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广西财经类中职学校职业文化的构建研究

广西财经类中职学校职业文化的构建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3 01:22:13
广西财经类中职学校职业文化的构建研究
时间:2022-11-03 01:22:13     小编:

【摘 要】本研究立足于我区财经类中职学校职业文化建设的现状,阐述建立职业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职业文化才人库、完善职业文化管理模式、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引入职业文化评价机制、健全职业文化监督和推广机制建议,为实现财经类中职学校的职业文化构建以及软实力提升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财经类中职学校 职业文化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46-03

位于祖国南疆的广西,目前处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并将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这将对各类财经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针对此,本文对广西财经类中职学校的职业文化构建问题进行研究,以供同行商榷。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财经类中职学校及专业

本文所提出的财经类中职学校,是泛指开设财经类专业,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第一线的生产、管理财经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学校,其专业是根据金融、财会等相关领域的职业和岗位进行设置,具有职业性、专门性、融合性、社会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包括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有会计、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财税、统计、企业管理等十余个专业。目前,广西区内财经类专业中,会计、市场营销和金融招生人数位列前三。

(二)职业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和组织制度,是由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

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职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气。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

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这两者有着“文化”的共同属性和相同的历史使命,都是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但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也就从建设方向上突出职业目标,为学生就业服务,因此,较之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职业学校的着陆点很大程度体现在职业文化建设上。

财经类中职学校职业文化,是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传统、学校理念、学校制度、学校校风的综合体现,核心要素包括办学理念、人文环境、校园精神、管理品质等。具体而言,财经类学校依托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的职业内涵,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学生财经职业技能、财经职业道德、财经职业人文素养的职业文化的内涵建设。

在广西财经类中职院校构建职业文化体系,是财经类中职院校培养金融人才的需要;是学校软实力提升的需要;是完善中职教育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的需要;也是南宁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广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存在的问题

(一)校方层面

区内财经类中职学校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典型案例层出不穷,如广西银行学校建设金融素质养成基地,广西商业学校建成电子商务“现代学徒制”创业班等。但就目前而言,学校在职业文化构建方面仍存在误区,如因学校与企业的体制不同,运作机制不同,使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也使得两者在融合的方式上存在零散、随意的现象。企业文化被参与,校方采取的办法是来者不拒,贪大求全,盲目追求与校企合作的范围与数量,不考虑本地土壤适合与否,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真正符合“订单”企业的特色与针对性,强行嫁接。由于校方过于主观,重企业用人需求,轻课程改革,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用人标准,导致毕业生滞销。

(二)学生层面

笔者针对学生职业素质状况对中职院校师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综合素质状况不尽如人意。具体而言,25%学生录入和点钞技能达不到行业要求,50%学生对职业知识了解不深,20%学生对职业没有兴趣,纯属因父母或其他原因被迫选择专业。同时,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生源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专业素质差异较大,这反映了学生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学生克服挫折的能力较低,控制力不强,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消极怠工或大动干戈。许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礼仪知识,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三)行业、企业层面

由于职业化的特点,区内大多数财经类中职学校都比较注意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广大中职生都具备了上岗的操作技能,首次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

然而,广西目前中职生就业的稳定性却不容乐观,中职生就业后“闪离”、频繁跳槽现象比较普遍,已经影响到了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信任和选择。造成中职生不能“安分守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本身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中职生本身不能适应企业的环境和文化。最后导致中职生就业时状况百出。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但破坏了企业的用人方案,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且对中职生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极为不利。

三、构建的思考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指出:“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为满足社会需求造就合格的‘职业人’。”

显然,中职学校在对人才培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工业文化,实现中职生毕业后校园环境与企业环境的零过渡,让学生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摆在中职学校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四、构建的路径

本文基于对广西财经类中职学校调研的基础之上,借鉴各学校的先进经验,本着完成培养“职业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神圣使命的原则,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效地融入行业特色的职业文化,使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但具备一流的专业技艺,而且能快速地融入行业企业,第一时间把自己学到的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从而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联姻”,为广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出财经类中职学校应有的贡献,实现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一)实施职业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职业学校的办学需求、学生的教育需求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尤其是现今社会,校企合作、项目化办学等已经成为了职业教育的共识,因此,职业文化构建作为一种职业活动,应该充分借鉴企业、高职、本科院校的优质因素,坚持文化、技能、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实施“五化互动式”教学模式,即项目背景企业化、学习内容工作化、教师指导精细化、学生操作规范化、成绩考核动态化,并将师生互动作为核心融入教学过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如金融事务专业,依托工、农、中、建、交、信用社、村镇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构建“校企合作、分层递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依托区域企业岗证单需求,构建“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设职业文化人才库

