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6:47:14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时间:2013-12-18 16:47:14     小编:

"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在开发与配置方面应通过增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建立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学工处、团委、宣传部等机构的横向联系、强化学校党政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提高地方特色人才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加以改进。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开发与配置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实现多种主体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充分开发,才能促进实践教学其他资源的整体优化和利用,才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的构成

所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是指依法参加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并在其中享有一定权利、承担相应义务的一切组织和个人,包括思政课教师、思政课学生、学生管理机构的教师和职员、学校及地方特色人才等。

1.思政课教师

思政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第一主体。无论是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一线教师,还是身份多重、兼职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任课教师,都是实践教学的责无旁贷主体,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充分开发和建设好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因素。

2.思政课学生

高校学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二重要主体。思政课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开展,要逐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主体缺失的现象。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学生按照既定教学计划,利用图像、案例、情景、基地等实施的实践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加者、主导者。学生在设计、参与、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时的表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3.以学工部、团委为代表的学生管理机构及辅导员、班主任等

高校团委、学工部及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干部、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三主体。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管理和实施者,其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包括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有许多相通之处,如:都以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都以深入基层、贴近生活、服务社会为主要途径;都是为了实践活动中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1]而且,他们有关学生实践的工作经验、组织体系、经费保障、社会关系本身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宝贵的资源。

4.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四主体。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中,学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它并不直接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但它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拥有指导、监督、管理特别是资源开发、利用、配置的权力,并在实践教学活动的思想政治方向、经费保障、师生安全等方面承担总的责任。

5.区域特色人才

在知识、技能、道德品质等方面有教育影响的地方特色人才,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有活力、有潜力的主体资源。包括:公仆,即地方党政机关的人员;企业界人士;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或高级讲解员。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开发与配置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主体资源利用单一或彼此不合作、各自为政;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多由思政课的教师来承担;教务部门参与部分管理工作,团委、学工部(处)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政课教师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衔接;其他主体资源参与不到位或整合利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1.思政课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不能适应从事实践教学的要求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不充分首先表现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数不足。按照教育部2008年5号文件规定,合格的思政课师生比为1∶400~1∶350。对照这个标准,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是不符合要求的。其次,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经历和能力欠缺。他们难得有组织和参加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经历,或者说其本身的实践经历和社会阅历尚不能适应联系社会现实进行理性思考的客观要求。不少思政课青年教师甚至对社会不良风气尚不能辩证把握,根本不能理性指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最后,由于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耗时费力,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都比较高,不少教师不愿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教师主导地位缺失或虚位,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及方案得不到有效落实。一些教师也认识不到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与思政课的关联,不能将思政课的教学延伸到大学生的社团活动,习惯于课堂的理论阐述和课外学术研究。一些教师仅仅根据教学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及现存实践教学资源开展一些诸如讨论、调查、收看电视、播放电影等简单的实践教学活动,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大多处于应付和被动状态,部分同学对实践教学抱无所谓甚至排斥的态度。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倾向已经渗透到高等教育系统中,很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视,而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则不太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抱着被逼无奈、混个成绩的态度来对待思政课,把实践教学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当做旅游甚至是苦差事,实践过程中不认真思考、不细致观察,活动结束后从网上拷贝调查报告、小论文之类上交了事。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了实践活动,但大多数同学不是从接受教育、提高认识、培养能力这个角度去参与,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

3.学生管理部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脱节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存在一定的分散性,集中表现在实践教学资源为思政课教研部门和以学工部、团委为代表的学生管理机构的分别占有上。学生管理部门与思政课教学部门通常是两个独立的部门,思政课教研部门拥有充足的理论功底扎实的师资队伍、学术资源和少量的经费资源、组织资源,而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则拥有广泛的组织资源、充足的活动经费和丰富的校外资源。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使得这两个本有着共同的思想政冶教育总目标、总任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在两股道上运行。校团委、宣传部及学生管理部门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也能起到实践教学的作用,但这些工作和活动通常都没有被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范围。团委、学工部及各院系等学生工作机构每年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诸如社会调查、寒暑假社会实践及参观工厂、农村、博物馆等,思政课教研部门也有组织学生开展类似实践活动的计划,但由于学生管理部门与思政课教研部门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学校团委、学工部组织开展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只是偶尔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内容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脱节。 "

