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实效性的思考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实效性的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0 00:11:07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实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10-20 00:11:07     小编:

摘 要:从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一些教师课堂教学透露出的是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教学效果“低效”。笔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效性;思考

从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一些教师课堂教学组织中的“参与”和“活动”的背后,透露出的却是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其实质上仍是传统教学观念的再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是低效的教学。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冷静思考,如何从本质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进行了如下的一些思考。

一、防止认识上的“唯情境论”

现实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对“情境”过分强调和追求,好像离开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改中的数学课了。于是就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情境,而把“为什么要创设这个情境”这个重要的问题忽视了。因而又把数学课堂上回到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上去了。这样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教育效果无从谈起。

笔者认为,在创设情境前,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创设的情境是否为学习数学服务,是否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思考,有所回味,有所启发。情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有情境”而去创设情境,让那些非数学的因素干扰了数学学习。笔者认为,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不能出现脱离教学内容又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不能追求情境的“新、异”而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出现那些编造的谎言式的情境。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应当遵循这个三条基本原则: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选取为前提。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

二、构建学生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态数学

教育数学是科学数学的再创造,要能为全体学生所接受,仍需要进行必要的教学法加工。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数学之所以会成为“科学语言”,其原因之一是形式化。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新教材一直致力于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这种冰冷的美丽依然存在。

三、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不能形式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应该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思想认识仍停留在“形式化”的水平上。在这部分教师看来,“合作交流”是成功课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好像没有合作交流,就失去了灵魂。于是,不论是什么样的问题,都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一味的追求合作学习,其隐性问题已经浮出水面:有的学生产生惰性,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太少,创新意识渐渐缩水。我们不能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首先应该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仍然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法。

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当个体在解决问题确实有困难,必须要有同伴的帮助;或者是小组的讨论交流能更有力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时才适用小组的合作学习。必需的则用,可有可无的则坚决不用。否则,淡化了数学的本质不说,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效开发习题,挖掘创新潜能

习题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载体。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比较重视例题的教学,但不屑于对教材习题进行研究,有时仅仅把教材的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缺少对习题深度的挖掘以及与其他教学过程的整合,使得习题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事实上,优化使用教材的习题,大有文章可做。习题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习题的质量高低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用实、用好、用活习题,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需要引起教师足够关注。

如果我们能对习题进行恰当的开发,静心、潜心解读教材现有习题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挥习题价值、挖掘习题潜力,精细设计练习过程,尽可能放大习题资源的教学功能。做到“题”尽其用,让它更“合身”,它将会更易触发学生的思维,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