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议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型过程中的专业设置

浅议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型过程中的专业设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5 01:54:08
浅议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型过程中的专业设置
时间:2022-12-15 01:54:08     小编:

"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校 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论文摘要:专业设置决定人才培养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中等职校的专业设置以社会性、教育性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专业体系构建遵循市场规律,科学、合理、灵活、规范地设置专业,根据不同教育资源的特点,构建特色专业体系。

前言: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办出职业教育自己的特色。

然而,随着中职学校学校自身的进步和不断的完善,必然要向高一级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发展。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学校专业设置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衔接,成为准备升职学校的重中之重。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及趋势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1.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劳动力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而且表现为第

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更频繁地表现为第

二、第三产业行业间的转移。中等职业学校对这种格局的变化反应最为敏感。在普高热持续升温、职业学校的生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瞄准了就业市场,及时设置专业、调整专业、完善专业内涵,以适应经济发展变化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适应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

2.专业数量增长快、变化频繁

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各行各业提供中等专门人才和劳动者,为此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目繁多的专业应运而生,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专业,而一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逐渐被淘汰。各个学校在专业建设与学校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专业数量的迅猛发展,为中等职业教育多方位地适应社会需求提供了保证。

3.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产业内部、行业内部的知识结构的变化,面向这些行业的未来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也要发生变化。职业学校顺应科技发展对职教的要求,直接反映在专业名称的变化上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上。为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学校适时开设了适应科技进步的新专业,丰富了有关专业的新内涵。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按社会需要设置许多新专业。

4.专业更新快

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有着不解之缘,紧跟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与更新专业以适应产业以及产业内部行业间调整与更新的需要,为此职业学校的专业更新快、内容调整快。

5.专业内涵越来越宽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对加强办学的针对性,对于有效服务本行业、本系统、本部门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问题就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向过窄,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求”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这种形势,各中等职业学校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拓宽专业内涵,以专业为龙头,积极探索学校教学课程的改革。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厚基础,拓宽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上尝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运用模拟教学,建立仿真环境,越来越贴近企业与社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等,这些都加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整体素质的训练和提高,从而适应了企业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专业是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主要标志,是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对内对外的纽带,职业学校的问题在专业设置上尤为突出。

1.专业名称不规范

专业名称不规范是专业设置最为明显的问题。

(1)相同专业内涵,专业命名五花八门:有些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生就业方向等基本一致,而专业名称千差万别。

(2)专业命名相同,专业内涵相差甚远:职业学校在办学上有自主权,表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使得不同学校开设相同专业,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有差异。由于没有严格的验收方案和评估体系,这种差异有时甚至会类似两个专业。

(3)用词不确切、概念不清楚。如果不借助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帮助往往不知所云,很难知道此类专业是面向哪个行业、那些岗位,影响此类专业的招生和分配。

2.各自为政,缺乏沟通。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背景和行政主管部门不同,决定了职业学校不可避免地缺乏相互间的沟通。由于主管部门不同,中等职业教育的四类学校缺乏沟通和交流,一类学校专业设置的长处往往是另一类学校专业设置的短处,彼此封闭,相互间差异突出。

3.专业设置周期短,专业替换过于频繁。

中等职业教育在其发展道路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程,但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普高热现象的一再升温,导致中专招生不断滑坡。迫于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重重压力,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好招生、好分配,频繁替换专业,专业设置周期过短,有的只招生一届学生,严重违背职业教育规律,教育资源造成很大浪费。

4.品牌意识淡簿

在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中,专业类同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几个热门专业,不论是什么性质、类别的学校,不管具不具备条件,你办我也办,你上我也上,面对有限的中招生源市场,大家平分秋色,不分高低,而唯独忘记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强项是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目标定位究竟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从而导致毕业生的就业难,影响到招生和学校的声誉。

二、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变过程中专业设置的特点

(一)需要明确、处理好的关系

1.专业与学科的关系

(1)专业与学科的构成不同,形成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要素构成上的差别。专业的构成主要有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的要素。学科的形成主要是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因此,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参照系统不同,专业建设目标和内容也不同。

(2)专业与学科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构成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目标上的差别。专业的目标定位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需要。而学科追求的目标是在本学科领域内取得研究成果,并向社会提供科研成果。

2.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的关系

(1)教育层次的衔接:职业教育可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层次。高职院校是其中的高级层次,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具有教育层次上的衔接关系。

(2)生源的衔接:高职院校生源有四个来源:除了普通中等教育(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外,还包括技校、职校、中专等中职学校毕业生,高职院校是中职学校的后续教育。 "

(3)专业设置的衔接:高职院校专业是建立在中职学校专业基础之上的、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并能直接从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或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完善高职院校专业与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衔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不仅要瞄准职业岗位,还要对准中职学校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要在专业类型、数量、结构上与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衔接,如此才能建立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职教终身教育体系。

