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把握文言文实词意思的一个有效途径

把握文言文实词意思的一个有效途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09 00:44:21
把握文言文实词意思的一个有效途径
时间:2023-07-09 00:44:21     小编:

学好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比如上海高考语文中的文言文考试,要求学生掌握300个文言实词。以往的办法大都采用背诵,但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则缺乏练习的语境,现在人们一般情况下不会用文言文写作或交流,学习文言文只是用于考试,过后不久也就遗忘了;二则文言文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一味死记硬背容易生厌。

如果按照中国古代造字法来理解记忆字义,即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假借和转注不是造字方法而是用字方法)的造字方法来学习就会有趣得多,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高,因为汉字本身包含着一定的信息,往往能在理解了文字的意义时,也能得到有益的启示和教育,而这些单靠记诵是无法体味的。

300个实词中有不少是象形字,如“白”(像一粒白色的稻米)、“长”(繁体字写作“L”,像一个拄杖老人披着长发的侧立之形)、“刺”(像芒刺形)、“第”(像用皮条有序地一圈圈缠绕一根带分杈的木桩的形状,表示有次序地排列)、“方”(像古代农具“耒”,后假借表示方形)、“非”(像鸟双翅相背展开飞翔时的形状)、“干”(一种武器的图形)、“交”(像人两腿交叉的形状)、“能”(像熊的形状,是熊的初文,熊强壮有力,故引申为能力、才能)、“若”(像人跪坐、用双手梳理头发之形,表示顺从,是“诺”的初文)、“少”(用沙粒样的三四个小点或小竖点表示抽象的细小)、“率”(像牵引绷紧的大绳,小点是大绳上的毛刺,本义是拉紧的大绳)、“向”(像墙壁上开了一个窗口的形状,本义是朝北开的窗户)、“行”(像十字路口的形状)、“业”(繁体字写作“I”,本义是古代乐器架上刻有锯齿的大木板,用以悬挂钟、磬等)、“余”(像用树木撑着瓦顶的简易房舍,是原始的地上住宅,本义是房舍,因房舍有主,引申为第一人称代词)、“云”(云的图形)、“止”(脚趾的图形)、“周”(像整齐的田地密植着农作物,表示周密)、“走”(像一个大人甩开双臂奔跑的形状)和“作”(像衣领初做尚不完整形,表示制衣之始)等。

会意字就更多了,如“安”(女人在屋内意为安定)、“拜”(双手作揖或下拜)、“北”(相背的两个人意为背离)、“比”(紧挨着的两个人意为靠近)、“败”(手持棍子打鼎意为毁坏)、“奔”(一人用三脚意为跑)、“并”(两人并排在一起意为并列)、“兵”(双手拿斧)、“从”(两人随从)、“出”(足出洞穴)、“伐”(人持一种武器意为攻伐)、“鼓”(手拿木棍敲锣)、“间”(阳光或月光透进门缝)、“具”(手捧鼎表准备)、“困”(树被围住)、“明”(日月组合)、“莫”(太阳落在树丛中)、“取”(手拿耳朵意为获取)和“引”(手拉弓箭)等。

不少会意字本身就提供了很多信息,包含着古时的风俗习惯与情感表达等。像“从”和“比”两个字,都是两个紧挨着的人形,前者人形朝向左,后者人形朝向右,两者正好相反。古代朝左往往表示向好,朝右则表示向坏,如“从军”和“从宽”中的“从”有向好之意;“朋比”和“攀比”中的“比”有向坏之意。再如“取”字,是用手拿耳朵,拿谁的耳朵呢,当然是战俘的耳朵,以此为战利品,是古代战争留下的惯例。同属会意字的还有报、鄙、辟、步、曾、朝、称、乘、处、辞、得、夺、负、伏、复、法、分、奉、服、好、或、及、疾、计、既、加、进、尽、竟、就、利、临、令、名、内、平、去、如、善、舍、涉、审、生、师、实、是、素、亡、微、闻、悉、徙、系、相、信、兴、延、阳、要、夷、益、异、狱、贼、章、众、直、足、族和坐等。

