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英语教学现状呼吁“中国英语”进校园

关于英语教学现状呼吁“中国英语”进校园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9 01:05:06
关于英语教学现状呼吁“中国英语”进校园
时间:2023-03-09 01:05:06     小编:

"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要求及现状,而后解读了“中国英语”和汉文化导入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推动“中国英语”进校园的相关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国英语” 英语教学汉文化

英语教育在我国的高普及率以及国人对英语诏言的积极态度是推动“中国英语”研究及发展的主要事实根据。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是既成事实,笔者曾撰文探讨此类本土化英语的准确描述性名称。,但由于“中国英语”已是被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名称,更合适的做法也许是就这个名称给个更科学的定义,本文为了行文便利将采用“中国英语”来指代本土化的英语,讨论英语教学中的汉文化(此文中泛指中华民族文化)导入问题。

一、我国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要求及现状

(一)我国高校英语文化教学要求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基本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而“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只有在更高要求中才提及,这似乎是说对于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并不要求他们知道如何介绍身边的文化,或者是说所谓文化不包括身边的生活习俗、风景名胜等,故不需要了解如何交流此类内容就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是在国内就业,因业务接触的是包括英美人士在内的各色人种,这些外来人士来中国除了业务交流,也会迫切地想适应或了解当地生活,而对于用英文描述自己饮食起居、文化传统、风光气候等一问三不知的中国人,尤其中国青年,这些外籍人士觉得异常尴尬,这不但谈不上“有效交际”,还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再看看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其《基本要求》里还提供了日常交际和业务的交际范围表,但观其教学要求,主要还是从英语语言文化的角度指导英语学习,对于提高高职毕业生在招商引资、涉外交流中介绍身边文化的能力则鲜少提及。

(二)我国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要求,不管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基本是目标语文化即英美文化的教学,英语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教育学生如何在英语民族中生活或工作,而母语语言与文化被边缘化,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认识:一是认为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学生乃“与生俱来,自然形成”,但事实恰好相反,文化一定是后天习得,大部分文化内容也是不自觉的。二是认为母语语言文化乃目的语习得障碍,即“负迁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文化失衡,患上“文化失语症”,对于涉及文化的表达需要用英文转达时,要么望文生义,要么一筹莫展。同时却打造出中国人的“洋大人情结”,喜欢在星巴克用和老外说英文,盲从外方提供的方案,给外方特殊待遇。尽管这些老外觉得来中国讲中文是应该的,但也不欣赏中国人的这种媚外行为,甚至认为这是中国人“受害者心理”在作祟。此外,由于教育中的功利性,学生甚至教师都偏重考试通过率、证书获取率,虽然英语教育中必须导入相关文化,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已是共识,但教学中仍是本末倒置,旨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基于英语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未能被激发等原因,为数不少的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对于英语这门纯外语课根本没信心、没兴趣学好,更谈不上用好了。

二、“中国英语”和汉文化导入

学习和教授英语其实不单是为了与英语民族人士交际,现实中也有很多非英语民族人士使用英语交流,英语是世界语的地位更加明显。英语的全球化带来其自身的地方化,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对外交际首选的英语也必然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结出别有风味的果实,纵使不能构成国别变体,也有其使用变体,姑且笼统称之为“中国英语”。目前“中国英语”的舞台主要是各类传媒,一些涉外交际场合,尚未全面进驻校园。英语教学若要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必须是两种或两种文化以上的教学,除了导人英美文化,汉文化导人不能被忽略,“中国英语”就是英语课堂上导入汉文化的最佳媒介。

(一)汉文化导入势在必行

我们学习外语是为了便于自由地走出去、引进来,既学习他人优良的文化、先进的技术,也大力宣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绝“不是为了全盘西化,更不是为了忘掉自己的文化。母语文化对学习外语者不仅仅有负迁移,作为参照物,还能反衬出目的语文化的特征,有助于理解和加深对母语文化的认识,两种语言文化知识相得益彰,使学生实现双语、双文化的有效交际。

