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文本的延伸、拓展和转化

文本的延伸、拓展和转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8 00:38:45
文本的延伸、拓展和转化
时间:2023-08-18 00:38:45     小编:

“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种主要方式,而事实上,它们又不只是教学方式,它们也都可以开发成相对独立的语文课程。

本学期,在苏教版必修课本的教学中,我对以“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活动课课程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在文本解读之外,鼓励学生超越文本,联系生活,在轻松、亲切、具体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参与的热情都比较高。这些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唤醒了他们独特的生活体验,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语文活动课的价值,感受到了“超越文本的精彩”。

一、文本延伸活动:贴近自然 抒发诗情

苏教版必修三的第一个专题“祖国土”中有一个诗歌板块,选取了现代诗人艾青、舒婷等人的诗,诗歌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容易理解,但诗人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情感对于这些主张个性张扬、重视自我感受的90后孩子来说却很难体会。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去领会诗人最真挚的情感,去感受“诗歌”这种文体的魅力?我想到了写作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情感用发自内心的文字抒发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诗歌创作,体会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从而加深对诗歌文体的认识。

“颂歌的变奏”这一板块学习结束,刚好遇到了清明放假,于是我决定对这一板块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走进自然,通过诗歌来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我提前布置了活动任务,希望每个学生利用清明节扫墓的机会踏青寻春,把自己对春天、对自然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作品也可采取图配诗的形式,拍摄照片,配上自己写的诗句。我对他们的要求是一定要真正地走出去,去亲近自然,发现诗意。

清明假期回来以后,大家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不少学生还把自己的作品做成了PPT或视频的形式,而且无一例外地都给作品配上了美妙的背景音乐。在展示课上,因为时间的关系,我选取了其中一些画面有表现力,诗句优美,诗画结合和谐的作品与大家一起欣赏。

如张佳莹同学拍摄了一组樱花的照片,并以《花语》为题作了一首这样的小诗:阳光/在每一个枝头摇曳/你/如春天的女神/兀自绽放/我踩着轻微的脚步/想要捕捉你的细声暖响/那些/你沉睡了一个冬季的梦/和/对爱情的渴望/。她还为自己的作品配上了苏打绿的歌曲《迟到千年》,在柔美的词曲中,同学们仿佛踏上了浪漫的樱花之旅。

徐鲁萍同学的《春天的脚步》拍摄了很多枝条抽新绿的照片,写到:树枝上欢腾着的万千生命啊/她们使我坚信/春的回归/一切都无法阻挡;选取了一些含苞待放的花儿的照片,配上了这样的诗句:含苞待放的花/期待着绽放出春天娇嫩的年龄;拍摄了河边的疯长的春草:那些草/在风儿留下的眼泪染绿了的河边/闹腾着/春天/早已悄悄来了/。她给自己的作品配上了张靓颖的《我相信》,很符合她想表达的意境。

课堂上,同学们在图片、音乐的结合中走入了诗歌的世界,他们专注地盯着屏幕,不时发出赞叹的声音,而被选中展示作品的几个学生的脸上,一直都绽放着微笑。学生的这种创作热情和才情使我惊讶,无论是照片角度的选取,背景音乐的选择,课件的制作还是文字的表达能力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最重要的是他们还从自然景物中感悟到了诗意,有些学生在我看来很有诗人的潜质。

这次活动给我和学生带来了愉悦的审美体验,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都表示希望以后能多组织这样的开放性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果一味地脱离生活去传授诗歌写作的形式技巧,都是空洞的说教,只有真正地贴近大地,感受生命真实的律动,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二、文本拓展活动:合作探讨 撰写论文

苏教版必修三的“文明的对话”专题中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一篇学术论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论述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的经典文本,但由于是杂文体,又加上作者语言上的嬉笑暗讽,学生把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单是就文本探讨一些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明白鲁迅先生提倡的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沉闷,提不起兴趣。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鲁迅先生提倡的对待文化的态度――拿来主义,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中也有所体现,而这个问题很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可以通过联系当前的生活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在讲解完两篇文章的基本知识点以后,我开展了以下拓展活动:以五个学生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举出一个事例,探讨外来文化或传统文化对我们当前生活的影响和我们的态度,并结合鲁迅的观点进行评价,最后由组长把小组的资料和观点进行整理,以小论文的形式把成果呈现出来。我先举了一个“韩流”的例子,联系韩国的电视剧、音乐和服饰对我们的文化生活的冲击,并配以图文进行解说,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学生马上就提起了兴趣。青少年往往是潮流文化的最早接受者,这方面的资讯他们了解得比较多,所以讨论很快就热烈地展开了。每个小组确定了一个文化现象后,就分头收集资料,有的上网进行搜索,有的就到图书馆和阅览室查找资料,还有一些学生跑到了历史和政治老师那里询问相关知识。

