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微技术的教师培训范式的构想与实践

基于微技术的教师培训范式的构想与实践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4:15:14
基于微技术的教师培训范式的构想与实践
时间:2023-08-05 04:15:14     小编:

摘 要 微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是一种关注实践、面向实践的教师培训范式,本文阐述了笔者对此培训范式的构想及在高中数学短时培训中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 微技术 培训范式 构想

一、问题源起

在职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培训的体制、形式与内容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1]。传统的师资培训课程取向以学科理性及实践感性为主,学科理性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都由高校教师完成,他们注重于自己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讲授,呈现去实践的倾向,这种培训的理论并未适应实践的逻辑,甚至与参训者在实践中积累的教育信念相冲突,培训结束参训者就将所学理论束之高阁。实践感性取向的教师培训在调研中比较受参训群体的欢迎,但这种注重教学具体问题的观摩展示类培训,忽视了实践智慧的情境性,缺少理论的提升及默会知识的外显化,参训者观摩体验之后并未领悟授课者的教学智慧,在自身实践中亦遇到很大的困境,两种取向的教师培训都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微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微技术实现培训的体制、形式与内容的全方面转变,逐步构建并完善了问题导向式区域职后教师研修范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面向实践、研究实践、服务实践。

二、微技术下教师培训的范式

微技术泛指微时代的微视、微信、微博等快捷信息传播技术,微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以借助微信等通信工具组建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微群为实践问题来源、观点分享及理论翻转学习平台,以微课等微视频为交流、学习的载体,以微任务、微反思、微报告等为默会知识外显化的成果,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设备终端,以云存储为翻转学习的媒介,可实现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理论选学、观点分享,是一种关注实践、面向实践的教师培训范式。微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具有如下的范式:

其中,①需求调研及生成需求是培训实践取向的保证,项目前期需求调研微信(QQ)群是借助宁波市师训中心往期师资培训班组建而成,这保证了师资培训问题来源的实践性、广泛性,生成需求是当期师资培训组建的微信(QQ)群体在经历现场培训、实践反思及翻转学习后遇到的新的实践困境及教育热点问题的重新征询,需求调研是训前调研,生成需求是训后调研及新项目的训前调研,共同的技术支撑是每期培训班组建的微信群。方案设计、专家筛选都应在综合考虑微信群征集的参训者意愿及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基础上经广泛论证而确立。现场培训亦同传统师资培训有所区别,现场讲授的理论不再是培训者依学科理性或自我经验展开,而是以参训群体的教育主张微视及教育热点问题为出发点,整个培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除现场培训外,培训师还根据参训需求将专家观点进行微课处理以供培训后的翻转学习。现场培训有两种微视及一个微信群作为技术支撑,参训者教育主张微视为专家讲授提供实践案例,专家观点微课为学员训后翻转学习提供载体,参训者微信群实现参训者内部、参训者与培训管理者、参训者与培训专家的时时无缝沟通。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关注参训者对教育实践的参与、体验与反思,前述环节保证了参训者对整个培训的实时参与与体验。②是培训的反思环节,分现场反思与实践反思两种,都是基于微信群及微视频结合学习理论对自身实践经验的修正与升华,微信群保证沟通的实时性及针对性,微课保证了不同接受程度的教师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其对内容的掌握,同时又是对现场培训的有益补充及延伸,保证了参训者学习的灵活性。③是实践智慧生成的环节,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云存储、微视技术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时学习载体;微信群保证了专家及培训者对教师解惑的实时性。

三、范式的实践

此处展现笔者将微技术下教师培训的范式在高中数学教师短时培训项目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1.需求调研

项目设计之初借助师训中心各期师训项目我们组建需求调研微信群(QQ群)并在群内发放培训需求调研问卷,确定教育实践关注热点问题,项目方案设计依热点问题需求展开。如调研发现一线数学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也在一直不停地实践“问题为核心、创设情境、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或小组探究、教师指导、建构知识”整个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流程,但是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即教学默会知识的素养制约了数学课堂问题驱动教学的实施效益。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杨玉东等亦指出数学学习应用那些能反映数学组题本质的本原问题驱动,基于此,笔者将本次高中数学教师短时培训主题定位为“聚焦问题驱动数学课堂中的本原问题设置”。

2.方案拟定、专家筛选、现场培训

初步方案拟定之后笔者邀请师训中心培训专家团队把关的同时将方案发放到需求调研群内,征询可能参训对象的意见,并进行专家需求调研。最终拟定方案之后根据拟参训对象群体的意愿及相应学科教育理论的实际需求在省内省外有针对性地筛选资深专家组建培训团队,并将方案上传省选课平台进行学员自主选报。培训正式开始之前,根据选报项目人员名单再次进行设计方案意见征询,并进行相应案例及参训者教育主张(微视)的收集,及时将实践参训需求反馈给培训团队,培训团队根据需求,借助微技术开发相应的教学微视频,建设培训微课资源库,以供现场培训之后参训学员的翻转学习。部分现场培训师组建实际参训学员微信群实现培训专家与参训学员在教育热点问题上的实时交流,现场学习包括科学教育理念的讲授及实践智慧的现场分享。

