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研究生培养环境的创新研究

试析研究生培养环境的创新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6:49:37
试析研究生培养环境的创新研究
时间:2013-12-18 16:49:37     小编:

"

论文摘要: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环境的建设与创新。培养环境的好坏决定着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文章以武汉大学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的新举措为例,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环境创新进行探讨,对培养环境优化的重要性进行论证。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环境;创新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体现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而且肩负着为本国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与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变培养理念,优化培养环境,将研究生培养和提高培养质量落在实处。

研究生培养环境的建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优化和营造培养环境,不仅需要建设先进的硬件设施(即硬环境),更需要转变对培养环境的观念、态度以及由此构建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模式等(即软环境)。认真抓好软硬环境的营造和建设工作,才能对研究生培养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环境的现状

1.不断优化 2.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在培养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与国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教育资源有待改善。随着在校研究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扩大,现有教育科研资源,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其他相关硬件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在校学生的学习科研需要。

(2)培养环节有待优化。研究生培养环节还需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不尽完善,教材建设明显滞后。部分课程设置不完善,存在着重复开设,层次不明显现象。研究生教育基本课程和核心课程的稳定教材还未完全具备,教师重视程度,学校经费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3)培养理念有待完善。近几年虽然我国各高校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和针对性,突出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的课程明显增多,但凸显学科差异,发挥各学科优势,科研成果产出量及社会经济实践等方面仍待提升。

(4)国际交流合作有待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推动了我国高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工作,研究生不断增长的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需求,以及学校能够提供的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学院之间、学科之间、导师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日益凸现。争取到与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导师进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还远远不够。

二、武汉大学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的新举措

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先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牢固树立“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生命线”的基本方针。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建设,改善条件,整合资源,优化氛围,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革除制约研究生培养环境的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提高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水平的良好环境与保障机制。

1.优化培养环境的前提——创新培养理念

培养理念指导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将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因此,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把推进培养理念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我校在知识传授方面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理念;在培养成才目标方面确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理念;在育人的观念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注重塑造学生独立完善的人格和个性;在专业建设方面“强调专业特点的同时,树立重基础、宽专业”的理念;在国际联合培养人才方面“逐步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在教学观念方面“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新的教学观念;在学生成绩评价方面“确立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考核标准的理念。

2.优化培养环境的关键——创新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环境优化的关键是创新培养模式,即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应用性。

我校实施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模式;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课堂与课外相协调的模式;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模式;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教材与前沿科研材料相补充的模式;稳定学制转变为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必修制转变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将单一培养方式转变为分层次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从传统学术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多样型人才,从知识理论型人才转变为技术创新型人才。

3.优化培养环境的基础——创新培养条件

培养环境的创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依托我校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重点通过加强学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营造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氛围;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助学体系,保障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各层次学术组织的作用,促进研究生们的学术交流;加大评估监督体系建设力度,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4.优化培养环境的标准——创新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项教学工作的动态,发现和解决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质量方面出现的偏差。在监控方式的选择上,采取过程监控与目标监控紧密结合的管理措施。对培养过程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和评估,并制定各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培养工作规范及其评估指标体系。以严格的品质管理切实保障培养环境的优化。 "

三、武汉大学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的目标

1.导师论坛和专题讲座支持项目

积极支持推动各培养单位导师论坛和专题讲座的开展,依托研究生院和各培养单位网络平台,开设导师论坛和专题讲座公告专栏,建立学术活动信息交流平台,让全校研究生及时了解各培养单位的学术活动信息。把导师论坛和专题讲座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日常性、长期性、规范性的重要活动。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组织活动突出、学生反响较好的单位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每场学术活动给予一定补助。激励培养单位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形成良好学术氛围,使我校研究生在导师论坛和专题讲座中开拓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也进一步勉励研究生勇于创新,用思辩的眼光去看问题、做研究,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研究生打下坚实基础。

2.导师学术沙龙建设项目

导师直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导师自身能力的提高非常必要。通过建立“导师学术沙龙”,为导师们进行交流学术、开拓视野、启迪智慧、创新思维、提升水平搭建平台,促进研究生培养。

3.创新中心建设项目

建设“武汉大学研究生创新中心”,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提供专门场所,为跨学科研究生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建设“弘毅讲堂”、“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科技节”、“博士生学术沙龙”等研究生学术科技品牌,支持研究生参加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为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更优良的条件。

4.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作用,加强校院两级学术平台建设、校外挂职锻炼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每年新增2~3个校级挂职锻炼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5.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各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和标志性成果。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是孵化和产出高质量成果的重要途径。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博士研究生研究课题申报、立项、结题和验收管理体制,确保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有力实施,进一步提高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产出率。

6.国际合作培养拓展项目

我校将继续推行每年暑期的国际英语口语培训计划,争取每年聘请50名国外一流大学教师来校讲授课程,在通识课教师、双语教学教师中每年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出国进行教学观摩、课程进修和学习培训,打造100门全英文课程,在本科生中每年选派500名到国外进行大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促进导师间的科研合作和国际交流,争取每年派出200名左右优秀研究生,到国(境)外一流的学科,师从一流的导师,进行联合培养,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鼓励优秀研究生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计划每年派出300名研究生参加境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7.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建设项目

培养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因素,培养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培养质量。在培养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分类培养,要根据人才培养不同类型间的差异,建立不同类型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定期聘请专家组成员到各培养单位进行教学检查,全面了解各培养单位的教学培养情况,保障各培养环节的质量,指导培养单位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的改进创新。注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对专业课考核、中期分流、综合考试、开题报告和预答辩等各环节,实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确定科学评价标准,形成较为完备的评估体系。

武汉大学仍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大学术论坛和学术活动的支持力度,打造宽广、活跃、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和环境,以期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