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长安兴教寺寺史考

长安兴教寺寺史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6 00:07:38
长安兴教寺寺史考
时间:2023-08-26 00:07:38     小编:

摘 要:兴教寺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遗骨迁葬地,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享誉国内外。本文探讨寺院的时代衔接、时代传承,兴建缘起与过程、历任住持的倡导与经营,并还原相关的人事脉络及轨迹,展现其风貌。本文考察完整的历史痕迹,梳理兴教寺变迁与发展的历史,兼论证玄奘舍利的真伪,此乃本文关切之所在。

关键词:兴教寺;玄奘;慈恩塔;历史;舍利

一、前言

兴教寺,又称“护国兴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现今是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距离西安城区大约二十公里,位于长安区杜曲镇以东少陵塬畔。兴教寺的历史及沿革源远流长,期间几遭兵祸及祝融之灾,却依旧长存不灭,可谓壮哉。近年来学术界对兴教寺越来越重视,但是对其历史源流与发展情况的研究却很少,绝大多数的文章大多只是略有谈及,从未对兴教寺史作深入的考察。基于此,本文探讨寺院的时代衔接、时代传承,兴建缘起与过程、历任住持的倡导与经营,并还原相关的人事脉络及轨迹,展现其风貌。换言之,考察完整的历史痕迹,梳理兴教寺变迁与发展的历史,兼论证玄奘舍利的真伪,此乃本文关切之所在。

二、对兴教寺历史发展及沿革的考察

检诸文献,发现对长安兴教寺历史的描述有很多,但很多都是重复性的描述话语,因此,要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进行去伪求真,才能如实还原兴教寺的历史发展状况。经过分析,发现兴教寺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玄奘与兴教寺的渊源及寺名的由来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法师前往印度取经,长途跋涉五万多里路,长达十七年的时间,走遍了一百多个国家,在贞观十九年(645)终于回到长安,同时也带回佛教经典著作六百五十七部。玄奘大师回国后又耗时十九年相继在长安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等寺庙来翻译所携回佛经七十五部,共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玄奘法师在唐麟德元年(664)圆寂于译场玉华宫,葬于白鹿塬。唐高宗李治与玄奘为师徒关系,曾在《答法师玄奘谢启书》中称:“忽见来书,J扬{述。抚躬自省,惭悚交铡@褪R臻,深以为愧。”①由此可见二人感情深厚,据说唐高宗常常在大明宫含元殿前遥望白鹿塬上玄奘法师的墓地,感慨万分,时动悲思,便于总章二年下令迁葬于今址也就是现在少陵塬,并建五层灵塔,“其中塔特{大,为唐三藏法师元奘瘗身之所”,②并亲自《御制大慈恩寺碑》。在《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中这些事迹记载得非常清楚,“敕坊州刺史窦师伦令官给葬事,又敕宜听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门人奉枢于慈恩翻经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万。以四月十四日葬于泸东,京畿五百里内送者百余万人。至总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于樊川北塬。”③

唐中宗即位后赞谥玄奘法师遍历各国学法,弘扬佛法和大觉大悟的事迹称之“大遍觉”,所以又被称为大遍觉塔。唐肃宗游玄奘舍利塔时题“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兴教寺便因此而得名。兴教寺的和玄奘法师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玄奘法师就没有兴教寺。在玄奘法师之后,他的两位两个高徒窥基(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和圆测(新罗王孙子)也先后埋葬于兴教寺。窥基乃奘师的人室弟子,才华横溢,尤精因明和唯识,著述颇丰,有百部疏主之称。《圆测法师佛舍利塔铭并序》里写道:“后被名为西明寺大德,撰《成唯识论疏》十卷、《解深密经疏》十卷、《仁王经疏》三卷、《金刚般若观所缘论》、《般若心经》、《无量义经》等疏,羽翼膀典耳目。时人所以赞佐奘公,使佛法东流,大兴无穷之教者也。”④唐永淳元年(682年),窥基在大慈恩寺内圆寂,起塔于兴教玄奘塔侧。圆测是玄奘法师门下的新罗弟子,对唯识的经典研究有很高的造诣。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圆寂于洛阳佛授记寺,葬于龙门香山寺并起塔,其弟子携圆测法师部分灵骨带回长安,先是葬在终南山丰德寺东岭,又于宋政和五年(1115)迁葬于兴教寺玄奘塔左侧。

