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一带一路”影响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浅谈“一带一路”影响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4 01:08:04
浅谈“一带一路”影响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时间:2022-10-24 01:08:04     小编:

2013年9月及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15年3月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对中国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的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高校教育应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

1 一带一路战略给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贯穿中东西部,连接南北方,极大地促进沿线省份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为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省份纷纷结合自身特点推出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各地高校可以借着一带一路建设春风,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地方经济转型与升级。

地方高校应牢固树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切实围绕地方经济建设规划开展贸易、金融、文化、创新等研究,为区域一带一路规划及后期推进提供理论引领。地方高校首要任务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层推进,人才是关键。高校要科学定位,对接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做到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人才培养符合区域就业市场预期,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与区域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紧密结合,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发挥高校科研与人力资源优势,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建设。

2 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型人才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确保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的根本。高校需顺应形势,改革教育理念,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去,为地方及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各类各级专业人才。

2.1 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及目的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首先是由柯林博尔博士于1989年提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这里所说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就是早期的创业教育,强调培养高校毕业生岗位创造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既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创业带动就业不仅仅是就业形式的增加,更应该是就业思路的拓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国家发展动力之源,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必然趋势选择。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什么,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的抓手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这是高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创业教育决不能等同于创业项目孵化、科技项目创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应该是培训符合时代需求的,能够服务地方及国家建设的创新型人才,从培养计划、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2 因地制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经济新常态对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都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及建设规划,修订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专业设置,满足未来市场需求。高校修订培养计划时,须注重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本科阶段,在有条件的专业先行试点将学生科研训练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设立相应学分,指定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创新科研训练,提供实验室开放环境,吸引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生阶段鼓励学生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积极申报科技创新专利,科研处及研究生学院共同帮助学生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在重构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学历层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等差异性,采取通识教育加专项训练、线上课程加线下工作坊相结合的方式。分专业、分阶段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在学校逐步铺开,开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选课等,引入创办你的企业(SYB)、扩大你的企业(KAB)等基础创业课程,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建立实践教学、实验室共享平台,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性实验及科研项目,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项目孵化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采取导师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高校也可以联合政府、科技创业园区,以挑战杯、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为龙头,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形成班院校三级竞赛模式。高校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节、科技作业展示等活动,既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又可普及创业知识,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又培育了项目路演能力,激发了创造力,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整合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整合在一起,因为这些课程在内容上有交叉,大部分高校都由学生处与团委承担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理顺学生处、团委、研究生学院、科研开发等各部门关系。学生处与团委主要推动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建设,组织、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扩大双创活动覆盖面,提高影响力;教务处、研究生学院及科研开发处共同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创新创业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如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加强实验平台建设。教务处牵头建立一支由就业指导师、生涯规划师、创业指导师、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聘请优秀企业家、科技创新人才等担任创业导师。

2.4 借助互联网及新媒体,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及内容

互联网作为一种通信手段、一种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高校充分借助互联网推动区域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多数地方高校来说都还处在初创期,都在探索、构建符合学校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都想整合各方力量,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可以整合高校间、校企间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高校之间可以互访图书馆、网络教学平台、开放实验室、高校产业园区,最大限度缩短课程建设周期。利用互联网,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微课、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更加自主化,使学习过程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也可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目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都远不能满足学习需求,而且创业师资也不足,创新创业类课程偏重于理论,缺乏吸引力,对此就可以借助网易公开课、慕课中国等技术平台,邀请创业家、科研技术专家、创业导师等建设符合校本特色、区域特点的创新创业类慕课,实现人人可以学、处处可以学、时时可以学,为更多人实现创业梦想提供帮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