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师教育

浅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师教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4 01:22:33
浅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师教育
时间:2022-11-24 01:22:33     小编:

"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教师教育 高等院校

[论文摘要]文章以高校教师教育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以提高学校效能为目标,基于科学发展观,分析和探讨了教师教育的内涵和现状,并提出了改革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高校关注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总是希望学校管理者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管理,承认并尊重他们个人的价值,并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完全忽视教师的个人经济利益是不对的,而将教师简单视为“经济人”来管理也不能奏效。教师是具有更高层次心理需要的“社会人”,他们的精神需要应当成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要义。将科学发展观理念运用到教师教育的改革中,不仅深化了教师教育内涵的认识,而且提炼出了“教师专业化需要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结论。同时,教师教育不仅要让教师具备精深的学术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巧,而且要掌握教育科学发展规律并善于反思。

一、科学发展观与教师教育发展理念的融合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教师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需要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支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教师教育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反思,形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一体化①就是教师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理念与实践探索,是伴随教师教育终身化、持续化的思想发展起来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包括三层含义: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提高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即建立师资培养院校的伙伴关系)。高校自身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美国PDS学校和英国“合作式”师资培训模式是大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典范②。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但“伙伴关系”仍流于形式。深化高校之间的伙伴关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对话,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用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导教师教育的发展是探索教师教育发展之路的新思路。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刻认识教师教育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成为发展的动力。教师教育中的人的因素就是教师和学生,因此要使师生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作为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就是教师职业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③具体说来,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④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教师要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必须具备学历标准、教育知识和职业道德要求,还要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并达到一定的专业标准,由专业部门来认定专业资格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体不断形成专业自我的过程,必须以专业的基本要求为依托。著名学者叶澜、艾伦等认为,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低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三方面,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旨在加强教师专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专业化的前提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核心是“专业情意”即专业理想和信念,标志是“职业的研究性”。⑤

三、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深入分析教师教育的现状

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8月15日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解决好的重大课题。”⑥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对我国国情准确判断基础之上的科学决策,这与分析世界和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有相似之处:世界发达国家多已完成了教师专业化进程,而我国教师专业化尚处在初级阶段。"

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日益凸显,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四、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践行科学发展观

1.调整课程结构,彰显教师教育专业化特征。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前提,而教师教育专业化是由专业教育实现的。所以在职前培养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就应依据专业化标准来设置。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是“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纵深发展单一学科的特点,教师教育的专业特征没有凸显。而世界各国在实施教师专业化过程中都把教育科学类课程列入专业课,并视之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鉴于此,我国的教师教育也应树立“双专业”的课程观,建构突出教师专业性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形成普通文化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教育实践课的合理比例。

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我国很多院校将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比例设置为:一般文化课占20%,学科专业课占40%,教育理论课程占20%,教育技能课程占10%,教育实践课程占10%。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首先从教育学科课程的设计着手,课程设计的原则是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结构化是指增加课程门类,形成课程体系;微型化是指尽量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在总量上不增加太多的课时。例如,教育学科课程可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实践等构成;而对于教育实践,我国传统的教育实践形式就是毕业前的一次性实习。针对传统教育实践的缺陷,我们确立了“化整为零”和“增加见习实习总时数”的策略,充分重视、科学安排教育实践。

2.开发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生专业成长的支持性环境。隐性课程虽然没有明确体现在学科目录上,但同样蕴藏课程内涵,承载着实现课程目标的使命。它存在于课余生活、舆论导向、住宿条件等校园文化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可以精心打造学生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发挥才艺、彰显个性的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才艺大赛、文化艺术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合作意识得以提高,使学生既体验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又使他们逐渐具备了优秀教师必备的个性品质。

3.尊重差异,关怀个人,制定个性化课程。虽然从理论上来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事实上总是容易忽略部分学生的个体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差异、尊重差异、接受差异、利用差异。这些差异包括生源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思维特征和学习风格差异等。要在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学科教学中实行小班教学、个别指导,找出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为其安排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并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短期目标,实行一个教师指导几个或十几个学生的“导师制”,“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强项基础上发展”。以上措施既提高了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注释] ④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553.

⑤李建辉.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理念和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5

(8):68.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9.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