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高校奖励工作中“马太效应”的影响及规避方法

浅析高校奖励工作中“马太效应”的影响及规避方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6:38:41
浅析高校奖励工作中“马太效应”的影响及规避方法
时间:2013-12-18 16:38:41     小编:

"

论文摘要:“马太效应”在高校的奖励工作中广泛存在,对高校的育人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为规避奖励工作中“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高校应采取如下措施:对荣誉体系进行梳理,构建多样化的荣誉体系;资源的匹配应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应设置心里辅导员,并由其专门负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校奖励工作 马太效应 影响 规避方法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该名字来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了这个术语,并将 “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或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它将拥有更多机会并取得更大的成功或进步。

在高校的育人工作中同样也存在着“马太效应”,尤其在学生奖励工作方面,“马太效应”的表现尤为明显,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因而成为教育者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现象。

一、高校奖励工作中的“马太效应”

笔者经调研发现,凡入学前就已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或受到社会关注的学生,进入学校后,其成长发展更易获得教师的肯定与关注,也更易获取学校提供的各类资源,其在各种荣誉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形成了荣誉与资源在其身上累加的现象。

以某高校2007年的奖学金数据为例,从学校的整体情况看,当年获得两个或两个以上奖项的学生为376人,重复获奖的学生约占获奖学生总数的9.3%。值得注意的是,该校对每名学生获得奖学金项目数有一定的限制,每名学生最多可获一项综合奖学金和一项单项奖学金或者两个不同类型的单项奖学金。即便如此,仍然有超过9%的学生获得了多个奖项。还有一些高校对每名学生最多获奖数没有限制,重复得奖的学生所占比例更高。从班级层面看,高校一般按比例分配每个班的获奖名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名学生同时获得多个奖项,必然导致奖学金被极少数学生垄断,这将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高校中一般会有多个部门拥有授予学生荣誉、匹配资源的权力,且各部门的工作相对独立,学校很难对荣誉及资源进行统筹管理,较易出现多种荣誉、资源在一名学生身上累积的状况,使其成为“马太效应”中的强者。

二、“马太效应”对高校奖励工作的影响

1.学校层面

奖励工作是通过外部激励作用来促进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发展。“马太效应”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奖励工作外部激励作用的发挥。

第一,在荣誉的授予及资源的匹配过程中,相关评定部门往往更加关注申请学生“曾经”获得过的荣誉,并据此判定一名学生是否足够优秀,从而决定是否授予其新的荣誉。这种评审模式无法真正实现公平公正,易使一部分学生对该评审制度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抵触情绪,因而违背了学校荣誉设立以及资源配置的初衷,不利于推动学校奖励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二,高校通过设立各种荣誉并提供多种资源,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激励全体学生为获得他人认同而努力。“马太效应”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奖励工作示范作用的发挥,但如果高校过分注重对榜样、标杆获得荣誉及配备资源的宣传,易使其他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他们会认为榜样的树立是在学校层面的推动下形成的,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素质及能力,从而使他们对榜样的产生心存怀疑,无法认同,榜样的激励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同时,“马太效应”的存在使荣誉及资源在极少数学生身上形成累积,所有荣誉及资源似乎仅仅为某一部分学生而设立,严重影响了激励作用的发挥。

“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学校更为重视部分优秀学生或那些受社会、媒体关注的学生,忽视了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诉求。这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相冲突的,致使学校的育人目标无法全面得以实现。

2.学生层面

处于强势和处于弱势的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马太效应”会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对于处于强势的学生而言,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荣誉、资源不断加身,学校、社会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致使他们被无数光环笼罩着,天天生活在“聚光灯”下。这时,如果能对他们加以适当的引导,而且学生自身又能摆正心态,则会让其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我们也无法排除这部分学生无法以正确的心态去处理荣誉与自身关系的可能性,这就有可能导致他们丧失了理性的判断,满足于既有成绩,不思进取,甚至产生自负情绪,目空一切,最终有可能在个人发展道路上“跌跟头”。