4.学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重视不够

多数学校由于经费短缺、教学组织难安排、顾虑学生安全、学时学分计算困难、考核评价复杂等原因,对有规模、成建制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不重视甚至不支持,导致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开发与整合欠缺。如: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存在条块分割现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建立起类似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那样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各门思政课程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还缺乏整合与共享;许多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文化设施、信息资讯以及先进典型人物等有形和无形实践教学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等等。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过程中,高校行政当局主要依据的是教学行政管理的效益,而非思政课实践教学对资源的实际需要。行政亲疏远近也支配着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划拨和再分配,导致一些资源配置或大量超出或严重不足,分散、闲置和浪费资源在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学生编班授课等方面都有体现。由于学校监管不到位,思政课部、思政课教师、思政课学生、学校团委等学生工作机构在使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过程中因不当使用所形成的偏离目的、用非其人、使用不够、使用过度等现象时有发生。

5.校外思政课教学主体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利用校外人才资源还很不够。校外人才资源参与实践教学仍被当成思政课教学部门内部的事情,学校某些部门组织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请本地道德楷模、工商精英来校演讲,请著名学者来校作报告等,也不会被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轨道。思政课教学部门则由于自身掌握资源有限,加上主观能动性不足和经费的捉襟见肘,又几乎不可能专门聘请校外人员前来参与实践教学。很多学校由于经费限制及安全考虑,所谓参观访问等往往只停留在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得到真正开展,一些实践教学基地的兼职教师也往往有名无实。

三、整合利用各种主体资源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源开发与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

1.着力增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思政课任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直接责任人,实践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思政课教师本身就应该有参加社会实践、丰富社会阅历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任课教师在负责所任课程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成绩的评定和经验总结的过程中,要通过关注社会、接触社会、研究社会着力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的实践教学还要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化趋势,正确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强大冲击,正确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形势、国际背景、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及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正确面对学生求知、求新、求助、求学的需要。学校也应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对思政课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体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成果,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中坚定自身的理论立场,增强把握现实的理性思维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开发学生主体资源,主要应围绕“主体参与、主动设计、主导实施”三方面挖掘潜力。学生的人文基础、实践热情和事前准备构成其作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资格的基础。在给大学生搭建社会实践舞台的同时,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其必要的人文基础和人文能力,为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并取得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21世纪的大学生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呈现许多新特点,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用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视其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参加者,通过其亲身参与体验,使思维得到锻炼,意志得到磨炼,政治觉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要想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关键在于选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时既切合学生实际兴趣,又有重大教育意义。要根据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难点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特征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促进其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3.积极建立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及校团委、宣传部的横向联系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各高校应该成立直属党委的思政课独立教学研究部门,实践教学主要归其管理。但是,建立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及校团委、宣传部门等的横向联系也非常必要。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及校团委、宣传部门等主体的作用,尤其应该充分利用他们掌握着的那些思政课教学部门无法获得的有利资源,如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各种校外物质支助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选题、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安排、考核评价及奖惩等方面与校团委、学工部及各院(系)分管学生的干部、教师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统合开展,既节约成本、增强实效,又能减轻学生负担,起事半功倍之效。思政课教学研究部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应与学生管理部门和校团委、宣传部的一些活动进行统筹,使之变身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4.不断强化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

构建大实践观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发挥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学校所有与学生管理相关的部门和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活动资源方面进行开发与整合,而前提是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切实有效的组织领导。学校思政课教学领导小组是全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机构;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是全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检查、督导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直接隶属于学校党委的思政课教研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处、团委、各院系政工干部、辅导员等积极配合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建立校内思政课资源共享机制及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协调与共享机制方面,校级领导机构应负有特别责任。在师资配备、教师考察学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学校应该提供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学校还要定期组织修订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和报酬分配制度,增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5.努力提高地方特色人才资源利用率

地方特色人才是高校能够充分挖掘而又最富于现实说服力的有利资源,对其开发利用水平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高校应扩大社会各界的教育参与力量,激励多方面积极因素协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保证其多元开发主体的有机融合,共同挖掘和有效利用地方德育课程资源。可聘请当地党政机关的宣传人员、知名校友、企业家代表、道德楷模、离退休干部、甚至学生家长等来学校“现身说法”。相对于安排大批的学生去政府机关、企业等进行参观访问,聘请其代言人来校与学生交流更容易操作。思政课实践教学还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热心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同志的积极作用,努力促成校内外各方面人力资源的整合,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由阶段性学习环节拓展成全程性经常工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