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农村孩子习作的源头活水在哪儿

农村孩子习作的源头活水在哪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4 01:38:59
农村孩子习作的源头活水在哪儿
时间:2022-11-04 01:38:59     小编:

当前,习作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是一件难事。怎样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这是许多教师重点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研究中,我反复追问自己:我们农村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习作?习作的源头活水在哪里?

通过研究实践,我发现,造成农村小学生语文习作难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习作兴趣不浓。有的学生因为无话可说,根本没有习作欲望,或完全不想写作文。老师一说写作文就唉声叹气,焦眉愁脸。老师要他们交作文,他们就敷衍,搪塞一篇,连自己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缺少习作兴趣。

(2)课外阅读不足。农村小学生很少阅读,或者是读了,却没有读精品,这是不争的事实。于是语言词汇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可写的”。

(3)不会观察生活,缺少真情实感。不少学生不会观察生活,对生活习以为常,缺乏对生活的切身感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缺少了真实的感情,即使经历了丰富有趣的事,又因为不会表达,也不能做到有感而发。

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观念,大胆创新,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并且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1.激发习作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把说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说助写,学生所写的习作都是自己亲身体验,习作就是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采取先说后写,以说促写的办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提高作文指导课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说话训练时要指导学生先有序地、主次分明地说,把说话的思路说清楚,再把想说话的过程写清楚,重点做到说写结合。例如:①经常在班上开展“故事会”“争当节目主持人”“课前新闻播报”等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训练了思维。②在班上开展了“美文共欣赏”活动,上好习作讲评课。通过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给予激励,对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劣作中的某一“闪光点”经常给予夸奖,加以鼓励,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互改,让学生共同进步。③多开展有趣的竞技活动,比如:“贴鼻子游戏”“你说我来猜”“袋鼠跳”等等,让孩子先有话可说,再过渡到我手写我心。开展活动的确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此外还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审题、选材、立意、表达等,发挥课文“例子”的作用。

2.增加阅读量。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阅读不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之余随时都可以阅读到课外书籍。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摘抄本,每天都做读书笔记,记录名人名言、名人故事、诗句或抄写优秀作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的开头和结尾等。我再抓好:①坚持早读和课前读美文活动。②开展“每天一句”活动,主要由每天的值日生在黑板一侧提供名言佳句给全班同学背诵,这样促使学生们认真进行课外阅读与积累。③布置学生在假日里认真阅读课外读物,并不定期进行抽查,鼓励他们在习作中用上摘抄的内容,学以致用。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随着课外阅读量的增加,学生习作时自然而然地运用了所积累的名言和好词佳句,也领会了习作的佳技。这样,学生习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习作时才不会有“难为无米之炊”的难堪。

3.引导观察生活,创建“文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习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去引导。农村孩子生活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小溪流水、田野山坡、蓝天白云、花鸟虫鱼……这些无处不在的自然景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无一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它们却无法进入孩子们的习作,关键在于他们缺少了适当的引导,以致成为了孩子们眼里无足轻重、熟视无睹的“破烂”。

针对这种现象,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那些生活中的小事成为习作的“文库”。 因为文章离不开“景色”“人物”“感情”,因此,我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指导观察:

(一)观察景物。树木茂盛、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大自然的一切都烙上了农村的印记,语文老师应该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会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具体方法是:每次季节的更换,都让学生在校园内或在野外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并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比较分析:观察的是什么季节,该季节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等。老师对观察认真仔细的学生予以肯定,对记录简单的学生进行指导,告诉他们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入手,渗入人的思想感情,文章便生动形象了。

(二)观察人物。学生习作时内容贫乏,缺乏生动,主要是写人写事时没有详细描写。其实,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如此,农村孩子身边的人物同样各具特色。只要把人物写活了,文章也就活了。因此,语文老师应特别要求学生细心地观察人物,尤其是观察人物的外貌与动作。农村学生的身边除了老人与小孩,大多是农民和小生意人,只要认真观察,就能生动地刻画他们的形象。如:描写农民时,从他们的穿着、头发、脸色、手、脚等方面详描细写,就可以写活了。我布置写观察人物的作文时,有位学生这样写到:

柔和的夕阳照到了爷爷古铜色的脸上,他像一尊雕像似的坐在那里,额上那一道道皱纹显得更深了,我走到他身边时,他慈祥的看着我,用粗大的满是老茧的手摸了摸我的头,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爷爷对我的期望……

这样细致地勾勒,使读者对爷爷有了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三)观察画面。农村的学生每天除了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外,其实还有许多他们不曾留意的动人画面。要拓展他们的习作空间,语文老师还要让他们多留意大街上、村庄里、田野上、小河边等看到的颇具特色的动人画面。经过精心描绘,也可以写出有农村特色的文章来。如:我布置学生写“熟悉的人物”的作文时,一位学生这样描写:

知了依旧不知疲倦地叫着,太阳已从东方的山头移到正空了,火辣辣地,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田野上打谷子的那几家人忍受不了这炙热的太阳,陆续回家躲避了,只有我家的打谷机还在“隆隆”地响。妈妈正弓着腰,在打谷机的后箱处撮谷子,爸爸一个人用脚蹬着打谷机,两手拿着谷穗送到机子里,来回地翻动,然后往后一扔,再伸手向我要谷穗。我边取一把谷穗托在手里,边望着爸爸,不禁怔住了,爸爸浑身是汗,衣服竟然没有一处是干的,简直与被大雨淋湿没什么两样……

于细微处见精神。这段对场面的细致描绘,使人物形象鲜活而有个性,作者的真情自然流露的同时,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引导学生就地取材,观察生活点滴,就可以鼓励学生写出自己亲历的“真”和“实”,写出他们熟悉的“新”与“活”。 如果常用就地取材法更能发挥农村学生习作的特有优势,突出农村孩子的乡土本色,引导学生拓展习作的空间,农村作文教学同样能走出一条新路子。

总之,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想法设法解决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习作要求熟记于胸,不打无目标的仗;其次,要循序渐进,走好每一个台阶;最后,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习作欲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使农村孩子的作文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那么,农村小学生的习作将会有一溪源源不断的活水,任他们在习作的长河里尽情遨游。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