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2:27:5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时间:2023-08-07 22:27:52     小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把教学“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实现放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首位,而忽视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应更多一份对孩子成长的关爱。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营造健康活跃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因此,在未来教学发展的路上,语文是否能发挥人文性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要加以重视。

高中语文“人文性教育”问题对策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界定和作用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人文教育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理解。第一层面是人文主义教育,第二层面是人文学科的教育,第三层面是“成人”教育。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主要体现在以上的层面上。

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对学生的人生成长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教育成对社会、家庭、自身负责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而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快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对其各方面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新课标实行以后,大部分地区素质教育开展迅速,但是由于一些体制固有原因,导致实施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体现在语文上就是对语文人文性教育的严重缺失。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原因及后果分析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语文课程中对于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活动太少。语文的课程安排相对较零散,教师的备课和组织课堂活动不能达到积累延伸的作用。尤其是高一课程的繁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相对不够重视,把语文仅仅置于“听、说、读、写”的境地。这样只是凸显了其“工具性”的特点。加之在高考的压力之下,高一的学生就已经过早的进入备战状态,使得教师不敢“浪费”时间组织一些“人文性”的活动。比如,学习保护大自然、组织慈善活动、义工服务等等。学生置身于书海之中,自身建构缺失,使得个别学生的素质令人堪忧。第二,语文高考卷中难以考察,高考仅仅考的是学生的文化水平,针对个人素养的考察缺失,不能像美国高中生一样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必须有一项:社会服务的项目评分,这是我国的高考制度使然。第三,社会需求使得学生在选择时“重理轻文”。对语文的不重视,学生更愿意学一些实际能应用的学科,而忽视语文的学习。究其根本就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地位的认识不到位,教师的引导重视也不够。语文“人文性教育”仅仅是出现在教学目标中,而没有落实在课堂上。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首先,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对于象牙塔的学习,最缺乏的是对身边实际生活及社会的认识。与社会脱节,与身边的友谊、亲情脱节。比如,笔者的班级中,在一次月考过后,同桌两个学生A、B针对谁分数高的问题有了争执,不懂得互相学习,却反而相互嫉妒。其次,学生的性格可能会有一定缺陷。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对孩子成长中价值观的培养就会出现漏洞。例如,现在学生中有部分不够关爱自然,不够关注弱势群体,没有同情心,没有责任心等等问题。当他们走上社会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最近的新闻中发生的“个别青少年在路上因心情不好飞踹老人”等负面新闻。说明教育如果缺失了人文性,后果严峻。语文教育名家钱梦龙在他的教学中就一直体现这样的观点:关注学生成长,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增长知识,更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语文人文性教育的缺失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无疑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要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培养国家需要的、家庭需要的、社会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其“人文性”的作用。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实现高考制度的适当改革

目前,功利性的教育和功利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只有“分数”。如果我国的高考制度能在考察学生知识素养的基础上,添加人文素养的考察项目,如建立“社会实践”科目,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城市建设、家乡建造中去,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感受情感的流动与传播。关爱弱势群体、关心朋友家人、学会体谅他人,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责任感。建立考察学生“人文素养”的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

(二)提高语文的传统地位,精选语文中的精彩华章

首先,学校要重视语文教育。其次,语文课本内容要做调整,精选篇目,可以选择与时代相结合的篇目,进行学习。对于《诗经》、名著等的优秀篇目多选。再次,要给任课语文教师和学生一定的权利,可以有一定学习语文篇目的自由选择权。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学习中多设定课堂活动和情感教育环节。使得“人文教育”在语文课本上,也在学生生活中散发光彩。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在教学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真切的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语文教师更要在不断教学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自己的提升带动学生的提升。只有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了,才能带动学生的提升和发展,“爱的教育”才能发生奇迹。

(四)不断改革教学策略,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用“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人文教育”也是一样,要在不断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人生观教育。让学生找到自己人文的“最近发展区”,使之成为高尚的人,幸福的人,为社会奉献的人。

总之,高中语文教育地位的缺失,学生对语文作用不重视的态度,以及教师固有的对语文“工具性”的看法,让语文教育中“人文性”逐渐消失在高考的长河中。但是,新课标的重新对语文的定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预示着高中语文人文教育不止是出现在教学目标和空谈中,而是应该落到实处。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反思,真切地从学生出发,培养出优秀的、人格健全的人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