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衰微与探寻

试析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衰微与探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0:41:00
试析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衰微与探寻
时间:2023-01-08 00:41:00     小编:

"

[论文摘要]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而我国的大学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步,主要原因是大学软实力的缺失。有必要对大学软实力的特征、衰微及其提升路径等基本问题加以探究,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论文关键词]大学 文化 软实力

我国高等教育走到今天,在教育规模和教育机会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一些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深层次问题正在逐步激化和显现。作为与高校规模、招生层次和投资额等硬指标相对应的概念,大学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绕不开的问题。

一、文化软实力解析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这个外来的国际政治术语嵌入我国当代大学领域之后,就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大学文化软实力即大学软实力,是大学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吸引力,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文化等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大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软实力的特征

1.隐形性。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高校的硬实力而言的,与硬实力共同构成大学的综合实力。大学的硬实力即大学的硬件所产生的影响力,就是指大学凭借自身的学科实力、师资队伍和物质资源等所形成的,可以进行量化的办学实力,诸如学校的办学规模、校园建筑、在校师生人数、学校发展的资金投入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有形的实体要素。文化软实力作为高校的价值观念和内在品质,反映着大学整体的精神,是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校风、师生行为素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软实力重在“软”字,它是一种可以感知的潜在的隐性力量。学者把大学的文化软实力形容为大学的“神”和“气”,非常恰当地概括了其典型特征,即它是无形的“隐性资源”。

2.长期性。大学文化软实力是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共同创造的历史和传统,不是通过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形成的。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经说过:“普通我们说文化,是指人类的生活;人类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总括汇合起来,就叫它做文化。但此所谓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并不专指一时性的平铺面而言,必将长时间的绵延性加进去……加进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可见,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考察文化不能忽略历史维度。大学文化要有效地延续下去,需要大学人长期守得“清贫”、耐得“寂寞”,通过长时间的积淀、坚守,继而薪火相传。

3.特色性。“软实力主要依靠自己独立建设,不可以模仿或依靠外援,也不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取得,而硬实力却可以依靠外力完成,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取得。”文化软实力建设不可以像硬实力那样,依靠外力“拿来主义”,只能立足于本身,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各异的校园精神特质,因而不同的大学文化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即“大学特色”。

4.竞争性。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依靠软实力创造出来的。我国大学的办学硬件和水平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著名大学相比,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却只能望其项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软实力建设上。环顾世界著名高校,无不是依靠自己的软实力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例如,德国柏林大学是以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等新型大学理念而受到世人关注;哈佛大学主要是因为艾略特推行了学分制,从而使哈佛从小学院成为一所知名大学;另外像芝加哥大学赫钦斯的“经典阅读计划”、威斯康星大学为社会服务模式、北京大学蔡元培的兼容并蓄方针。重视大学软实力建设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我国未来的大学竞争中,将对每所大学的发展潜力和能力进行全方位考验,软实力的权重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大。

二、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衰微

(一)文化意识淡薄

在我国当前的大学发展中,软实力意识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大楼”与“大师”的选择中,人们对大楼目标的追崇远远超过了对大师目标的追崇。管理者普遍重视外延发展,很少提及或看到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学校大兴土木,相互攀比图书馆、实验楼以及活动中心的奢侈豪华,却忽略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全体师生素质的提升,也缺少对文化的领略与感悟、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求索与反思。和国外一流大学相比,国内很多大学缺乏一以贯之的办学精神和理念,人文教育被边缘化,工具性、技术性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明显,教育产业化或变相产业化愈演愈烈。因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学术浮躁等现象蔓延,让大学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品位和内涵。今天的大学忘却了这个社会不仅仅需要银行家、工程师、商业巨子,也需要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忘却了大学并不仅仅是劳动力的加工厂,还承担着塑造灵魂的职责。

(二)文化管理缺位

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各项工作所体现的总体气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缺乏长期、系统的总体规划,忽视整体性的部署和管理,未能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多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有的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很难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自然也难以令人满意。另外,只看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大学文化管理,不注重文化氛围的形成、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大学生学术剽窃、诚信缺失、行为放纵、理想信念丧失等成为常态。

(三)文化理念趋同

出于发展实业的功利目的,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由政府推动的。因此,中国大学的发展不管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都过于注重政府和社会的需求。大学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过多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缺乏自主办学的灵活性,反映在大学文化建设上就是趋同现象的出现。在发展定位上,热衷于跟风和模仿,一味地追求规模的“大”而“全”,都想办成全科类的综合性大学;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热门专业一哄而上,教材雷同,形成千校一面的专业教育格局,乃至在最能体现大学精神和特质的校训上都出现了趋同现象,从而陷入“盲目追求规模—育人质量下降—大学信誉降低—无形资产流失”的恶性循环,使办学特色和优势逐渐削弱。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指出:“现在很多高校,不管名字是叫政法或者理工,都朝着学科齐全的方向努力,专业设置也差不多。原来这些院校也许还能集中力量研究一些特色学科,现在成了什么都有的大学,反倒把原来的优势给‘冲淡’了。” "

三、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探寻

(一)培育大学精神文化

培育先进的大学精神是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科学、高雅、积极进取的群体意识和氛围。先进大学精神的培育,应在总结学校发展历史、提炼学校发展经验、反思学校发展问题、分析学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加以归纳、论证。第一,大学理念的偏失是大学精神失落的根源。因此,要挖掘办学传统,对大学发展历程进行现实反思与提炼,着力梳理大学理念。对“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努力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第二,要创新办学指导思想,以新的方法、新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高等教育实践的新观念、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等,在培育特色中形成和强化优势。

(二)提升大学行为文化

1.注重教育者的行为文化建设。作为彰显大学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行为文化是大学人教学科研活动、待人接物、言行举止、为人处世行为方式、甚至处世风格的具体化。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包含着对所有教育者的行为要求。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一句话:“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具有高尚品德和渊博知识的教师对于学生在知识的追求与人格的健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者的风骨气韵、生活追求、文化品位、精神境界乃至一言一行都像春风甘雨一样无声无息、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产生一种激励和导向作用。

2.倡导大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同发展。谈笑风生的大学生谈吐举止缺乏起码的修养是因为缺乏人文教育。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了人文精神,那么也就没有了灵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分离所带来的普遍的价值危机已引起了人们的反思。龚育之曾指出:“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因此,我们要注重大学生的学识,更要注重大学生的修养,要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齐抓共管。耶鲁大学要把语言学、音乐、葡萄牙语、艺术史等课程与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天文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放在一起让学生修学,其目的显而易见。

(三)加强大学文化管理

1.健全大学制度。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早就提出了制度建设的特殊重要性,指出“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才都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现代大学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只有在健全的大学制度的引导和激励下,自由民主精神、批判创新精神、科学人文精神才能逐渐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和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吸纳“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理念,实行“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

2.加强系统管理。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范围是全方位的,应进行整体性的部署和系统的管理。大学必须加强宏观思考和前瞻性的研究,重视整体发展规划,制定软实力建设的发展战略。从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看,既包括教职员工、后勤管理人员,又包括学生;从形式上看,既包括丰富多彩的各种具体活动,又包括更深层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文化环境育人;从内容上看,既包括精神文化的培育,又包括校园布局设施、规章制度等对人的精神风貌有较深影响的物质文化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特征,决定了大学文化建设必须进行系统的筹划、组织和领导。学校应有符合自身实际和体现办学特色的目标和发展规划,有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发挥高校领导班子的领导核心和团结核心作用,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对行政、总务、教学、后勤、科研等各部门实行规范管理,使每一名教职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从而确保以最高效率来推动大学文化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