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9-22 02:48:37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时间:2022-09-22 02:48:37     小编:

“天云属地汗流宇,杯影龙蛇分汉楚。楚人起舞本为楚,中有楚人为汉舞。”宋人谢翱笔下的《鸿门宴》诗写出了鸿门宴会上变幻莫测的情景。汉王刘邦能从虎狼之穴逃离,着实惊险。人们每论及此,不是归咎于项羽的妇人之仁,就是归功于刘邦的狡诈机变;不是指责于范增的妄自尊大,就是称赞于张良的多谋善断。至于项伯,往往忽略。再读《鸿门宴》,笔者认为,救刘邦于剑下,项伯功不可没。

首先,项伯夜奔张良,为刘邦带来了重大军事机密,让刘邦有喘息之机。项伯私见张良,虽然本意是报张良救命之恩,不想却泄露了项羽要攻打刘邦一事,项氏君臣因此得以紧急谋划,在剑拔弩张之前,想出了前去谢罪的缓兵之计。假若项伯不来,凭项羽的神勇和40万的强大兵力,要灭刘邦10万人马,可谓瓮中捉鳖矣。

其次,项伯允诺刘邦,回去劝说项羽,为刘邦前赴鸿门宴垫好了铺路石。项伯之来,可谓带来了生机;项伯允诺刘邦,可谓事情成功了一半。不管怎么说,项氏集团内有人肯帮忙,那是好事,何况还是项羽的叔父!虽然项羽在营中至高无上,自立为“西楚霸王”,但家族中的宗法等级关系,他不能不顾;再者,项伯昔日为楚左令尹,是仅次于令尹的国家军政长官,今日虽官位不在,但身份还在,项羽是不能不买账的。因此,项伯要项羽对刘邦“善遇之”,名为劝说,实为正告,项羽不可不听。况且,项伯劝说有理有据,正中了项羽沽名钓誉的要害。因此,鸿门宴会前,项羽就打消了取刘邦性命的念头。假若没有项伯从中铺路搭桥,刘邦焉敢送肉上砧板?

再者,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舞,意在沛公”,千钧一发之际,“项伯翼蔽沛公”,救刘邦于剑下。虽然项羽已无意此时杀刘邦,但他的首席谋士范增却是看准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他知道不除掉刘邦这个逐鹿中原的心腹大患,项羽将难以称霸天下。所以,鸿门宴上,他三次举i,示意项羽杀掉刘邦,可谓杀机深重,心急如焚。奈何项羽不予回应。但范增仍不放弃,急招项庄舞剑。此时此刻,刘邦命系一发,如无救援,则人头落地。项伯见此危情,立即离座,拔剑起舞,以身翼蔽刘邦,终救刘邦于剑下。

可以说,鸿门宴会,项伯既是穿针引线之人,又是护人过河之人,刘邦剑下逃生,项伯功不可没。试想,历史的这个环节,缺少这个人物,所有的一切,恐怕都得改写。

追究起来,项伯之所以这样做,决非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其一,还是为项氏集团着想。当年怀王与诸将有约,谁先破秦入咸阳谁称王;如今刘邦先入为主,理所当然;项羽不服,要杀刘邦,就是背信弃约,哪怕他是三军统帅,言而无信,同样威信大失,人心大失!项伯认为刘邦既已声明“不敢倍德”,又主动道歉,就不该杀他,否则,就会陷于不义之地,这对项羽将来称霸天下极为不利,故阻止项羽杀刘邦。项伯的这番见解,虽然缺乏远见,未免幼稚,但初衷是好的。在刘项以后的争战中,项羽曾以“烹太公”要挟刘邦,项伯同样阻止说:“天下事还没有定数,况且争天下的人不顾家室,即使杀了他,也无济于事,只会添乱罢了(《史记・项羽本记》)。”可见项伯处处为项氏集团着想,决非向着刘邦。其二,是性格使然。项伯为人厚道重义,夜奔张良可见一斑。如果说刘项二人引兵攻秦时是朋友,那么鸿门宴之前,刘项已是变友为敌,势不两立。项伯张良也应是各为其主,泾渭分明,这点项伯自然清楚。但项伯依然夜奔张良,就是看重张良当年在下邳的救命之恩。只不过项伯的这种重义之心,被刘氏集团利用罢了。

不过,从结局来看,鸿门宴会,项伯挺身而出,救刘邦于剑下,虽是有碍于项羽称霸天下的蠢事,却为日后捡条性命种下了善果。刘邦夺天下后,项氏集团之人基本杀光,唯独留下项伯,“赐予刘姓,封为射阳侯”(《史记・汉高祖本记》),也算是刘邦知恩图报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