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高考作文如何“文”中有“我”

高考作文如何“文”中有“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5 11:25:27
高考作文如何“文”中有“我”
时间:2015-09-15 11:25:27     小编: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要求考生感情真挚,发展等级中要求考生见解深刻、有创意。而事实上,高考阅卷现场:李白、杜甫、陶渊明总是“很忙”;马云、马化腾、李嘉诚轮番登场;林丹、李宗伟不下十万次的厮杀与拥抱……

究其原因,考生在选材与行文时只知关注“他”,而忽略了真正该关注的“我”,因为高考作文中只有有“我”,感情才会真挚,见解才会深刻、有创意。

一、文中有“我”――有“我”之经历

作文即做人,考生应用真心去观察生活,用真情去体验生活,用文章将“真我”展现出来,唯有这样,文章的“材”才能“真”,“情”才能“挚”。如《用心观察与记录》一文片段:

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情,露出灿烂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是在心中。

【高分评点】

从选材上看,考生以自己的两次生活经历为主要素材,给阅卷老师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同时,通过两次生活经历的对比,作者以辩证的眼光,指出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其实都不重要,量多量少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拍摄者应“用心体验”和“用心记录”生活,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就能够“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可谓见解深刻。

二、文中有“我”――有“我”之情感

考生对素材传统的呈现方式是以第三方的身份对素材作纯客观的转述,然后再做理性分析,最后加以扣题。如果将素材的呈现方式转变为在转述的同时融入“我”的元素,那么文章便有了“我”之情感。

请比较下面两个文段对同一素材的呈现方式:

文段一

文段二

【高分评点】

文段一的作者以第三方的姿态置身事外作客观呈现,冷静地分析总结,但缺乏个性,缺乏能打动人的情感,显得大众化。文段二让自己参与到事件中,融入了真情实感,让素材中有了“我”,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真情流露,自然能撼动读者的心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正可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三、文中有“我”――有“我”之个性

文中有“我”之个性就是要求考生要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从全新的角度对一则素材做出“个性化”解读。如学生习作《那一丝痛中的快乐》文段:

我并不认为陶渊明隐居后得到了真正的快乐,相反其更加痛苦。首先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思想早已在其心中根深蒂固,一个和实现自己理想途径相违背的举措会让他快乐吗?其次,隐居后的陶渊明是孤独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一个连耕种时间都不知道的孤独者他会快乐吗?最后,生活的拮据让自己的几个孩子长期处于饥寒交迫状态,试想身为父亲的陶潜看在眼里他会快乐吗?所以,我认为,陶渊明的隐居其痛苦远远大于快乐,其实质就是一种文人的懦弱与逃避。

【高分评点】

当大多考生对陶渊明的隐居以追求心灵的宁静大加讴歌时,这位考生却独辟蹊径,反弹琵琶,认为陶渊明的隐居其痛苦远远大于快乐,让老素材中有了“我”的思想,不仅见解深刻,而且个性鲜明。

【运用范本】

尊重是竞争最好的姿态

竞争,在“以和为贵”的中国人眼中似乎总是个突兀的词汇。一方面,自觉宽厚、仁爱的中国人凭借古老的儒家智慧试图运用各种手段去规避竞争;另一方面,快速变化的时代与中国庞大的人口携手,将所有人都卷到无处不在的竞争中。不得不承认,面对竞争,我们从未做好准备,在它的面前,我们的姿态是如此孱弱。

而今天,我只想说说竞技体育。

不知道是谁发明了“和平球”,我们的乒乓球梦之队在国际大赛上“内战”时,时常亮出这个“球”,这个“球”能让比赛“精彩”的同时,保证实力更强和在“外战”上更有优势的一方晋级。表面上看,此举实现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不失为一种“合理利用规则”的聪明做法,不过,当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又出现这样的拙劣演出,并由“自产自销”变成了国际合作,引发全世界人民的非议后,我想国人就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了。 我们不喜欢竞争,因为它对于我们来说过于尖锐,像一柄利刃,无情地刺中我们的软肋,将我们的不自信和虚伪赤裸裸地展示出来。我们心虚,我们脆弱,只因为我们觊觎着利益,却又总想为自己披上“仁义”的外衣。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许多国人委屈地争辩,说自己对竞争的厌恶并非全源自这样的肮脏动机,有时也是出于真切的同情。对此,我深深不以为然。此处不妨再举一例:还是伦敦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出现中国“内战”,在丁宁多次遭遇发球违例的争议判罚,一度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李晓霞毫不客气地强硬到底,直取胜利。不知是不是看惯了“和平球”的国人不习惯这么不和谐的剧本,赛后李晓霞遭到了网民几乎一边倒的攻击。在大家纷纷手持“体育道德”重机枪和“同胞情谊”火箭炮尽情开火时,我分明看到了我们对待竞争态度的不成熟。没错,竞争中从未有过绝对的公平,裁判可以犯错,上帝可以搅局,但每一个竞技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全力以赴,直到宣判命运的时刻,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吧!竞争中,尊重对手是超越一切的大前提,而尊重不是用“怜悯”的目光看待“输”的结果,而是让对手输得有尊严。

今天,我说的又不只是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纷繁世界的缩影,人来了,又走了,赢过,也输过,得意或者落魄,都只能将有限的故事付与时光。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都带着欲望上场,下场时不妨自问:我们的身躯是否“弯”了?我们的双腿是否战栗过?

为何不坦荡做人,就像那经典的“费纳对决”,命悬一线,依然拒绝丑陋,胜负已定,同样战斗到底,有人输,有人赢,但没有人屈膝,这才是对对手和比赛最好的尊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