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宁波市鄞州职教中心中职师资“五进”式校本研修模式实践

宁波市鄞州职教中心中职师资“五进”式校本研修模式实践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3 00:27:09
宁波市鄞州职教中心中职师资“五进”式校本研修模式实践
时间:2022-11-03 00:27:09     小编:

摘 要 师资队伍水平一直是制约各中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短板”。宁波市鄞州职教中心敢于直视“短板”,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中职师资“五进”式校本研修模式,通过教师进企业、进协会、进高校、进赛场、进工作室等途径,培养教师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关键词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校本研修;“双师型”教师;鄞州职教中心

一、实施背景

通过认真梳理、分析发现,传统师训模式在项目设计上相对比较单一,师训人员安排上比较凌乱,师训模式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导致不同层次教师专业成长难突破,学校课改难推进,教学质量难提高。针对本校教师师资结构和队伍现状,基于以下三个需要,鄞州职教中心提出了中职师资“五进”式校本研修模式。

(一)提升学校课改质量,需要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

要发挥示范校建设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就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进行深入的课程改革。近年来,学校一直在进行“聚焦课堂”“同课异构”“项目式教学展示”等课改实践。通过实践,学校上下深刻认识到教师是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是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承载者,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教师。因此,要提高学校课程改革的质量,必须从教师培训入手,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

(二)优化学校师资队伍结构,需要转变教师培训方向

作为首批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学校坚持走内涵与规模同步发展之路,目前教师数量已达到376人。从学校师资来源构成看,主要有三部分:从周边普教系列(包括初中与普高)学校调入教师;兄弟职成教学校转入教师;新分配的大学毕业生。需要注意的是,从2008年开始,学校大规模引进大学应届毕业生,近5年,年轻教师的数量占到学校教师总人数的40%,导致学校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

(三)满足教师专业成长要求,需要创新师资培训模式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学校要统筹考虑,为不同梯级的教师量身定制适合他们专业成长的培训菜单,提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平台,积极推进专业课教师“双师型”培训,重点加强针对专业教师进企业的途径及实效的探索和实践。

二、模式内涵

“五进”即“教师进企业、进协会、进高校、进赛场、进工作室”,它是从鄞州职教中心实际出发,结合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内容、对象、方向,融入了多种培训方法的一种师训模式。同时科学的制定了与“五进”师训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五进”师训长期、健康、有效的开展下去。见图1。

(一)理念定位

“五进”式校本研修模式由学校发起、组织、策划,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教师,旨在让“理实一体”贯穿于校本研修全过程之中,让校企合作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让教师在研究中成为专家型人才。主要具备四个特点:目标的直指性、组织的自主性、内容的针对性、方式的多样性。

(二)功能定位

经过系统梳理“五进”功能,实现在企业顶岗实践中真正夯实教师的专业技能,在与行业的高度对接中优化教师的专业综合技能,在高校专业充电中巩固教师能力素养、提升技能层次,在赛场中砥砺教师技能,以强师促进强教,进工作室的功能在于在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打造研究型的名师团队。

三、实施策略

围绕“五进”式校本研修模式的理论定位和功能定位,推进“五进”整体化师训工作。通过安排教师进企业锻炼,增实践能力;进协会交流,强沟通能力;进高校进修,提决策能力;进赛场竞技,促技能成长;进工作室发展,拓业务能力。最终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形成良好的职教文化和师训文化氛围,开拓师生的“职业人”养成之路。

(一)进企业锻炼,增强实践能力

开展技能学习。学校与宁波欧琳集团、宁波启发集团等3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制定了教师每两年进企业实践2个月制度,及时了解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 掌握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教师拜2名以上企业技术骨干为师,建立长期的师徒关系,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和研究操作技能的训练方法,从而改进教学手段。

力争顶岗求证。开展企业调研,完成一篇调研报告,为学校确定办学方向、调整专业、改进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做好校企合作等提供第一手资料。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课题包括毕业生情况、职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方面。学校专门组织调研申报立项,同时要求要完成“企业实践日志”,提交实践成果如个人实践总结、企业对教师的实践鉴定、实际产品等。

