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弹性导师制教育模式构建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弹性导师制教育模式构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02:01:22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弹性导师制教育模式构建
时间:2022-12-31 02:01:22     小编:

摘要:制定弹性导师制有利于促进本科生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强化引导学生主动合理选课并指导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框架,更好地实施学分制。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模式;弹性导师制

一、导师制研究的背景

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均实行了学分制管理,该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选课上有一定自主权,也便于学校网络管理。然而,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复杂性,让刚刚经历高中学习方式步入大学的新生无所适从,对学分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专业、课程的要求不够了解,从而产生盲目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很好地适应学分制管理,很有必要在学分制背景下引入专业导师制。

二、弹性导师制模式的构建

制定导师制有利于引导本科生合理选课。辅导员和导师协调工作,各有侧重。辅导员专注于学生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管理。导师则侧重对学生专业学习、专业技能、理想抱负、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导师结合自己的求学生涯与学生分享。立足学校实际的本科生导师制必须摒弃导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指导的状态,构建出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方向的主体框架。为更好地推行学分制的需要,可以从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学生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新型教学运行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采用导师制开展实践教学尤为必要。最近几年,基于信息化背景,特别是新的培养方案修订以后,增加了实践(训)课程的学时分配。同时,我院为各专业增(开)设了大量专业选修课,内容丰富、专业方向明确,人数由原来的全年级必选,转变为各专业课学生根据爱好、专业方向进行选择,但仍有相当部分学生仅为学分而来。上课时,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探索能力,认知能力不够。现阶段,在学分制成熟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加入导师制模式,从而构建更合理的教学运行模式,如图1。

三、弹性导师制的应用

通过专业导师指导,让学生尽早适应大学学习,明确学习目的,不至于产生盲目性。特别是大一新生,通过早期引导,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前沿热点,弥补任课教师与学生课外交流时间较短的不足。让学生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规划并为之努力,有利于将来更好地择业、更快地适应社会。让学生尽早做好考研打算,科学合理地选择考研的专业方向。

第一阶段:导师确定,学习指导。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问题涉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考试成绩、学生选课方案、专业课学习指导、学习时间(含专业课、公共课、实践技能课)分配、考研期望、对专业前沿的了解、对未来职业的判断与期望等9方面内容,根据需求量选择导师,对其实施相关指导,见调查表1。结果显示,大学第一年的学生,更多希望对专业课及学习方法作指导,如地图学与现代测量,理论48学时,实践16学时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表现出学习盲目、无所适从、学习困难等状况,期望教师作专业课及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分配等指导。

第二阶段:弹性选择,专业指导。对大

二、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问题涉及学生的选课方案、专业课学习指导、学习时间(含专业课、公共课、实践技能课)分配、考研期望、对专业前沿的了解、对未来职业的判断与期望等6方面内容,根据第一阶段的指导反馈意见选择导师,对其实施专业指导,见调查表1。结果显示,进入大学第三年,更多学生期望教师对未来职业及学科专业前沿作指导,而不是学习时间及方法的引导。

第三阶段:模式优化,学术指导。进入大学最后两年,更多的是信息反馈,师生探索,导师意见及评价。大学第四年即第七学期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师范生技能实习及非师范生专业实习,第八学期学生毕业论文及考研指导。

从我院近两年开展导师制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学生缺乏选导师的自主性,还不够积极主动,没有充分利用好导师这一资源,有的学生认为导师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可能对现有导师赋予太多内涵,学生对导师的职责不清,有的学生是无所不问,认为导师万能。实施弹性导师制有利于避免上述弱点,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对优秀的专业导师进行定位,如何筛选专业导师,如何对专业导师开展的工作进行评价是关键的问题,也关系到好的导师制能否顺利开展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导师数量不足的情况,特别是优秀导师。接下来,应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学生民意等多渠道调查,根据本科生的意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把我院本科生导师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