指事的有“本”(一横加在树木下部表示这是根)、“绝”(甲骨文作指事字,像两束悬丝,中间的横画均表示从中间截断)和“至”(用“矢”飞落在眼前地上――底部一横,表示到来)等。

最多的是形声字,如哀、拔、悲、被、逼、病、薄、裁、操、尝、陈、诚、冲、除、垂、怠、当、敌、独、度、恶、访、废、顾、归、患、简、将、结、极、居(踞的初文)、举、理、怜、虑、难、期、戚、强、劝、却、让、胜、通、痛、效、形、修、徐、阴、缘、造和治等,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合成一字。形旁表意义,声旁表读音。形旁多是象形,如提手旁即“手”;反文旁即“攴”,表示手拿木棍;“尸”字头,表示坐着的人形;“心”字底,像人的心脏等等。了解这些形旁的本意,对于理解形声字的意义很有好处,如“极”字,繁体字写做“O”,从木,亟声。再如“病”字,形旁“疒”表意义,横看像人生病卧床形,在人旁加几个点表汗或血,声旁“丙”表读音。值得指出的是现在的一些形旁因为简化的缘故已经看不出其原来的意思,比如“月”字旁,有表示与月亮有关的,如“朦胧”中月字旁就与月亮有关,表示月色不明,模糊不清楚。有表示与肉有关的,如“腿”、“臂膀”和“胳膊”等,都是肉身的一部分。也有的和舟有关的,如“朕”、“前”等,其中的月即是舟(船)的意思。另外如“朋”字,原是用绳串贝,表明是货币。这些现用“月”组成的字需要仔细辨析它们的形旁意义,如从造字法还原其本来的字形结构,就比较容易理解它们的意思了。

当然现在一般学生所学的文字是简体字,很多已经看不清楚其原来的意思,需要把现在的简体字和以前的繁体字联系起来分析,因为汉字的本义很多在繁体字中十分清晰,比如“异”字,现在似是形声字,上面是读音,下面是意思――是两个手,但很难和“异常”及“不同”联系起来,而在繁体字中“”是个会意字,“田”表示面具,“共”表示两只手,是用两只手戴面具,意为戴着假面具的人,即为不正常。再如“兴”,繁体字写作“d”,意为四只手抬一样东西,这个东西一定很沉重,当中有口,或许是众人在用力的时候还在整齐划一地呼喊劳动号子,一个团结合作的劳动场景便浮现在我们眼前。原来略显枯燥乏味的一个字如能解析出这样的信息,就觉得很有趣了,同时又能受到诸多启发和教益。而繁体字中不少原先是两个不同的字,现在却简化成一个字了。比如“发”字,繁体字的写法有两种“l”和“”,前者表示打开,后者表示头发,分得很清楚。另外如“干”,繁体字有写成“乾”和“帧钡模“乾”表示干湿,如V乾、豆腐乾,“帧痹虮硎径作等。当然简体字也并非一无是处,有些就是古字的复原,如“云”和“从”,形象明白,胜于“”和“摹薄T偃纭爸凇保三人成众,何等清晰,繁体字的“”,上面是血,反而让人不知所云,要考察它的源头,方知“”原本是由日字头或是四(横过来的目)字头,加三个人组成,表示一些人在太阳底下干活,或是在眼睛(奴隶主?)的注视下干活,“”成为了奴隶,两者的意义当以简体字为优。“阳”和“阴”,用“日”和“月”与“阝”(即“阜”――意为土山)搭配表示会意,笔画简单意义明了,繁体字是“”和“”,“”会意兼形声,“”是形声字,与简体字相比似有逊色。

通过中国古代造字法来理解字义,会学得很有趣,因为其中大量的字本身有故事,留下了我国先民的诸多生活印迹,因此更能记住其确切的意思。比如简化字的“历”,古代有两种写法,一是“v”,通过脚穿越树林,是经历的意思;另一是“选保太阳从树林里下去,是日历的意思。又如“即”和“既”,古代两个字的字形差不多,前者是一个人接近一个酒坛,表示就餐;后者是一个人在酒坛旁,只是头往回看,意为吃好了或吃饱了不要吃了,表示完成,所以“即”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靠近”,“既”在文言文中意为“已经”。

中国文字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理应好好地学好它掌握它守护它,让它永远地流传下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