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的动力问题及平衡机制

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的动力问题及平衡机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8 00:22:05
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的动力问题及平衡机制
时间:2023-02-28 00:22:05     小编:

摘要: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发展既不缺乏外部动力,也不缺乏大学高层重视,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发展速度不快、发展绩效不高、发展活力不足的动力问题。动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发展动力异化、组织动力弱化、目标动力虚化等多动力因素不均衡的综合叠加。构建组织的平衡机制是解决组织动力问题的需要,也是促进组织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大学和谐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跨学科组织;动力问题;平衡机制

一、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动力问题

衡量组织动力机制的标准主要是速度、效率和活力。[2]考察跨学科组织的内部动力状况,关键是考察它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合作意愿,能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使组织充满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综观大学内部跨学科组织发展现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绩效不高、速度不快、活力不足等内部动力问题。

(一)绩效不高:科研组织方式退化

“跨学科研究是人类迄今最具成效、最鼓舞人心的一种探索活动,能够提供生产新知识的一种对话和沟通方式。”[3]跨学科研究意在追求卓越,是对学科研究的形式超越,关键在于组织内部多学科的全程合作与融合,通过研究形式的创新提高研究绩效,需要组织来组织跨学科研究。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跨学科组织带头人和能够积极配合的组织成员,跨学科组织工作形式大多不能按照跨学科研究的规律运行。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跨学科研究“并不缺乏上层的关注或者基层的动力,而是缺乏中间层的一种系统执行力”。组织负责人往往来自某一单一学科,既缺乏跨学科意识和开放性思维,也缺乏管理跨学科组织的经验与能力,为完成跨学科项目,常常采用“小科学”方式,即将任务和经费分解到个人,重新回到“你研究你的,我研究我的”的研究状态,最后提交论文或者报告再整合。由于研究形式发生明显的倒退,跨学科研究的合作、讨论、沟通、互动环节缺失,缺乏对话与沟通的跨学科研究可能是文体分裂的报告和不成系统的论文集,效率低下。

(二)速度不快:高水平成果产出少

(三)活力不足:重形式轻内涵

二、大学跨学科组织动力问题产生的根源

跨学科组织内部动力问题的产生,其主要根源是发展动力异化、组织动力弱化以及目标动力虚化等多动力因素不均衡的综合叠加结果。

(一)发展动力异化:功利主义取代理想主义

跨学科研究的动力观直接受科学观影响。不同的科学观蕴藏着对科学研究动力的不同的理解与选择。理想主义的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生产的动力源于科学家求知的内在冲动,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则认为这种动力源于社会的现实需求。[12]理想主义者偏好求知和求真的超现实性研究,功利主义者偏好研究的现实性和应用性,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由于满足社会需要直接面对的是物质利益,因此社会的承认即物质的奖励成为现代大学跨学科组织的重要动力源,理想主义的动力即科学好奇心与共同体承认也都蜕变为物质利益与社会承认。同时,功利主义也认为促进知识转化的前提首先要有物质推动。在大学内部,跨学科组织往往是资源、项目的集中地,有些大型跨学科研究机构,如国家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甚至“富可敌校”,与大学本身平起平坐,资金充足、设施先进、大师集聚、国际合作、强强联合等等都为其注入强大的物质动力,其目的就在于通过物质推进跨学科研究的创新性。这种物质性的推动是必要且必须的,但从根本上忽略个体科学研究源动力即科研好奇心的重要性也是极具破坏性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