3.理论指引、反思性研究、实践指导与新培训需求调研

理论指引环节通过微课资源库及专家的理论与实践指引,帮助参训教师加深对本原问题驱动教学的理解。数学中本原性问题即反映数学言语最原始、最本质的观念、思想的问题。本原性问题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级,宏观问题在整体上指向言语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数学学习中进行哲学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是言语整体结构型问题(思想方法层级);微观问题在微观上指向探究内容,帮助学生数学研究思考,把握数学的本质,是局部操作性问题(知识技能层级)。问题驱动是激发学生数学言语习得的原动力,课堂教学情景中环环相扣、能凸显数学言语本质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层层深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体验并理解数学言语的本质。数学本原性问题的获得源大致有预设、生成两类。预设类问题要求教师将数学问题学术形态教育化,使问题反映的言语本质被学生感悟和理解,生成类问题要求教师在言语习得情境中敏锐地抓住反应数学本质的生成问题并加以数学化,它们都是在师生针对“数学文本”的对话中自然生成,具有基于预设的原发性和多角度对话的特质。 反思环节分培训现场反思及教育实践反思两部分,现场反思借助微信群实现学员内部、学员与专家的反思经验实时交流。实践反思是培训后参训学员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实践与学习理论的交融性思考。前期组建的微信群可实现学员及专家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分享,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形成的实践智慧。培训师亦及时制作成微视频,将现场反思及实践反思精华视频与专家微课进行整合形成当期培训的微课程,放置在云终端以供学员再实践过程的翻转学习。培训组建的微信群亦成为下期项目方案设计的拟需求调研群。

实践指导环节通过微信群、微视频及云端资源库实现培训者与参训教师关于数学课堂中的本原问题设置的实时交流,如笔者关于不同的数学知识类型的习得课型交流。文化视域下的数学课型分如下三种。

(1)数学概念的学习。数学概念学习属知识类型,是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重要载体。教师可针对概念的外延或混淆概念外延的属性设置本原性问题,通过问题链的层层递进,使基于学生数学经验的概念原始分类上升为实质分类并获得数学概念的多元表征。

(2)数学体系的学习。数学体系学习即数学命题的学习,是数学概念通过归纳、演绎形成复杂命题网络的过程。教师可通过设置本原性问题激活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经验,经历“猜想-验证”的命题产生过程,建立完善的命题认知结构。

(3)模型的学习。模型的学习即用数学的言语讲述现实生活及拟生活的过程,侧重于用数学的言语体系描述生活。教师可设置相应的本原问题激活学生原有数学经验中数学模型的自然语言并学会模型的数学表征方式及模型的应用范围。

四、范式的思考

微技术是时代信息快速传播的产物,在它的帮助下师资培训体制、形式与内容发生了革命性转变,在微信群的帮助下培训需求的时效性提升,参训者与参训者、参训者与培训者的交流不再受特定的时空局限,做到了培训为教育实践及教师成长的切实服务。微课成为现场培训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成为实践智慧的传递媒介,为参训者实践中的理论翻转学习提供了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无论是外显教育理论的传授还是默会知识的现场观摩都应关注教师原有教学默会知识的状况及其与显性知识的协同,要强调教学的实践、现场体验、名师专家与参训教师的对话、参训教师的自身反思,促使参训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默会知识即强调参训教师对默会知识的亲历体验及直接经验的获取,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补充与融合。

实践取向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前后的实际调研做到对参训者教学实践的切实关注。通过在教学现场的观摩、体验、反思、交流,保证参训者对研修活动的实际参与;通过反思及理论翻转学习保证参训者在实践中理解教育的实质;通过教育主张微视及微课程力促参训者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与分享;通过微信(QQ)群的问卷调研及培训者对参训对象的跟踪回访,全程关注参训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转变。研修方式及研修模式呈现如下的特质。

1.参训者研修方式多元

研修方式是影响研修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践取向教师培训关注参训者的实践经验,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教学现场,通过学员的亲身体验、问题交流、实践反思,实现教学智慧的提升。

问题导向:研修方案的设计以调研所得到的教育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反映问题的教育情境,引领参训者进行全程的理论学习、实践反思活动。

立足现场:问题的发现、解决及培训的成效检验都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发生、发展,这提升了教师实践智慧的迁移能力。

教学反思:研修的全程关注参训者教学反思,既有教学现场的即刻反思(专家与参训者就热点问题主张的面对面交流),又有训后的实践反思(在自身的工作环境内的实际反思),微信群是训中训后专家与参训者实时个性化沟通的保障。

主体参与:研训全程注重参训者对教育问题的亲历,对教育理念生成的主动参与,对自我实践经验的主动反思,主体参与是促使参训者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2.培训研修样式多样

市师训中心与中小学、大学及区域名师团队合作探索了研修班实施的“问题导向逐步推进、基地――名师――辐射、全程研训”样式,有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问题导向逐步推进:研修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现场观摩融合,现场研学与对话分享、现场反思融合。调研确定的研修问题贯穿研修全程,引领教师观摩教学现场、理论学习、反思分享。参训者通过对问题的现场体验,结合理论学习及自身教学经验,亲历“提出假设――行动验证――问题解决”的过程,逐步提升自身实践智慧。

基地――名师――辐射:市师训中心确定宁波十几所中小学为研修基地,选聘宁波本土学科名师、特级教师及扎根一线教研的大学名师为培训者导师,将集中培训拓展至中小学的现实课堂,通过基地、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辐射区域基础教育。

全程研训:师训中心从研修计划的确立、研修的展开、研修效益的跟踪,都立足于参训者教学实践,关注研修的长效性,做到了教科研一体式培训。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