三天以后,大家把收集到的资料先进行了PPT展示,各个小组探讨的文化现象基本没有重复,既提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如“我国的传统节日”、“孔子的中庸之道”、“四大发明”、“传统礼仪文化”、“古代建筑艺术”等,又展现了外来文化的入侵态势,如“好莱坞电影”、“日货”、“西方洋节”等,每个小组收集展示的资料都比较详细,在展示的过程中,不同小组还相互进行了补充和评点,交流的气氛很热烈。

最后,小组长把大家的资料和观点整合起来,以小论文的形式撰写了出来。

吴丹小组的《好莱坞大片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从美国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说起,谈到当前我国电影市场的一些商业化追求的弊端,最后指出“好莱坞电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本国民族特色文化,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电影创作之中,从而促进我国电影业的发展,这是我们的电影人当下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朱正涵组的《西方洋节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冲击》探讨了三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过西方的节日?这些“洋节”对我们的传统节日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和影响?怎样才能让青年人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认为:“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发扬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之根将会丧失。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创造出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来面目’”。

各个小组的观点虽然谈不上深刻,但都表现出了对问题的清醒认识,是大家交流和思考的结晶。

这次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次理性思考的成长体验,通过联系现实,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学会了关注当下生活,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事实证明,语文学习的终点,不是教材,也不是试卷,而是生活。只有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人生的成长。

三、文本转化活动:文体转换 编写剧本

在传统的文学体裁教学中,戏剧的教学往往为我们所轻视。事实上,戏剧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内涵,对学生的文学水平、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学期在学习必修四的《雷雨》时,我事先布置给每个小组一个任务:细读《雷雨》全剧,然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剧情,来一个十分钟左右的片段表演。经过一个星期的认真准备,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周朴园、繁漪等人物的性格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而且对剧本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也有了认识。这时,一个念头在我脑子里产生了:何不尝试让学生来个剧本编写,展现他们的创作才华。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外活动的任务,还是以原小组为单位,先让每个小组在苏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三的教材中(也可以是初中的)选择一篇叙事性较强的课文,然后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选取课文中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把它改编成剧本。要求尽量尊重原作,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进行创新,编写过程中小组成员一定要充分交换意见,还可展开表演,在表演中完善剧本。各个小组成员很快就活动起来:挑选课文,比较欣赏,确定方案,寻找话剧表演的视频,到学校艺术老师那里咨询表演技巧方面的知识,韩晓淳和袁盈盈两个女生还专门向舞蹈老师去学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知识,打算在改编中融入舞蹈的元素。他们准备充分,考虑周到,设计细致,这份投入的热情令我感动,也让我看到了学生身上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潜力。

在改编过程中我随时巡视、答疑,我看到大家主要选择了必修二中的几篇小说《祝福》《边城》和《林黛玉进贾府》,还有必修三中的古文《鸿门宴》,也有以前学过的如《欧也妮・葛朗台》等,小组成员编写的积极性都很高,常会为一个细节的处理争得面红耳赤。在批改作品时,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对“剧本”这种文学体裁的运用和创新,传统剧、现代剧、歌舞剧、方言剧花样翻新,出人意料。

金自争小组把《祝福》中的祥林嫂临死前问“我”魂灵有无的场景进行编写,通过眼神的躲闪、言语的迟钝等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来表现“我”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并对祥林嫂惨死的场景展开了想象,在舞台说明中加入了祝福夜“风雪交加”这一恶劣天气和鲁镇上“灯火通明”“不时响起一阵阵的鞭炮声”的景象来烘托人物凄惨的下场;再通过人物独白的方式,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祥林嫂临死前对老天的追问表达对命运的控诉和对阿毛的思念之情。这样的改编既符合原著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加入了创作者自己的想象,属于优秀之作。

又如高振羽小组改编的当代版《鸿门宴》,运用时空穿插技术让刘邦项羽融入现实生活,来感受和品味我们全球化、数字化的生活,令人忍俊不禁,这种“大话西游”式的改编虽然有些“无厘头”,但被他们贴到贴吧上以后,很受学生的欢迎,一些台词还经常被拿来引用。

这次活动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了剧本文学,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过了一回“编剧”的瘾。还将多年以来被忽视的课程资源重新利用起来,促成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语文活动课”课程的开发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语文教师要努力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教科书拓展到日常生活,寻求多种有效的活动形式,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活动方案,使活动课的开展具有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收获更多的精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