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与教育策略

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与教育策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1 00:14:11
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与教育策略
时间:2023-04-01 00:14:11     小编:

"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现。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分为经济弱势、学习弱势、身心弱势、能力弱势四种类型,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健全资助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主要策略。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弱势群体 现状策略

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的经济成分、收入、分配、就业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弱势群体显现出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影响到大学的教育公平和校园的和谐稳定。因此,对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进行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于强势群体不断转化的概念,主要指在校大学生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体等原因,导致其在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社会竞争和能力、素质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的特殊学生群体,主要分为经济弱势型群体、身心弱势型群体、学习弱势型群体和能力弱势型群体四种类型。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

笔者把大学生弱势群体分成四种类型:一是经济弱势型群体,即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群体在大学生中约占20%~30%的比例,其中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约占10%左右。由于经济窘迫,有的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虚荣心理,盲目攀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的学生不顾学业,过多地进行勤工俭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二是身心弱势型群体,就是指身体有残疾、体质较弱、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群体的突出表现是抑郁、狂躁、自私、嫉妒、封闭、敏感、漠视生命和目空一切。三是学习弱势型群体,就是指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群体。四是能力弱势型群体,就是指语言文字、组织协调、就业竞争、人际交往等能力差的学生群体。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每一类型的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

造成经济弱势型群体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如地区差异、城乡差别、高校缴费上学。家庭因素,如居住在农村农村、城市下岗家庭,或因突遭重大变故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

造成身心弱势型群体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如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压力导致部分在校大学生心理脆弱,不敢面对现实生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旧的价值理念受到怀疑和破坏,而新的价值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心理上的畸形,如贪婪、冷漠和躁动等”①。家庭因素,如忽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导致其身体机能下降、体质虚弱。个体因素,如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矛盾突出,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的独立性、叛逆性较强,缺乏人际沟通的能力,往往唯我独尊,严重的就不能被他人、集体和社会所接纳。

造成学习弱势型群体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如在社会转型期,就业格局改变,有些学生失去了远大的理想,缺乏学习信心。家庭因素,如有些学生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低,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又如家庭不和谐及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的家长对学生学业漠不关心,使学生缺乏进取心。个体因素,如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自认为“怀才不遇”,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还有的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难以招架,加上自律性不强,导致产生厌学情绪。另外,有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因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而自甘堕落,还有学生因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勤工俭学而影响了学业。

造成能力弱势型群体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如大多数家庭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其能力、素质的培养。学校因素,如有些学校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上的教育,弱化了人文精神、人际交往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个体因素,如有些学生“知识面窄,文化素质差,专业底子薄,没有明显的特长,大学期间很少涉及其他知识,人文修养不足;有些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精神空虚,文化品位较低,自制力、承受力差,意志薄弱”;还有些学生对于与专业学习无关的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放弃了锻炼、培养自己多方面才能的机会。 "

二、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策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需要建设一种关心人的主体生命价值的文化平台,将人文关怀纳入到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中。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是一项庞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的经济建设、政策扶持、社会援助、教育改革、家庭教育、学校关怀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笔者仅从学校教育管理层面,对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以先进理念关照大学生弱势群体

解决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确立先进的工作理念。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大学生弱势群体特殊的人文关怀,真正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树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再次,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远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全体教职员工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引导弱势群体大学生。最后,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观念,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内涵修养

首先,要切实发挥学生党建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党性修养,以党的科学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政治信仰。学生党员要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其次,共青团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深入开展社团建设、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各种学生活动之中,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能力和素质。再次,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项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参加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发挥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内涵修养。最后,学校要通过思想、道德、学习、生活、情感、志趣、生涯等多方面的关怀,体现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彰显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体性价值,注重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品德发展的现实性和递进性。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综合素质

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综合素质差的现实问题,学校要设计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除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之外,将校园文化、思想道德修养、就业与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拓宽人文教育渠道,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弱势群体学生的人文素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

一、

二、三课堂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使课堂“主渠道”与日常教育管理“主阵地”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素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规范。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

首先,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真正做到服务社会与体现自身价值相统一。其次,全面开发各种社会资源,营造社会、学校、家庭携手就业的工作环境,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以专业为主线的行业就业基地。再次,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学校要以“致家长一封信”、制定“就业关爱卡”、写好自荐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举行模拟招聘等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创业的能力和信心,为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创造机会和条件,提供良好的服务。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素质

首先,做好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档案,健全心理危机三级预警机制,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监督和预警。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向他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其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再次,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通过面对面、电话、QQ聊天等方式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咨询辅导和成长训练,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促使其心理、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再次,要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培养其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学校在评优、入党、选干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活动和工作中,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防止学生因心理不平衡而导致心理障碍现象的发生。

(六)健全助学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

首先,学校要建立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为辅助手段的全方位的助学保障体系。其次,学校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设立助学基金和特殊困难补助,努力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再次,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开展以“三助”(助教、助管、助研)为主体的勤工助学活动,在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经济压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最后,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校要给予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结对子、辅导员家访、谈心等活动,化解他们的自卑情结,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