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简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研究

简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8:07:28
简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研究
时间:2023-08-06 18:07:28     小编:韩景倜

一、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 一) 就业岗位数量减少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内经济产业面临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分工更加复杂,传统企业可能面临兼并、重组等现象,很多企业为了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进行裁员来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以应对经济的变化;另一方面,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原有生活、生产方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传统纯劳动力或其他工作任务将可能完全靠新技术取代,这就导致了一些岗位的淘汰,就业岗位的减少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难度。

(二)就业岗位竞争激烈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企业已经面临极大挑战,企业的运营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改革,只能减少就业岗位,那么可供大学生选择的余地就减少了,就业竞争就变得尤为激烈;另外,某些热门就业岗位引来大批大学生竞争,而竞争的大学生综合水平参差不齐,报考人数与最终录取人数呈鲜明对比,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往往过五关斩六将,岗位竞争过程相当激烈。随着大量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还有高学历的劳动力也逐年增加,有些单位的用人门槛无形中被抬高,标明名校、高学历、海归等优先,部分企业单位甚至出现就业歧视等现象,这些人为的条框都给大学生们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三)大学生就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大学生刚刚真正接触社会,怀着满腔热血,想一踏入社会就能有一番作为,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缺乏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经验,对就业还存在许多美好的幻想,表现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许多用人单位会优先选择具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大学生往往会被拒绝;其次,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步入社会就能很快找到体面的工作,往往看不上底层一线工作,想一踏入工作岗位就能担任重要职位或任务,不愿重视基础工作,就业观念没有及时得到改变;再次,由于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首选地是北上广等大城市,而国内内陆地区却成为就业的寒带区。

二、经济新常态下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 一) 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领域将发生大的转变,这种转变还会影响社会其他各个方面的转变。过去的经济以高速度为特点,但随之带来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现象,这也是国家亟须解决如何将经济发展转型到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初衷。大学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和社会主义的新接班人,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抛弃原有的依赖生产要素、廉价劳动力等为成本的生产模式,更多依靠高质量劳动力和创新科技,必须让技术带动生产力,这都需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只有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最大限度带动国内经济又快又好又省的发展。

(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对高校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生的就业状况。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很好的就业率,不仅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还会进一步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价值观,最终对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当今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情况下,高校要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使高校看清市场和产品之间的差距,进而适时改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这种调整贯穿到学校教学育人的各个环节,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价值观和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培训。在新常态下,高校与学生都处在战略机遇期,高校与学生都要把握时机,增强自信心来应对社会的挑战。学校要对大学生的就业做好一定的指导,使其在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价值观、心理状态等方面做好准备,特别是要做好面向市场的专业指导与培训。

(三)大学生自我生存能力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就业是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大学毕业后顺利就业影响到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寄托了百万个家庭的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业问题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面对现实保持良好的心态,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高校要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精神,尽最大努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帮助大学生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更好的就业,帮助他们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就对大学生的知识硬件要求更高。大学生应该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更应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只有当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才是真的融会贯通,才能应对工作以后的种种难题。

三、经济新常态下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具体策略

( 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纠正错误观念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该谚语能流传千百年,一定具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却给学生灌输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许多学生考入大学后贪图享乐,不学无术者遍地开花,难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最终导致就业时缺乏最基本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这种思想也给大学生的就业理念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大学生会认为考上大学便会工作无忧,当大学梦终实现后,他们便开始贪图享乐。大学生没有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自我评价或自我期望值过高,这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百害无一利。要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大学可以混到文凭,但是混不到能力,在他们经过冷静思考后能对自己的未来具有明确的规划,并树立奋斗目标。只有具有了奋斗目标,他们才有动力去努力用功,这样在毕业时就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疏导学生消极心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

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相对严峻,毕业生可能会很迷茫,或在找工作时处处碰壁,或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心仪的工作,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心态,而这种心态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在这种消极心态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对未来的就业过于悲观,总认为社会之大,却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最终丧失了继续求职的信心,甚至开始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基于此,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教师要积极主动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群体的就业消极理念,例如让学生摒弃毕业即失业、学好学坏一个样和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很多学生独立自主能力较差,尤其在面对挫折和迷茫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向谁倾诉,表现出手足无措,长久以来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自信心是提高自身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若求职时缺乏自信心,就难以完全展现自身的优势,给就业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学校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各种问题,如何为人处世。学生管理工作者多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学生自信心的缺失。

(三)引导学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就业思路

由于经济新常态下,就业机会出现一定的减少,但就业并非完全饱和。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日渐兴起,这就需要大学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校、学生管理者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他们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学生在社会上达到工作要求,专业技能仅占15%,要实现梦想85% 靠的是情商,任何实践性工作都能丰富学生的阅历。另外,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积极创业。学生若不积极投入到社会中去,便会和社会脱节,长久下去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先就业再择业是目前经济现状下大学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最佳解决方式。

(四)学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这并不影响我国整体综合国力的发展,经济的放缓不是经济的萎靡,而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高校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就业,学校就业指导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打造就业指导的精品课程,同时依托社会,积极和企业进行合作(进行联合办学),聘请企业的优秀员工到高校代课或者开讲座,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者实习时间到企业去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就业。具体来说,学校可从下述几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将国外先进的就业指导理论概括和总结,以便适应国内具体状况。新常态下,大学生作为新生一代,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及时学习科学先进的理念,才能提升自我,在职场竞聘中脱颖而出;第二,要结合新的市场需求和高校多年的就业指导实践,调整专业结构,培养专业技能,建立更为贴近实际的指导理论,使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新时代、新常态下的高校不能仅满足于传授知识与道德培养,更应该具有长远目光,培养高端、有探究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大学生;第三,及时收集国内相关就业和大学生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做出政策指导,高校应该大力宣传。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庞大的综合性工程,单靠某个部门,某些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在将来的工作中积极创新,探索工作新思路,研究经济新常态,以便能及时、准确地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足够的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