对于处于弱势的学生而言,“马太效应”则成为扼制其进取的动力。“马太效应”的存在虽然有可能不断警示无名者要奋发追求和超越已有成果,然而由于荣誉及资源是有限的,大多数院校无法做到完全按照学生需求匹配资源,让处于弱势的学生与处于强势的学生共同竞争有限的荣誉及资源,其过程将会变得异常艰难。如果这部分学生在努力后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结果与期望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他们的自尊心将会受损,上进心会被削弱,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自暴自弃,对学校产生怀疑与不信任。“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少数学生成为“贵族”,多数学生却成了受冷落的“被弃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力规避这一负向作用的影响,为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三、高校的奖励工作应规避“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1.对学校的荣誉体系进行梳理,构建多样化的荣誉体系

第一,高校各部门的工作相对独立,学校应对全校学生的荣誉授予进行统筹管理,避免出现一名学生因为一项成绩的取得而重复获得不同部门授予的同类荣誉的现象。以某高校为例,某位学生获得了某科技大赛奖项,而大赛的组织方与奖学金的授予方为不同部门,这名学生在获得大赛组织方授予的一项荣誉之后,院系又授予其科技奖学金荣誉,这名学生因为一项赛事成绩,重复获得了两项荣誉。现在,该校对学校现存荣誉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统筹规划,类似的情况,学校将不再授予学生奖学金荣誉,而是给与一定的奖金,鼓励学生在科技上继续努力探索,争取有新的突破,并取得更好的成绩。学校通过对荣誉体系的整体梳理,避免了不同部门间荣誉的重复评定,同时也给其他学生留下了更多的获得荣誉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奖励工作外部激励作用的发挥。

第二,对同一年度学生获得荣誉的数量进行限制。一般高校都设有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因而对学生获得的奖学金在数量上有必要给予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各奖项的评定标准务必明确。优秀学生往往在多个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如果不对学生获得荣誉的数量进行限制,那么这些学生可能一年内会获得多项奖学金荣誉,导致大部分奖项将被这些优秀学生垄断,其他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变得更小,争取奖学金的难度也变得更大,这势必会影响大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高校奖励工作的激励作用。

第三,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置多种类型的荣誉奖项。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很多特长生的能力被忽视了。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应从鼓励所有学生积极进取的角度出发,设立相应的荣誉奖项。事实上,并非所有学生都在学习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大部分学生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兴趣点、发光点。为了关注到更广大学生群体的发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我发展,奖学金管理部门应设置不同类型的荣誉奖项。如既要设立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奖项,同时也要设立年度进步奖、文艺之星等奖项,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全体学生创造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条件。

2.资源的匹配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教育人,学校资源的使用应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校从校友、社会方面争取来的资源,虽然数量有限,但其匹配的原则、条件应当明确。首先,在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匹配时,相关的信息应面向所有学生公开,且获得资源的条件应当明确,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申请。其次,在评定的过程中,要求评定方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应以学生已经取得的荣誉作为评价标准,而应根据项目的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选出最适合的学生。同时,要给予处于弱势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感到温暖,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校的关怀,避免让资源在已处于优势的学生身上不断累加。最后,资源匹配的最终结果要面向全校进行公示,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对于学生提出的异议要慎重对待,并妥善进行处理,应避免奖学金公示形式化。

3.应设置心里辅导员,专门负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马太效应”对处于强势的学生和处于弱势的学生在心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可能会在学校奖励育人工作中起消极的作用。在学校的育人过程中要完全避免“马太效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最了解学生的群体,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一般高校都设有思想政治辅导员,但并没有设置专门负责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员。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心理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高校有必要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员。

心理辅导员可以触及一般思想政治辅导员无法触及到的学生的内心世界。虽然思想政治辅导员全面关注着学生的发展情况,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往往都带着政治任务,很多学生不能真正对辅导员敞开心扉。专职心理辅导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放下顾虑,与心理辅导员做充分的沟通,以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要求其在上岗前除了要接受一般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岗位培训外,还应当接受心理辅导培训,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妥善处理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