职业文化构建的进程中,师生作为主体实施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相应的职业文化人才库,可以比较好地促进职业文化的发展。

首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素养,建设教师人才库。在“双师型”“双师素质”的基础上,辅以厚重的职业文化背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行业精神,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知晓职业礼仪,明确金融职业道德规范,那么,这支“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化师资队伍,必将成为推动职业文化进校园的生力军。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重点做好四个工程: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名师工程”;“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指导和参加技能大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的“双岗双聘工程”;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区域与国际视野,并以点连线带面,加快师生观念的转变,缩短与先进区域与国家团队之间的差距的“区域化工程”和“以老带新”“结对子”等提高教师职业执教能力的“全员培训工程”。能通过这些工程,有效地建立教师人才库,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其次,建立学生个人技能信息库。就学生而言,随着资源的贯通共享,实现跨地区就业已经不是难事。那么针对企业文化需要,建立学生个人技能信息库,不但能够更好地实现“订单式”培养的目标,让企业直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实现了教学组织形式与企业岗位培训过程的对接,将学生的信息完整地保存起来,供用人单位参考。比如让企业轻松地调阅学生“三证”,即毕业时,学生拿到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作品获奖证书。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从人才库找到自己需要的员工。

打造优秀的职业文化人才库,促进在校师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求知欲,让学生从中感受职业文化熏陶的成果和喜悦。

(三)完善职业文化管理模式

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引进教学与行政管理中,依托广西经济贸易职业教育集团和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平台,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学校内部管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了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优化办学配置,做到:一加强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建设,推行政务、校务公开,建立有效的组织和运行机构;二予以每个专业教研室经费支持,保障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针对企业文化培育的效果进行考评与监控,并将其作为专任教师、教研室教学绩效考核的重要考评指标。

(四)营造职业文化氛围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它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学校应以职业文化培育为新的中心点,有针对性的强化职业文化教育。一方面,扎实做好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读书活动月、心理健康月、学雷锋活动月、推普周等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加大具有职业与企业文化背景的文体活动,如模拟面试、礼仪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与责任大讲坛、优秀校友回校系列讲座、素质拓展、毕业生成果展、创业竞赛等,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守纪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推进职业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建设仿真职业文化,如结合行业文化,做到“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建设金融素质养成基地,优化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金融职业道德环境,打造金融长廊等。同时,教师按照企业环境和企业标准要求实训学生,如师生着职业装参加实训、按企业环境布置实训场所,并且通过企业理念、管理制度的悬挂形成仿真的职业文化氛围。通过这种立体式的职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缩短了走向社会的适应期,提高职业的认同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求知欲。毕业时,也能很快地融入企业文化环境。

(五)引入职业文化评价机制

围绕财经类产业发展构建数字化教学质量监控和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系统,形成职业道德素养评价、知识技能评价、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团队合作精神评价、志愿服务社会评价、继续教育评价等,实现了评价内容扩展化、方式过程化、主体多元化。同时,建立相应的表彰奖励机制,满足师生的内在动机,继而又转换为外在的建设职业文化的具体行动上。

(六)健全职业文化监督推广机制

学校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检测―反馈”管理模式,扎实推进职业文化监督机制,采用制度到位、管理到位、人员到位、培训到位、运行到位的“五个到位”,确保职业文化在中职校园的土壤里高效成长,以此引领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另外,对于社会、行业和企业而言,学校成功的职业文化建设,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节约了行业办学、社会招聘和人才培养的成本。对于学校而言,软实力提升的低成本条件下,诸多方面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迅速提升职业学校的品牌知名度,增强社会吸引力,直接或间接地增强社会影响力,真正做到“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实现“辐射、示范、引领”的功能。

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职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发挥着导向作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也能吸收社会行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培养师生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气质,从而提升学生的从业素质,发展学生职业能力。

广西财经类学校经过“职教攻坚”“示范校”建设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其硬件与软件都得到改善,各方面都得到长足的进步与提高。财经类职业学校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在职业文化管理、人才质量保障、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路径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2]林爽.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创新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7

[3]王文兵,王维国.论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

[4]汪长礼,李奇亮.从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

(3)

[5]肖望兵.搭建“四个平台”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文化素质[J].中国电力教育,2010

(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广西财经类中职学校职业文化的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