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简析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因素的思考与对策

简析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因素的思考与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6:44:34
简析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因素的思考与对策
时间:2013-12-18 16:44:34     小编:

"

论文摘要: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因传统习惯的制约性、教师行为的自发性、能力水平的局限性和改旧图新的渐进性而进展缓慢,以致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学过程更值得期待。

论文关键词:大学教师;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大学教学方法是大学教学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当前形势下大学适应社会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缓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其中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理应受到合理的关注。本文从回望当前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理性分析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可以概括为:传统习惯的制约性、教师行为的自发性、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改旧图新的渐进性和改革进程的缓慢性。

1.传统习惯的制约性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受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但大学教学基本上还是按照历史的惯性在走,并未从根本上摆脱“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满堂灌”,即“传递—接受”的教育模式。观念滞后,填鸭式、布道式的讲课方式依然盛行,广为倡导的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学生参与式自主学习等在实践中难以落实。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多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定论,对学生开放性、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得不够。传统习惯的制约性,导致大学教学灌输性过多,参与式过少;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书本知识过多,实际训练过少;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总之,教学气氛大多比较沉闷。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里灌输式教学废而不止,也是出于对传统习惯的迁就与无奈,目前已演变成了习惯性的容忍和麻木。

2.教师行为的自发性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缺乏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与措施,教师参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力不足,认识不足,准备也不足,基本上停留在教师个人的自发行为层次。有的只注重学术研究,认为学术水平高,教学自然能获得成功,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的不愿在教法改革上投入更多,年复一年,教学内容依旧,教学方法如故,表现出明显的惰性;有的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自己的事,想怎么改就可以怎么改,随意性较大;有的凭一时兴趣和热情,不能持之以恒;有的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教改,但不善于总结,不讲究精练,对其理论依据、实施的步骤和条件等因素探究得不够,基本停留在局部、点滴的方法革新和小范围内的改善上,亟待总结、坚持、深化、提炼和升华。

3.能力水平的局限性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意味着教师必须对自己原本已经熟悉的和习惯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式等进行重新审视。相比较以前的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照本宣科的满堂灌来说,现今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自主创新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难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等提出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对此,不少教师本身带有某些“先天不足”,能力欠缺,对于大学教学方法特性的理解,对于教学实践中具体教学方法的选用与把握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本末倒置的多媒体课件观,“照本宣科”变成了“照屏宣科”;片面理解的课堂互动观,“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简单理解的开放性、设计性实验观,一味跟风贴标签,出现“匆匆登台,草草收场”的现象,等等。

4.改旧图新的渐进性

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从表面上看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而从其实质上看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之下,对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的重新选择,同时也是对社会转型、人才培养规律的重新认识和把握。事实上,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要求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通常表现为改旧图新的渐进性变革,比如“讲授式”的改进,“启发式”的升华,“研究式”的引进以及更多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但是,这些探索是在保留了传统教育方法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以一种渐进的和分离的方式,个别地、逐步地、零碎地、间断地进行的。对照本宣科的轻车熟路,对书本知识累积的过于崇拜,对死记硬背的顽强固守,对填鸭式注入式的恋恋不舍,以灌、注、填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仍主宰着大学课堂。总体而言,大学教学方法改革进展缓慢,没有自上而下的统一行动,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体系,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没有形成一种文化和制度。

二、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教师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主体,是一切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得以实现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基础。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必然对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对其事业心和责任感提出新的要求。

1.先进的教育理念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超越,是对大学教学方法现状的改变,要求教师适应时代发展,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一是发展的观念,面向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看到学生发展的潜力;二是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强调以学生为认识主体,发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三是整体、综合的观念,改变那种把教学作为一个封闭系统进行孤立、割裂、静止研究的倾向,将教学视为一个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开放的系统,实现教学应有的社会功能;四是面向未来的观念,教师应是富有时代精神、把握时代文明发展方向的人。教师具备了现代教学观念,就会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和试验,然后依据试验的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将其转化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并由点到面推广开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格高尚、学识渊博、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和贴近社会需求的人才。 "

2.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大学推行“素质教育”、研究性教学、开放性学习,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利用课外资源,教师垄断知识的地位被打破,其权威心理受到挑战。师生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一方面使教学成为一种民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并得到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民主精神、民主参与的能力,以民主化的教育培养一代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新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提供咨询者,提供适合其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等方面的建议;是一个动机激发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之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是一个动力维持者,帮助学生维持自主学习的兴趣、建立信心,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是一个“以生为本”的践行者,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科学的探索过程,千方百计弱化权威定势、从众定势和经验定势,深入研究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挖掘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关系真正从正式的、刻板的、权威性的,转变为非正式、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合作的关系。

3.互动的教学过程

大学教学应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为基础,以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与研究为过程,为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存疑、自主学习与发展提供条件与环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与运用知识,着力提高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动性。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理解高校生活、理解学生、理解课堂、理解教学生命,使大学教学成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讨、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参与的过程,创造的过程,而非盲目接受的过程。从教师主讲到师生互动,从听讲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与探讨,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才能得到培养。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启迪智慧;教师和学生是知识探究过程中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有赖于高校教师进一步确立新的教学观、师生观、课堂观。

4.较高的能力、素质

大学教学方法的革故鼎新,必然要求教师把握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状况;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渊博的学识,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思想境界,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使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昂。教师应该具有超群的智慧和人格,给学生以终生受用的生存智慧、学习智慧和创新智慧;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注意观察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寻求一种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和谐发展的机制,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愉快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教学方法改革也是一种责任,教师要增强对学生、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教学方法改革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改革走上正确的轨道,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支持大学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综合保障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不仅是教育观念转变的理论问题,更是教学实践问题;不仅是对教法本身的变革,也涉及到对教学诸多软硬条件的改善和完备;不只是研究教师如何教,也关系到学生如何学;不是仅依靠师生的努力便可大功告成,还需要政策导向和管理制度的支持配合。总之,需要从高校管理层面采取根本性的鼓励政策与措施,形成系统推行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方案,有效吸引广大教师投身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

1.改善管理,激发教师的改革热情 2.明确导向,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改善环境,提供切实的条件和制度保障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需要必要的教学条件和制度保障。首先是经费支持,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投入、实验教学投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及其设备投入、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等。其次是教学场所、设备等的提供和支持,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方面不能脱离现有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在现有物质条件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使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组合和有机化统一具有更大余地。其次班级授课规模会,据有关研究机构对国内百所高校班级授课规模的调查,30人以下的班级授课规模占班级总数的10%,50人以下的占班级总数的30%,余下的70%的班级规模都超过了50个人。这与美国的大学形成巨大反差,美国50人以下规模班级占总数的70%,30人以下规模班级占总数的90%。过大的班级授课规模会成为个性化教学和师生互动与交流的障碍。三是学校的制度支持,主要是梳理和修定学校的各种制度、规章与纪律、硬性约束与软性规范等,实现从教师和管理者本位到学生本位、从注重教学控制到保障学生学习自由的转变,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学校制度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四是建立专家、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成果评价机制,实现保证制度落实和严格执行的教学方法改革长效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五是由“倡导改革”到“有组织的革命性变革”,研究、制订系统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方案,配以明确和实际的举措,在高校内部形成自表层到深层协同转变的规模效应,包括大学的组织结构、教学流程、管理制度等,只有对模式和文化进行成功转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才能成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