1.母语文化是掌握目的语文化的前提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一个人所习得的母语及其成长的文化环境能造就其人的风格,也影响其学习风格、认知能力。中国历来有着优良的学习传统,若能以此文化精粹不断潜移默化我们的学生,有助于中国学生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和方式。从认知角度看,已有知识有助于建构新知识,影响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单一因素就是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母语的语言文化能力是其习得目的语的知识源泉,是目的语教学发展的推动力。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只有母语语言文化的充分发展,才能成就全面的跨文化目的语使用者。所谓“文化认同”或“文化自觉”不是天生铸就,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而这一切有赖于教育和学习。一言以蔽之,我们的英语教学不能也不应忘却汉语文化应有的一席之地。"

2.母语文化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应用

减少学习焦虑,增加学习动力。多年来我们的英语教学总是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状态,单一语言文化教学、标准英语之害、所学非所用等都是其中缘由。单一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输入的是纯陌生的语言文化,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无关系,可有可无,造成学习动机不足;长期以来师生均纠结于标准英语——语音要纯正,讲话要地道,甚至于“一些外教发出中国学校所授英语toocorrect to be true的善意批评”,但这个超高标准给大部分学生带来的是无限压力。因为无法学会“标准英语”,不愿被嘲笑,所以不敢、不愿意主动使用英语,结果只能是英语学习效果远不尽人意。中国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出国生活、学习或工作的机会很少,日常交流涉及英语文化的概率也很低,当然英语学习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看世界,只是当他们开口想要用英语表达周朝的东西时,却发现从来没在英语学习中得到相关指导,这种力不从心带来失望、带走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能在英语教学中灵活地导入汉文化,以上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若英语课本、英语课堂、英语课外读物有了汉文化,所学英语便开始贴近生活,所用英语也必然有异于所谓“标准英语”,得到提倡的将是“规范”而不是“标准”英语。“语言是用于交际的工具”这个概念会得到重新审视,只要表达的英语符合规范,能被交际对方理解,就是成功的语言使用,这样英语学习者就可以甩开“标准英语”的强大压力,所学英语能够帮助自我表达,学习兴趣自然得到提高。当学习者开始主动探索英语及其与自己文化的关系时,我们的教学便是步上成功之路了。

文化碰撞中提高文化创造力。中国人学英语目的是实现中英两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在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移入、吸收和消化英语文化,进而生成双向文化能力。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并非互不相容,学习中并非一语言文化取代另一语言文化,也并非两种语言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实现思维的拓展、品味的提高、性情的滋养及人格的擢升。学习中导入汉文化,加深、拓宽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同时通过移情作用对英语语言文化产生更深的理解,创造潜力因此得到发展。国内外一些著名华裔学者的治学经历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把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外语文化与个人人格有机结合,造就他们杰出的外语水平和外交交际能力,如杨宪益、林语堂、谭恩美等,他们进行创作时,不会也不能离开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他们选择顺势而行,在英语的躯壳里套进中华的灵魂,得到的并不曾是变异的魔鬼,而是令人喜爱、更具独特魅力的璀璨明珠。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要求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放宽眼界、善于吸纳,同时也要了解并能自觉对外介绍祖国文化。真正的双向语言文化能力能提升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和交际能力,还能对其整体人格的完善起积极作用,可惜2004年余小华老师就发现学生在翻译课堂上遇到的难题和出现的问题一大半是在母语及其文化方面,但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仍未得到改观。为此,英语教学中的汉文化导入刻不容缓。

