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多一点改变 多一份收获

多一点改变 多一份收获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5 00:23:49
多一点改变 多一份收获
时间:2023-05-25 00:23:49     小编:

摘 要:我们只有改变原有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创造或完善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能力培养

“问题解决”是从应用题延伸扩展出来的,是小学数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对开发学生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教师中最难把握的,怎样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的路该怎么走?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曾说过:“一方面,游戏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学习离不开游戏,教师将教学内容带上一些游戏色彩,会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在课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教学,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课中,学生学习了十几分钟后,注意力开始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不再活跃时,教师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剩下的学习任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在课尾,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基本概念后,可设计下面这个游戏:

2、比赛开始,老师随意报学号,学生随之站立。约报4~5个学号后小结,表扬起立迅速地学生。

师:刚才的游戏中,我们有没有漏下哪名同学?你有什么发现?(目的: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就是它本身”)

师:(故作惊奇地)为什么1号同学不管是哪位同学先起立,他都会随之而起?(目的: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最小因数就是1”,“1是任何一个自然数的因数”)

3、下面我们继续玩这个游戏。现在游戏规则改为:老师报一个学号,请学号是这个数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看谁最机灵。

4、比如教师说“3”,学号是3、6、9、12……的学生都站起来,当最后一个同学站起来后,老师稍作等待,故意问:“为什么3号同学也站起来了?还有没有漏下的同学?还会有有其他同学站起来吗?

5、学生讨论:可以还有同学站起来,只是班里同学的人数不够罢了。(目的: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这样的改变,只是把以前重复的、枯燥无味的概念学习转变成游戏活动,用学生玩游戏的形式来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们竟然乐此不疲,把学习变成了快乐的游戏。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对教师来说也能顺利、高效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何乐而不为!

二、引导参与,发挥学习主动

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我们的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从学科中学到的知识有时会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此学到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知识。为了避免知识的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中储存知识时,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存储起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的一题:“在1分钟内,8个同学共踢毽子344个,我班50个同学1分钟大约能踢多少个毽子?”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能很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思考题目编拟的现实性,使得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脱节。所以我在教学这个题目的时候去掉了题中的条件,直接问学生:谁能很快地算出我们全班同学1分钟大约一共能踢多少个毽子,你们准备怎样测算?全班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学生回答出现下面三种情况:

这样的教学,结合了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掌握了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并渗透了统计、估计、推测等思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三、提前渗透,促进自主迁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前面学习时就考虑到后面知识的学习。正如前苏联合作教育的代表教师雷先科娃,她的教学不是采用补课的形式,而是采取“提前起步”,提前接触以后要学习的难题。例如:对“时,分,秒”的渗透。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学生对钟表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有所接触。但是认识“时,分,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困难。所以从三年级开学第一天就开始进行渗透。

上课时,教师把钟表摆在讲台上,对学生说:“今天是9月1日,现在早上8时整。”说着,把钟拨到8时整。下课了,又对学生说:“一节课40分钟,现在时8时40分。”说着,把分针一格一格地拨到8时40分。经过几周的重复,开始让学生在每节课上下课时自己拨钟表,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转一圈是1分钟;分针走5小格是5分钟等等。经过充分渗透再来学习这些知识,学生一听就会心领神会,豁然开朗。

由此可以看出,有目的的孕伏、渗透以后要学习的内容,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能使学生在学习后继的新知识时感到熟悉,感到并不是空穴来风。

素质教育中,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开展一些形式新颖的、引人入胜的、富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