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及预防措施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及预防措施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4 02:41:31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11-04 02:41:31     小编:

"

[论文摘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成人成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深入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有效预防职业枯竭的相关对策和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 职业枯竭预防措施

“职业枯竭”又称“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主要指人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耗尽的感觉。辅导员在高校中承担着大量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与大学生关系最为紧密,工作繁重,职业压力较大。工作过程中常常会体验到来自社会、学校、学生、自我的巨大压力,由此高校辅导员极易出现工作倦怠,是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之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现象不仅影响辅导员本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深入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有效预防职业枯竭的相关对策,不仅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的内涵

纵观国外学者提出的多种观点,可以把职业枯竭看成,在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是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形式经过应激过程、疲劳过程、个体防御性应对三个阶段的发展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职业枯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第二,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第三,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指对自身的评价较为消极,在工作中感受到自身工作能力下降,缺乏成就感,认为在工作中不能发挥自身才能,甚至对工作感到厌倦。职业枯竭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导致工作状态更加恶化,职业枯竭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一恶性循环对工作极具破坏力。

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繁重,需要投入极大精力,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却比同龄的专业教师少,这就使得他们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职业枯竭现象,即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上的损耗状态。具体表现在情绪、认知、行为以及生理四个方面。情绪上,常有空虚感,在日常工作中感觉无法发挥自身潜能,易发脾气或责备他人。长时间情绪低落,悲观、无助,丧失工作热情;认知上,自我效能感下降,对他人持消极否定态度,总是通过责备他人使自身的工作失误合理化,不相信通过努力会减少或避免失误,在心理上会减少对工作的投入;行为上,与同事、朋友、亲人的关系逐渐疏远,易与人发生冲突;生理上,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常感觉疲乏困倦,抵抗力下降,易患感冒,并伴有失眠、咽喉炎症、偏头痛、肠胃不适等症状。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的成因

1.工作压力带来的焦虑。高校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和管理者。由于高校扩招,辅导员严重缺编,使他们不得不身兼数职。辅导员工作范围较广,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党团建设、思想教育、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困难资助、勤工助学、保险理赔、突发事件等繁重琐碎的工作使得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逐步降低。加之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行为方式不易把握,教育成果短期内很难显现,使辅导员的工作缺乏成就感,进而导致工作被动,效率低下,产生心理疲劳和厌烦情绪,出现职业枯竭现象。

2.角色冲突造成的困惑。由于高校辅导员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自身还在角色转换的适应期,便承担起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责任,自我角色的不确定性和多重性,以及角色间的冲突使许多辅导员倍感困惑与迷惘。

3.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带来职业的倦怠。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长、强度大,需要投入较大的工作精力,经济收入和职业声望都不高。无论专业发展,还是自身成长都无法和专业教师相比,因此感到前途渺茫,心理压力较大。这些都容易使辅导员情绪低落,厌倦工作,出现职业枯竭的情况。

4.自身问题的影响。辅导员在学生时代都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对自身要求过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坦然面对。部分辅导员因为经验不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由此产生焦虑情绪。由于辅导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够,而可以求助的相关机构和专家也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社会生活。

5.复杂的人际关系引发的心理矛盾。高校对辅导员大都实行多重管理,既要承担院系下达的任务,同时也要完成团委、学生处及其他职能部门下达的任务,工作压力较大,日常工作中容易与同行产生摩擦、与学生出现对立、与领导关系紧张。他们大都感觉人际关系难处,常常出现孤独、郁闷、焦虑等不良情绪,易于引发自卑、妒忌、埋怨、畏怯的不良心理,出现职业枯竭的现象。

三、预防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的对策

2.正确认识自我,积极面对压力。辅导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就应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全面了解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缺陷,肯定并接纳自我,减少因盲目攀比造成的心理失衡。正确看待自己面对压力时的情绪反应,学会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情绪。遇到不良情绪侵袭,可以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减缓心理压力或通过朋友间的倾诉,释放心里的积郁,寻求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可尝试通过其他娱乐活动排解不良情绪。

3.寻求积极应对方式,有效面对心理应激。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使自己缓解压力,达到身心平衡;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让人长期处在应激状态,产生倦怠。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应该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激能力的策略。积极的暗示可以稳定人的情绪,提高战胜困难和抵御挫折的勇气。当出现应激事件时,可以用积极的言语鼓励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面对应激事件和压力时,高校辅导员要及时调整心态,换位思考,积极适应,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稳定情绪、缓解压力,具体方法有:换位思考,顺其自然;掌握技巧,学会自制;调整期望,自我激励。

4.提高心理素养,增强抗压能力。辅导员要学会自我心理教育,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工作,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适应,勇于接受挑战,勇敢面对压力。

5.改变角色认知,增强事业归属感。辅导员在工作中要保持平和、乐观的态度,健康、向上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培养自己正确的角色认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愉快地接受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不断健全自己的心理,在高校辅导员这一岗位上建功立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