(二)“中国英语”是英语课堂导入汉文化的最佳媒介

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用英语介绍、传播中华文明时无法一味迁就英语语言文化。如“说曹操,曹操到”译成“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appear”,就活生生把一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变成了西方恶魔;我们很多物品也是英语文化当中找不到的,如“炕”不等于“bed”,“二胡”不是“中国的小提琴”;“龙”在西方形象邪恶,“四小龙”译成“四小虎”,那么“龙舟”、“龙灯”、“龙腾虎跃”怎么处理?英语课堂上,若要讨论此类话题,“中国英语”是不二之选,其存在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已被不少学者反复论证过了。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一个人外语表达的地方性,中国人用英语表达信息时必然先经过汉语语言文化的“过滤~,因为“非母语使用者在使用英语时会自然而然地调整自己使用的英语,来适应他们遇到的最多的语言环境或语言情景”。金惠康曾经说过中国英语是介绍华夏文明的桥梁,能填补词汇空白、文化空白和中国意念的空白。 不仅如此,提倡“中国英语”进校园还有助于阻止中式英语的泛滥和提升学生民族意识。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总有想要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经历和生活的时候,与其让学生自行摸索、随意杜撰、各行其道,还不如加以引导,输入正确、规范的“中国英语”。另外,若不就汉文化的特征给出刨造性的“中国英语”表达,尽是借用英语甚至英语外来语词汇,词不达意是其一,还会弱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曾感慨英语学习占用了他们太多的时间。这样的课程设置,这样的时间投入,作为英语教师,怎能不呼吁善用这样的机会,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如果一味迁就英语文化,无视蕴涵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上的美学内涵和文化差异,一方面会抹杀中国的艺术创造,另一方面也会模糊不同文化的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文化误读。英语教学在中国一直重视“拿来主义”,但是“拿来”从本质上是急功近利的,在科技和制度层面上可以立竿见影,但从文化和宗教层面上却冲突迭起,语言的学习必定带来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拿来”却不能不加以改造为己所用;同时还得“送去”,主动寻找对话,减少被误读的机会。只有“拿来”没有“送去”会给一个民族带来自卑情结,我们的经济、军事、科技还需要奋力前进才能与先进国家齐头并进,但我们有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古老文化,否则不会有别国一次又一次和我们抢占古老文明的制高点。因此,用英语表述、传播中国特有文化现象时,请大胆使用“中国英语”,没必要为了迎合某种交流而不断压抑“中国英语~。一个文化如果缺乏自身的凝聚力,在与较之强大的文化进行接触时不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那么这个文化就可能会被全盘外化,最终导致自身文化的中断。任何文明都在与他文明的对话中获得自知之明,中国英语提供给中国人进行自我观照的全新视角,也让外国人在领略中国特有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清新的气息。

三、推动“中国英语”进校园的相关措施

首先,“中国英语”进校园必须得到教育指导部门的支持。因为目前各级英语教学大纲存在局限性,教学大纲是各级教学开展的指导性文件,若要从源头开始解决问题,教育相关部门的参与与支持不可缺;在社会宣传和导引上,更需要他们的带头行动,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行事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材、教辅的编写,除了全国性的教材,各地还可以开发校本教材。没有合适的教材,就无法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就不能实施合适的教学法。至于教辅,应该有一些关于中华习俗、道德、地理、文学等方面的英语系列读本,从入门到高级编排以满足不同需求,还要有专门的汉语习语英语字典。第三,教学法的改革。既然有新的教学指导文件和教材,带上“中国英语”意识,启用更合适的教学法便是一种必然。第四,测试体系的改变。当前国内各类英语考试中均无检测、衡量应试者语言文化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项目,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改革。第五,英语教师的再教育。很多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了解就不够,对“中国英语”也认知不足,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接受再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中国英语能力。第六,学习环境建设。除了课本,课堂、课外读物,还可以通过组织讲座、校刊编写、第二课堂活动等来推动学风的养成、学习环境的建设。最后,“中国英语”用量适度的讨论。简言之,既是英语课堂,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为主,汉语语言文化导人为辅,“中国英语”的采用要遵循相关性、合理性、兴趣性、适度适量性等原则。由于篇幅有限,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教材、教辅编写涉及的汉文化内容征选细则、具体的教学法实践、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再教育形式等暂不讨论,笔者将另撰文探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