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合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诠释

合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诠释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4:54:16
合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诠释
时间:2023-08-06 04:54:16     小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手段也层出不穷,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与努力,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激趣法、创新法、表演法等。但是,笔者要说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一味地遵循方法,不重视学生的客观接受和表现能力,脱离实际,其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事倍功半。以下笔者通过亲历的几节课堂实录举例说明。

一、没激起来的激趣法

激趣,顾名思义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兴趣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新课标理念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正是强调了这一点,激趣法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相反。不以学生需用为中心的激趣法一定是不成功的。笔者听过这样一节音乐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做了很多功课,又是图解,又是声情并茂地朗诵,还在其中加入了一些表演等,但是学生却提不起兴趣来。因为她面对的是高年级学生,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好像不足以与她产生共鸣。究其原因,那些激趣的手段只是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歌曲表达的意境。看上去好像很热闹,课堂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用歌声去表达歌曲的情感。

二、天马行空的创新法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各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理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都需要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例如笔者听过的《江南》这一课,一开始教师就将学生全部带出教室寻找春天,这一做法很新颖,但是这一环节足足花了十多分钟时间,直接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时间完成。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这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才是我们创新的目的。同样是这节课这一环节,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课前去完成呢?课上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比如观看几个学生自己录制的关于寻找春天的DV),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内容进行交流与分享,同样可以达到高效而有新意的教学目的。

三、有些乱的表演法

表演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特别是小学生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也敢于表演。只要音乐响起。他们总能找到“合适”的表演方法去表达自己的理解,不会去想对不对、能不能。歌曲表演是每一节音乐课上都有的重要环节。例如,有一次在上到欣赏课《玩具兵进行曲》时,我首先问学生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会怎样跟着音乐动一动呢?结果学生一兴奋就忘乎所以。弄得课堂上一团乱,简直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其实,学生成为主体的前提,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引导,而不是听之任之,随意发挥。教师要考虑到任何可以考虑到的突发情况,而提前预设应对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体现其主导地位。

从以上教学实录不难理解,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多元复合体,我们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一定要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对象有全面的了解。并以此制订和修改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制定出真正适合特定教学对象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才会有成功的保障。

那什么是“适合”?就是适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学生们的世界是活跃而易变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可以只用事先准备好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课堂。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当一种方式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时,就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们独特的思维方式,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尝试用学生们喜欢的其他方法加以解决,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这里。笔者以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导入)为例。说说自己对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解。

有效的导入是实施课堂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以为要实现导入的有效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立足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解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为出发点,就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而一个好的开始往往是成功的有力保障。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努力寻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知识。例如,在讲到“进行曲”时我总是会先从欣赏人手,听听他们最熟悉的《运动员进行曲》。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演一演(走一走),然后学着老师用心去仔细感受音乐的韵律,并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听后感。接着引导学生自己说出音乐的风格特点,等等。再进一步介绍进行曲的风格特点。然后再听一听其他的进行曲,去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感兴趣:二是简单实效。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就不允许导入设计里有过多的繁枝末节,每一步的教学设计都要突出必要性、实效性,更重要的是要有指向性,都要真正地为教学环节的承接服务,呈现环环紧扣、步步为营的特点,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歌曲《传、传、传》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们玩过击鼓传花的游戏吗?”学生有的回答有。有的回答没有,于是我就请一名同学说说这个游戏的玩法,这时全班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着,会玩的在听他说得对不对。不会玩的在听这个游戏到底怎么玩。接着我又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可是我们的玩法有所不同,那就是我们在传递花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节奏来传,谁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就要被剥夺玩游戏的权利了。”同学们一下子就被我的话给吸引住了,言简意赅,及时阻止了可能出现的“意外”,接下来的音乐游戏环节便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时刻注意着音乐的节拍,并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后面的学唱作了很好的铺垫。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基础教育。备课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备学生”。教育对象一般是6~12岁的儿童。而小学生有其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规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按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生动活泼的健康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教学设计才是卓有成效的。正如袁振国先生所说:“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绝对的、统一的‘好’是没有的,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只有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较好的教学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使自己的音乐常态教学因“合适”而显得实在、有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