.3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口译学习者来说,想要能够更好的将其应用在实践中,不仅需要一个坚实的语言基础,此外,还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口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译者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讲是将头脑中的一些不同的语言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自身的感知将其进行有形体的表达,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不同语言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将不同的语言进行输入,然后通过自身的了解对其进行解释,最终将其输出。这个过程是在自身的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总体可分为5个主要的阶段,也就是所说的接受、记录、解码、编码和最后的表达,这个过程同模因论的四个阶段具有异曲同工之意。在口译工作者的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语言的表达,这个环节是口译工作中最直接和重要的。因此,在进行英语口译教学时,教师想要促进学生的英汉表达能力,需要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加强其训练力度,这样,将能够打破传统口译教学中的语言环境问题,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有效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模因论的教学模式,像在进行讲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训练的素材,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其进行陈述,或者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为同学们准备一些比较合适的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随堂提问,还可以布置一些真实的口译现场,使学生能够真实的参与到角色的扮演中,使口译教学更加的真实。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好的训练学生的现场口译能力,必要的同声翻译等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课堂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多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仿真练习,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4积极拓展学生的视野

口译学习不仅是一种机械化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一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一种极具创造性的交际活动。根据这个目的,可以发现口译工作不在是单一词汇或者句意的转化,而是基于此的一种综合性交际,在此目的上,口译者需要明确口译学习的重点,将传统的语言活动转化为一种跨越文化界限的心理、文化和社交活动。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传递或者语码转换。这就要求口译者在进行口译学习时,不仅仅要保证翻译的准确,同时,还要根据译语文化的实际特点,对不同的源语进行一些适当的处理,从而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不仅需要在工作中做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模因传递,同时,还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以及大量的跨文化交际,像能够说多种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以及对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具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尽量避免口译中出现误解,满足翻译的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展英语口译教学时,模因论不仅能够为其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指导,同时,还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创新性的教学思路。本文通过作者对模因论的认识和分析,在高校口译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模因论的主要阶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提出了几点针对模因论的教学方法,目的是提高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质量。作者认为,随着模因论的应用逐渐成熟,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工作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口译能力将得到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2]魏晓红.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口译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12):193-19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