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引导之法贵在善问

引导之法贵在善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4 13:07:35
引导之法贵在善问
时间:2015-09-14 13:07:35     小编: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教师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课堂提问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要保证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必须了解清楚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注重提问内容设置的技巧,以及提问时机的把握。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主要探讨了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时要注重的技巧艺术。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看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一般来说,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精心设置问题,适时提问,就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对知识的质疑,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阶梯和跳板。同时,课堂提问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进程,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不少教师对课堂提问或缺乏足够的重视,深入研究的热情不高,问题的设置不是肤浅平庸,就是机械单调;或是仅仅掌握了课堂提问的表面形式,片面追求热烈、活泼的课堂氛围,而忽视了对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和连贯性。这类提问非但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作用,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违背课堂提问的宗旨。笔者结合多年语文课堂教学经验,主要探讨了对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的几点看法。

1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前提

1.1学生的年龄特征对课堂提问内容设置的影响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的少年时期,思维上主要以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的初级阶段,对知识的把握还主要以形象思维为感知主体。因而对处于该阶段的学生要善于将感性与理性、尊重与引导巧妙结合起来。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尊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有不同于别人的特征,即个体的差异性。在教育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智力因素差异、非智力因素差异等。这些差异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从而因材施教,因人设问。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的类型不同,学生个体需求也是有差别的,诸如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是散文课、诗歌课还是说明文课、议论文课,这些课需要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程度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也是有所差别的,教师应善于总结和了解具体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性需求的具体特征,以便进行有效提问。

2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师生、生生互动,指导学生主动探究、解疑释惑、攻坚克难,促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并得到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课堂提问的质量将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大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应当把握好原则,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提问要有鲜明的特色性

提问要走进生活,立足特色鲜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要独辟蹊径,以提问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自己去感受书中人物的命运,深入理解教学的现实意义。若所提问题有“特色”,学生就会感到新鲜,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就会高高兴兴地让老师指挥自己“南征北战”。

2.2提问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提问贯穿主题思想,立足文本精义。所提问题,来源于课文但又高于课文,设计问题要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主题来设问,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味美文,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

2.3提问要有统领课堂的纲领性

提问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立足提纲挈领。教师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主旨、要领,使问题产生“纲举目张”的效果。“提纲挈领”就是教师必须围绕解决主要问题去提问,要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要旨。

3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路径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就必须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不仅要深人研读教材,对教材有完整、深刻、准确的理解,把握好文章的主旨、内容等,做好授课准备;还要多方面收集有关教学的资料,做好知识准备。同时,尽可能地熟悉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为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内容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

3.1问题的设置要抓住要点,统筹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认识的程度设计启发性问题,力求体现整篇文章的重点、中心,具有提纲掣领的作用,大问题义可牵连出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对全文有更细致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上《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脉络,在四个关键处设问:首先是以“人数”为切入点开问,逐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有效要求学生掌握“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为后文分析课文理清头绪;其次,从愚公移山难度上设问――“愚公移山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再次,从愚公移山最终成功延伸出“愚公究竟笨不笨”的深层思考,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掌握知识、开发思维、升华思想三者有机、系统地、美地结合起来了。最后,启迪学生――“愚公到底是不愚昧、固执的?”这样的提问紧紧扣住课文,突出愚公感人至深的精神境界。通过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文章的关键之处设置问题,又保证了问题的环环相扣,容易让学生深刻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2问题的设置要抓住难点,深入浅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3.3问题的设置要抓住相同点,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归类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要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技巧,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考量,通过发散性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自由讨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深入思考、积极联想,加大挖掘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学生思维的力度,开发学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促进他们自主性的提高。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它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若能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3]黄云龙.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发挥与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44-4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