3.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的区别:

(1)生源不同:中职学校的生源是具有初等文化基础的未上岗人员;高职院校的生源是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素质的未上岗人员或技校、职校、中专中职学校毕业生。生源不同意味着二者存在明显的生源文化程度层次差别。

(2)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中职学校培养能够胜任或熟练从事岗位工作、能够提高岗位工作效率的劳动者,即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掌握一定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管理和操作人才,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管理、服务、技术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意味着二者存在职业技术与职业能力层次差别。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或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技术型或高技能人才需要掌握生产经验、科技知识、技术实体(工具)和技术管理知识、能力素质。而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在某一特定岗位上的操作能力,一般不要求或粗略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

(3)专业设置依据不同:中职学校根据岗位设置专业,专业适应面较窄;而高职院校根据岗位群设置专业,专业适应面较宽。从技术的科学知识含量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看,中职学校以技艺(手工技术)、技能为专业人才培养依据,而高职院校以技术、科技(应用技术)为专业人才培养依据,二者存在职业教育层次的定位、技术类型和层次的差别。

(4)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中职学校不强调创新能力、关键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强调一定的创造和分析能力、关键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了解实际专业活动)一理论教学一综合实训(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在重视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构建专业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就业导向原则

就业是学生求学的主要目标。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或调整专业体系,要研究不同专业的就业率,用就业率引导专业设置和安排招生计划;要研究社会分工,关注最新的社会分工带来的新职业,为增设专业创造条件;要研究产业结构及其变迁,参考产业结构现状和职系调整专业结构;要研究经济周期,分析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动态的观念看待不同专业的就业率;要研究不同行业的生命周期,适时调整专业体系。

2.教育需求导向原则

公民教育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增强,高职院校设置或调整专业体系,要认真考虑公民教育需求的变化。要重点研究不同专业报读考生的情况,包括人数、生源地的产业、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对求学意愿的影响,据以设置或调整专业体系;要重视研究非职业目标的教育需求,分析此类求学人员的群体特征,发展前景,作为专业体系建设的参考因素。

3.教育资源适应原则

(1)充足的教育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不同的高职院校拥有的教育资源差异很大,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可控的教育资源来设置专业并构建专业体系。

(2)要建设高素质、高水平、专业门类齐全、适应专业体系运作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师资培养,要淡化高学历观念,控制直接接收高学历毕业生来补充教师队伍的传统做法,重视引进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拥有公共关系资源的各行各业精英充实教师队伍。

(3)要有足够的办学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并能妥善维护,确保正常运行。筹措办学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充分调研、科学测算、控制成本,尽量做到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

(4)要加强实训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课时约占教学计划课时总数的50%,对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影响重大,必须有充足的设施和基地加以保障。

(5)要注重公共关系建设,与政府、教学、科研和国外相关机构以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并善于把公共关系转化为高职院校专业体系建设的宝贵资源。

4.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原则

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是构建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策略原则。一般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只有集中有限资源,办好重点专业,强化办学特色,才能形成和积累学校的社会声誉,才能逐步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才能形成学校的品牌价值。如果平分资源,面面俱到,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将陷于被动。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具体策略

1.讲实际、超越时空局限

高职院校教育在调整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保证学校的一切出发点都符合实际需要。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在空间上不能过分强调只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在立足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前提下,根据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需求面向经济发达地区设置专业,以需定培,向经济发达地区搞劳务输出,乃至走出国门,向国际劳动力市场进行劳务输出。

2.重实用、超越工具主义

高职院校教育是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实用”,即职校学生毕业就要能“上岗”顶岗。专业课程内容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现实太远;知识和专业技能既要够用,又要有一定发展潜力。

3.求实效、超越急功近利

高职院校不管是新设置专业还是对专业结构进行改造、调整、优化,都要注重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调整高职院校教育的专业设置,当然是个正确的思路和方向。但在办学实践中,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必须在求实效的基础上超越急功近利,力图创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上和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上。

三、结语

在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轨的进程中,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是学校的办学之本,除了符合学科的逻辑关系外,更要注重经济运行机制变革、就业及教育需求市场的导向指引,根据自身掌握教育资源的特点,形成个性特色显著的专业体系。因此应当根据学校的内外部资源、政府政策、区域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以科学的方法,给出可以量化的决策支持,只有科学的、令人信服的数据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拍脑袋”的盲目决策,因此,对专业设置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2] 孙蔚、俞美玉.论高职院校专业开发的特点[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3] 高职专业设置、特点、原则及关系处理.青龙网校,2009.2

[4]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高[2004]4号).教育部网站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