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3:59:41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
时间:2023-08-07 23:59:41     小编:

[摘 要]《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篇“文包诗”课文。课堂教学抓住文包诗的特点,诗文对照,让学生想象画面,了解诗句意思,实现感知古诗和美文的双赢;同时,抓住课文的品悟点,转换角色,深入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表达形式,并动笔写一写。这样体现了精致语文精粹内容和精当形式的统

一、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的特点,最终实现学生言语生命的激扬和言语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精致语文 实录 点评

片段一:概述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板书:文包诗)。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生: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

师:你将故事的人物和事情说清楚了,很好。谁还想说?

生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自己的好友孟浩然。

生2: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

师:你们能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清楚了,真好。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就要学会这样概括故事的内容。

片段二:了解诗意

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读?

(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你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而且抑扬顿挫,这就是古诗词的特点――韵律美。(板书:韵律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画面呢?打开书本,画出描写诗句画面的句子。

(学生自主读文,画诗句)

师:

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师: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你还了解了什么?

生1:我知道诗中的“故人”指的是李白的好朋友孟浩然。

生2:我还知道孟浩然在烟花三月去扬州。

师:“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没有学生举手) 看看文中哪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烟花三月”。

生1:“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生2:“烟花三月”是说春天繁花似锦,烟雾迷蒙,景色非常美丽。

师:你看,诗句中描写的画面在课文中能找到相应的句子,像这类文包诗的课文,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句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板书:解诗意)那么,

三、四句又描绘了怎么样的画面呢?

生:(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结合文中的描写,你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生1:我知道“孤帆”指的是白帆。

生2:“碧空尽”是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生3:“唯见”是只见的意思。“天际流”是指流向天边。

师:真好,你们都能借助课文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文包诗的课文往往在字里行间把诗的意思说清楚,我们学习这类文包诗课文可以借助“文”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板书:画面美)

(男女生分读文中的语言和诗句。)

师:三句话就表达了诗意,作者为什么要写长长的文章呢?

生1:这样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这个故事。

生2:让我们能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

师:是啊,课文内容帮助我们丰富了诗中描写的画面,帮助我们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

片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诗人写一首诗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也许是他的一番心路历程,也许是他的一段人生经历,有时甚至背后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首诗的背后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课文就给我们叙述一个和这首诗有关的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感受诗中人物丰富的情感。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最能表现即将离别的两位好友此时此刻的心情的一个成语。

生:“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

生:形容留恋,不忍分别。

师:李白和孟浩然不忍分别,用“惜别”不够,需加“依依”啊!读好这个词语!(学生朗读)

师:把它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自己默读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圈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感悟) 生1:我从“一会儿……一会儿……”看出他们的不舍。

生2:他们心中非常舍不得离开对方,不忍心说出分别的话,就一会看看这儿,一会看看那儿。

生3:我从“藏在心底的依依不舍之情”感受到他们的不舍。

生4:因为他们舍不得说再见,如果一说就会很伤心,所以他们谁都不想先提起这个话题,只能去看风景,把心里的不舍之情藏起来。

师:说得真好!这份情很深,深深地藏在心底;这份情很浓,浓到不敢去触碰它。一旦去触碰,它就会喷涌而出,因此不敢去触动,不忍去触动,借看景去掩饰这种惜别之情。(板书:借望藏情)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谁再来读读这段话?(红线画出“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一句)

师:这句话蛮有意思的,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学生没有发现)

出示: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

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师:这样看,你发现句子的特点了吗?

生:句子的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读读看有什么感觉?(指导男女生分读)

生:感觉很有节奏。

师:是的,像这样字数相同、词性一样的句子,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我们再一起来读好句子。(学生朗读)

片段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第四自然段)这段文字又从哪里表现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你从文字背后读出怎样的情谊?

生1:我从“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中的“伫立”看出李白非常不舍。

生2:“伫立”就是站了很长的时间。站了那么长的时间,孟浩然的船早就开走了,他还是站着不走,可以看出他很舍不得。

生3:从“凝视”也看出了李白的不舍。我想从孟浩然登上船到越来越远看不见了,李白一直盯着看,就像孟浩然走了,把李白的心也带走了一样。

生4:我觉得“只见”也表达了李白的不舍。在李白的眼里,就只有这一江春水了,因为水流向远方,就像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到远方去了一样。

师:体会很深刻,你真是李白的知音啊。“依然伫立”“凝视”“只见”等词体现了李白的不舍之情。你们从李白的行为体会到了离别之情。文字中何止这几个字在传情呢?你再看看还有哪些语言也在传递着这份不舍之情呢?

生: “杨柳依依”,就好像杨柳也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你也是一个小诗人。柳历来是离别的符号,是古人描绘离别场景不可缺少的景物。(出示带“柳”字的诗句)

生:“江上沙鸥点点”,我觉得江上沙鸥飞来飞去,仿佛也在说“不要走,不要走” 。

师:是的,一江春水,流动的仅仅是春水吗?还有作者满腹的愁绪,离别的不舍之情。同学们,当我们想抒发某种情感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恰当的景物,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上,景物就富有了生命力,传递着我们情感的信息,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借景传情)读懂了景和情,我们就进入了诗的意境(板书:入诗境)这才真正读懂诗句。我们来将这份不舍融入景色中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李白伫立着,凝视着,他的外表看上去是平静的,可是他的内心一定就如这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波澜起伏。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哪些画面,有哪些话要对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写一写。(学生写想起的画面和对好友说的话)

(学生交流。略)

师:烟花含情,孤帆载意,滔滔江水载走了孟浩然,也载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吟出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乐响起,学生齐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