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知识与控制》看课程选择

从《知识与控制》看课程选择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8 02:01:45
从《知识与控制》看课程选择
时间:2023-02-18 02:01:45     小编:黄丙湖

【摘 要】《知识与控制》是英国学者麦克FD扬主编的一部教育社会学著作。其中对于知识的分类与构架做了十分详尽的解释。我国学校的学校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分科教学,将部分知识融入到我们的课程里进行教学。而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来进行教学,则由处于社会权力集团顶端的人来决定,但是这样一来也就对我们的学校课程进行了相应的不利选择。

【关键词】知识选择;社会权力;课程选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课程选择,即课程内容的选择,著名学者张华在《课程与教学论》中,将其定义为“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191课程选择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课程论的基本问题。那么,课程内容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当代生活经验”以及“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以上种种其实都是对于课程内容的某种选择。在《知识与控制》中,巴兹尔・伯恩斯坦阐述了其分类与构架的概念,笔者从中获得了一些感悟,在此进行陈述。

一、知识的分类与构架

《知识与控制》收录了许多著名西方学者的相关论文,在第一部分中,伯恩斯坦在《论教育知识的分类与构架》中提到:“正规教育知识的传递能够通过三种信息系统得到实现:课程、教学和评价。”课程是知识传递实现的形式之一。伯恩斯坦对于分类和构架的阐述中,以下两句给笔者的印象较为深刻:“分类涉及到内容之间差异的性质”、“构架涉及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背景的形态”。

分类,简单说来,就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它使我们更为关注事物的界限。根据伯恩斯坦的话,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差异被放大化,知识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类别。因此,对于知识进行分类也就从根本上划分了知识系统的结构――课程:在我国现行课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确是范围明确、界限清晰的。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划分的确有利于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但长期选择这样的一种知识划分方法,使每一代学生(受教育者)越来越忽略了知识之间客观存在的共性,而单单割裂地看待每一门课程:学生学习的对象变为课程,而非知识。

“构架”一词,亦作“构驾”,最初来自于建筑的中构造。《淮南子・本经训》中有云:“大构驾,兴宫室。”高诱注:“构,连也;驾,材木相乘驾也。”由此可知,构架有相互连接、相互联系的意思。那么在我们的教育、课程中,构架是否也有这样的意思呢?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一种连结,就是构架的意义所在。为了不让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界限,也可以说是鸿沟无限扩大,构架在其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知识与控制》中的分类与构架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于知识的分类,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控。这样的分类与构架是作者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受到了社会影响的最好阐述。而这里所说的受到影响并不单纯地指受到社会科学技术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了社会权力集团的影响,甚至于生存在其的选择和掌控之下。

二、社会权力集团对于课程选择的影响

“社会权力是指社会主体以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对社会与国家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这是著名法学家郭道晖先生对于社会权力的定义。笔者也就将社会权力集团看作为某一个能够以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影响,能够支配社会和国家发展方向,具有社会统治力量的特殊社会阶级团体。“一个社会如何选择、分类、分配、传递和评价它认为具有公共性的知识,反映了权力的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巴兹尔・伯恩斯坦先生的这句话显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权力集团强势干涉教育,甚至控制教育,以至于学校课程的选择也被控制在社会权力集团手中。

“控制论认为,控制是控制者作用于被控制者使其改变或保持某种运动状态,以达到控制者目的的运动过程。”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课程。因此,社会权力集团若要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影响,最为高效的办法便是控制教育,进一步来讲,就是控制课程内容和走向。

社会权力集团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什么样的角度去控制课程,怎样对课程进行控制等等都是其需要考虑的问题。说到对于课程的控制和选择,其实主要是对课程内容的控制和选择。

目前,在我国,课程内容说白了就是已经被分类整理好了的部分知识。伯恩斯坦认为,课程、教学和评价是教育知识编码的实现形式,其实现过程反映了一个社会如何选择知识。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通常是指课堂知识。“‘课堂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课堂上教学的知识。”169在《知识与控制》中,英国学者尼尔?凯帝对“课堂知识”做了如此阐释。那么,这些课程知识的分类是由哪些人进行的呢?很明显,是某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然而,事实就在于,这些专家学者在对知识进行分类时,对于自己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大肆地宣传和泛化,而对于与自身观点相悖或者说难以为大家所接受的冷门知识、“小众”知识则一带而过或者压根就不曾提起。

这一群专家学者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影响和支配作用,因此可以说他们是一个社会权力集团。而他们在进行知识分类编排时为了达到一个自身知识传递的目的而对所要传授的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使受教育者接受的是已经筛选过、并且已经被人认可的知识。因此,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知识)的控制和选择在此可见一斑。

三、关于课程选择的思考

社会权力集团将课程选择作为一种控制教育、控制社会的手段和工具,通过对于课程和知识的控制,将学校教育引导向一个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方向。那么课程选择是否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呢?我们应当怎样避免课程选择就这样走向歧路呢?

针对这一现象,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笔者在这里也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使课程选择真正成为传播知识种子的方式之一。

(一)提倡实行“走班制” 

走班制,就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经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各不相同。

走班制是针对学校中以校长为首的权力集团有选择性地对本校课程进行选择的现象所提出的一个建议。

学生在走班制中,可以根据自身知识发展水平和特点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所吸收和学习到的知识将不再是被学校领导所控制的范围内的知识,例如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临时安排的课程等等。走班制的学生听课流动性强,学生自己对课程进行排列组合,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限,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使学生在课程当中得以全面发展:走班制的学生相对于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学生来说,学习更为主动和积极;为人处事更为大方自信;更善于与人交往……

但并不是说走班制就一定是完美无缺的。走班制也有其本身的缺点所在。走班制的学生流动性强,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认识学生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难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拿出其培养方案,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另外,学生自主选择某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具体要求的,学生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而非盲目地选择,不然只会造成南辕北辙的效果。

因此,走班制说的是“把课程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但在其实现过程中,还需要社会和学校中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二)重视课程选择中的文化传承

自古以来,课程的发展就伴随着教育的存在。自春秋时期的“六艺”开始,课程逐渐分流发展――课程开始被分门别类地割裂开来。而笔者在此所说的文化传承并非是指课程自古以来就被割裂开来的事实,而是指在课程内容中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内容。

在中西方文化大碰撞的今天,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我们目前在学校教育中主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而对于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内容却并不多,即使是最为接近的语文课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是占了极少一部分的比例。

在目前的教育课程编排中,教育工作者们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原因就在于传统文化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较为遥远,且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内容大部分枯燥难懂,所以更加忽视了其在课程内容中的地位。其实,传统文化的内容并非是离我们遥不可及的:传统美德文化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文字在广告中的应用不在少数,传统的风水学、易学等等。另外,传统文化的内容枯燥无味这一说法笔者并不赞同,笔者认为,知识的枯燥与否与传授知识的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有一定关系。当然,笔者不否认存在枯燥的传统文化内容,但毕竟也只是一少部分而已。

因此,在笔者看来,在课程选择中忽视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内容无疑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所以,笔者才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中的传承文化内容,在进行课程选择时不要忽略其存在。

总之,课程选择决定了我国教育的走向和文化传承,决定了我国学生的发展水平,所以,它在教育进程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麦克・扬主编.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郭道晖.社会权利与公民社会[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19

[4]王铁群.论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控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58-60

[5]刘娟.走班制――把课程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5(3):63-6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