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

试析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30 04:11:30
试析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
时间:2022-08-30 04:11:30     小编:

"

[论文摘要]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制约着医学生的医术,体现着医学生的医德。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认识上逐步重视,但贯彻落实不够;教师队伍庞大,但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时数不少,但课程体系落后;职业理想良好,但人文精神缺失等现实境遇。为此,可以从更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观念,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加强医学人文学科研究,构筑合理的教材课程体系,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等维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现实境遇 出场路径

一、独特的职业品质

21世纪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1.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医学教育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诸多学科考察人类的健康,认识医学的功能,从而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培养出医术医德兼备的全面发展型医学人才。其实,这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相一致。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人的发展”是人的全面、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绝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现代医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等人文素质的教育。

2.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深度转型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学科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大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蓬勃发展,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行为学、医学管理学、医学美容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学科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哲学、心理、社会、伦理等的复合模式发展,这种发展要求医学学科不仅要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而且要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境况,还要研究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与职业相关的伦理要求。因此,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医学生不仅仅应该知晓患者的健康,还应该掌握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人文社会知识,否则无法适应现代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

3.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现实需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曾指出: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服务性、社会性都很强的自然与人文合一的科学,它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职业的特性决定了医学人才必然是一个充满人性大写的人,大写意义上的人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是无法立足的,还必须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营养。因此,对医学人才的一贯要求是一个大写意义上的人,否则,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就会因人文素养缺乏成为奢谈。实践证明,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素养,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尴尬的现实境遇

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医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育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新世纪以来,我国医学院校在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尴尬的境遇。 2.教师队伍庞大,但知识结构不合理。就总体情况来看,医学院校教师数量并不少,师资力量也不是特别薄弱,但医学院校中的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脱离现象较为严重,基本上是各自强调各自的重要性。其实,这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不懂医学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知识欠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主要是文科出身,缺乏对医学知识基本的了解,因而很难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结合现代医学的实际,致使文与医分离。而医学专业教师,主要是理科出身,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都只重视专业学习,而不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导致医与文分离。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在人文学科教育中或是专业教育中影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3.课程时数不少,但课程体系落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数量达30多门,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人生哲理、外语、医学法规、社交礼仪等人文课程,许多医学院校还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医学辩证法、医学史、医学心理学等课程。从总体上来讲,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课时都有所增加。虽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占据了一定比例的学时,但它所包含的课程,实际上仍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为主,且部分医学人文课程之间内容编排重复,如“医学概论”与“医学史”、“医学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卫生法学”与“药事法学”等,而且各校根据各自的情况开展的一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发展很不平衡。截至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培养模式,课程庞杂散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4.职业理想良好,但人文精神缺失。医学起源于哲学,成就于医药,回归于人文。选择医学、献身医学是广大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做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是广大医学生的不懈追求。医学的人文精神,是以求善、求美为特点,强调尊重患者身体的同时,更强调关注患者的心灵、追求医学的人性化。广大医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期待着在医学教育中得到提升,在人文活动中得到修养。然而,在现代性仍未充分体现的“乡土中国”,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普遍患有“人文精神缺乏症”,他们在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缺乏良好的医德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被抛弃,贬低崇高、崇尚庸俗,已成为这部分医学生的时尚,“只有冷冷的钱在流动,只有孤独的我在徘徊”便是其人文精神异化的真实写照。 "

三、当代医学生的发展路径

医学院校要成为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创造者,成为医学生具备人文素养的培养者、引导者。面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以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1.更新医学教育思想,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观念。观念的解放与转变历来是各项改革的先导。为此,医学院校全体教职工都要革新教育观念,把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一课题上升到关系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战略高度来抓。医学院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应一视同仁。在观念上,不能把医学科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实用知识,也不能把人文科学视为无用科学,否则将会割裂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紧密联系,引发医学生素质的“单向度”倾向。医学院校的教师,包括医学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都要遵循人文素质教学规律,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提高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不断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自身必须充分认识到医学不仅是一个科学系统,还是一个人文系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体。有了这样的观念转变,才能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师资是立教之基、强教之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力量。目前,改变医学院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主要思路为:要制定政策,定期举办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精神专题研讨会;要广开门路,以贤者为师,广纳社会医学教育和研究学界的高层次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要给予充足的经费,鼓励人文社会科学年轻教师跨专业进修学习,对医学专业年轻教师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训。要结合实际,开展医学人文的教学改革科研立项等,鼓励教师开展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改革研究,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通过各种措施,促使医药院校的专业教师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在讲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灌输人文知识,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在人文社科教师讲授人文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穿插医学专业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时候,思想得到直接的熏陶,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升华。

3.加强医学人文学科研究,发挥学科孵化器作用。医学人文学科是关注医疗服务中的人的价值、探讨医学中的人文问题的学科群,属医学与人文相交叉的新兴学科。这个学科可以划分为医学哲学、医学文化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几大类。医学人文学科研究旨在深化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规律,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观。为此,需要努力创建医学人文研究机构,建设一批医学人文重点学科与研究生基地;通过建立医学人文硕士点、博士点,逐步聚集、造就一批从事医学人文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医学人文学科的学术人才;有关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要依托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促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建议教育部、卫生部联合,每年设立医学人文学科基金专项课题,进行公开招标,以开展医学人文课题研究;建立医学人文研究成果奖励制度,各级政府或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要定期表彰医学人文领域的优秀成果。

4.构筑合理的教材课程体系,确保医学人文课程的实效性。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需要改革单一的平面型教材课程体系。一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材体系。目前,大部分医药院校人文社科选修课还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议教育部委托高校编写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医学人文教材;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翻译一批国外较好的医学人文教材著作;鼓励医学人文任课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系列医学人文教材。二是优化现行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大致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医学专业性人文课程。其中,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旨在为培养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基础;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旨在提高医学生的社会价值判断能力;医学专业性人文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应用医学人文的能力。这三部分课程体系内容有机整合,构成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毫无疑问,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第一,建设良好的校园硬环境。加强医学院校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完善人文意蕴的校容校貌,在校园内建立古今中外医学上经典名人的人文景观,在图书馆、教室内装饰具有人文情怀的图貌。优雅浓郁的校园文化硬环境氛围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医学生的情操。第二,有组织地举办人文讲座。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邀请医学相关专家来校传授行医之道,畅谈医德,等等,使医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受到启迪和熏陶。第三,培养和发展学生团体。加强大学生文化社团建设,开设校园医德论坛。由学生各种团体举办活动,如开展医学生誓言活动、各类弘扬医德医风的活动、人文沙龙、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等。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凝练一种精神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在自觉中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医学院校必须从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人才的高度,结合校情,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