(二)唐到清末兴教寺颓毁与重修及文化交流情况

(三)民国至今兴教寺的沿革与文化交流情况

三、玄奘法师舍利的真伪考察

对于上述争议,我认为两派所持观点皆有可商榷之处,他们各说各话,没有互相质证,无论主张舍利是真或伪,均属推测,经不起推敲,无法提出让对方信服的证据。首先,两派所召开的学术会议乃以志同道合,立场一致为前提,使得正反双方未能正面交锋;其次,在双方所提的意见方面,均以有利的史料陈述,对于现存史料的缺陷却避而不谈,以致缺乏最直接的证据说服对方。第三,双方所论假设学说太多,考古调查较少,且很多结论逻辑不清,漏洞很多。如户县的研调资料,称可政和尚取走顶骨舍利,后人将其余遗骸安葬到敬德塔内,末考虑到历次的迁供、分供等问题,也未有明确的探测纪录。总之,玄奘法师舍利真伪问题的争议,背后还有一个地方政府的因素。当下各地为争夺观光资源,各地无不卯足了劲的与历史名人拉拢关系。如在河南值师玄失故里也有一个玄吴三藏法师的坟墓,梁山伯的坟墓还闹出好几个的争议。但是作为学者,是否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做学问的荣誉,将文化名胜的开发和利用置于以史实,实在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我们认为,如果未有进一步证据证明的前提之下,假设学说还是少定一些才好,起码也不能以假设的学说进行对垒。

四、结语:兴教寺的历史意义

庙宇一向是当地人民的信仰中心。华夏人民在繁衍与发展过程中,总不免遇到战争与种种生存的难题,于是寺庙的产生给人安定人心的效果。陕西长安文化底蕴深厚,历来佛学都很繁盛,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徒,他们面对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面对与战争的困境中,生存的压力,还有旱涝、瘟疫等的威胁,生命飘摇不定,心绪自然茫然无依,需要一个精神支牲,因此陕西的先民对于寺庙的态度是虔诚的,作为樊川八大寺庙之首的兴教寺,不论是观音佛祖,还是玄奘舍利,都给予陕西人至今仍不坠的信仰中心,于千百年来不移不变。回首庙宇一角,矗立许多刻于石上之对联,如“人依生佛群争感,共戴福星亿万春”、“何幸培塾临华岳,月明雁塔趁余光”、“德化番苗光史笔,欢腾妇子叩生祠”等,除可看出寺庙历史之悠久,也可见在这片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先民先祖对于佛教信仰的虔诚。

同时,兴教寺或者说大慈恩寺乃唐以来科举中举的进士和状元题目所在,历代以来科举进士乃中华民族的精英,这些中了进士们在大慈恩寺雁塔题名留念,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崇尚智慧的集中体现吗?他们寄托了汉民族先民对于知识与人才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兴教寺不仅是全国佛教徒的圣地,也是历代以来寒窗苦读的儒生们的心灵圣地,兴教寺恰恰在其中扮演了儒释合流的形象标杆,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值得后人进一步挖掘。

注 释:

①(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第二十二第296页,四部丛刊景明本.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第1095页,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董诰,《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第7666页,清嘉庆内府刻本.

④大慈恩寺志编纂委员会.《大慈恩寺志》卷二十二《碑铭》,三秦出版社2000.

⑤(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十三,清嘉庆十年刻同治钱传等补修本.

⑥大慈恩寺志编纂委员会.《大慈恩寺志》卷二十五《大事记》,三秦出版社2000.

⑧参见陈景富.《兴教寺玄装灵骨耀古今一一“玄奘发塔”真伪辨学术文集》,第22-39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