(二)进协会交流,增强沟通能力

互通行业信息。学校邀请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来指导交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支持专业教师开展学校课程开发,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与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就业服务中心为平台实施对企业用工的调研和预测,调整专业结构,制订招生计划和招生方案,以用工和招生信息的交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互供行业培训。学校与当地电业局签署合作协议,由电业局出资,借助学校场地,设立电力培训中心,把宁波市属所有电力进网作业电工培训全部纳入学校培训之中。面向乡镇供电系统培养户外线路安装调试技术工人,选用行业教材,参加行业技能等级考试,考试合格后进入电力行业就业。引进电力行业标准,对学校电类专业教师进行电力行业培训,行业规范逐步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

互派行业服务。学校派技术骨干教师到企业,发挥技术专长,推动技术攻关,开拓技能创新,实现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师傅的对接,加强了职业学校同行业协会合作的紧密度。

(三)进高校进修,提高决策能力

学校组织教师,特别是重点选拔培养的教师,进入国家级、省级、市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班学习。学习方式采取菜单式培训,由学员自由选报培训项目,教学针对性强、实操性强,对学校教师的业务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也相应为修读在职研究生的教师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机制,主要有《鄞州职教中心教师在职研究生学费补助机制》《鄞州职教中心教师修读在职研究生工作安排细则》等。学校对在职研究生学历进修保证时间与资金。进修后的教师,多成为学校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四)进赛场竞技,促进技能成长

打通三大专业。学校专业开设面广,机电类、经贸类、财会类共有三大专业,各个专业所涉及到的比赛项目达到40余项,参赛项目逐年增加。专业课教师参加专业技能比赛,每个专业一般有20多项工种的比赛,而理论课、文化课教师也要组织相应的比赛项目。

实施三个“1+1”。人员组成“1+1”,学校为参赛教师配备1个校内资深专业教师和1个企业技术骨干作为支持导师;项目培训“1+1”,让参赛教师参与1项专题培训、落实1个项目调研,教师要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提炼形成专业核心技能,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技能教学实践;技能发展“1+1”,要求参赛教师要同时掌握本专业的1项主攻技能与1项辅攻技能,如数控专业教师,在主攻数控车床技能的同时,还要辅攻线切割或电火花技能。

(五)进工作室发展,拓业务能力

开发专业项目。学校成立了信息化教学团队等九个“校级骨干教师工作室”,以内涵提升为方向,团队发展为主线,以“骨干带动、项目推动、团队联动”为思路,以“基于课堂,重在质量,效求师风”为目标,加快培养一批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业务骨干,促使形成协作共进的教学团队,着力促进教学团队的专业发展。工作室建设项目包含教法改革、专业文化建设、服务企业、校企对接、名师结对、微课开发、资源库建设、竞训一体、实训开发(双证融通)、毕业生追踪、教材开发、信息化教学等。

打造名师群体。成立了两个特级教师工作室,以“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原则,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为载体,采用导师培养制度进行培养,工作室领头人为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导师,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制订不同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形式、研究专题、培训考核等,每个成员确定自身的研究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定期组织各项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如交流研讨会、讲座、论坛、示范观摩课、说课、评课等。

四、实践成效

(一)提升了教师“教学研”的能力

教师教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已经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近5年,学校教师在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上获奖41项,参加全国、省、市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50项,获奖比例占宁波全市的1/3。

教师研的能力大幅度提升。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也有大幅度提升,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62部,市级以上课题立项结题33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151篇。《基地+基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获浙江省第四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创新发明大赛,获得一等奖33项,获得13项技术专利。

(二)提升了学校的行业影响力

学校成为市电网唯一定点培训机构,年均培训2000人,学校扩大技能鉴定站规模,从原本3个项目鉴定资格增加到10个,学校大力引进了行业标准认证和大企业标准认证。学校教师本着服务行业的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行业各项工作,相继开发了数控维修、加工中心等专业培训教材和资源库,构建起多层次的数控专业系列丛书。学校基于劳模工作室,借助自身优势,为地方产业发展做出较大努力,帮助企业滞销产品转型,扩大生产、稳定生产、承接生产任务、提供员工培训、补充员工需求、产品维保等多种形式服务。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提升了学校的区域服务能力

在课题实践过程中,学校专业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技术革新,共帮助企业40余家,解决技术难题100项以上,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增进了学校和企业、行业的深度交流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帮助学校和专业及时修改教学目标,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业率达到100%,对口专业就业率达93.7%。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