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关于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30 00:59:37
关于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时间:2022-11-30 00:59:37     小编:

"

【论文摘要】互联网作为一柄双刃剑,在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以其快速便捷的信息提供方式及无可比拟的信息容量。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甚至语言习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新挑战,提出新课题。我们要紧密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的特质,积极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趋利避害.争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开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论文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机遇;对策

2l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的存在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充分利用网络优越的技术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又规避网络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时代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目前,网络被称为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嬗变。诚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所说。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联为一体,将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网络有利于大学生新的价值理念的形成。共享、平等、效率、开放等是网络所蕴涵的价值理念。网络具有虚实两重性、平等交互性、大众化等特点,容易使网上交往打破社会等级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平等意识、共享意识的形成:网络运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的简便性,有利于大学生效率“观念”的培育;网络的广阔兼容性.使世间万事万物尽收“网”中,这对大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和全球意识等大有益处。

第二.网络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形成。传统教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网络能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有可能接触到世界上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同时,网络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传播方式。为大学生超前思维、立体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网络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友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网络在满足大学生的友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一是网络促进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相关对比调查显示.经常上网的人.在网络和现实中的朋友数量及与朋友的交流程度都要高于不经常上网的人。二是网络成为大学生调节情绪的重要手段。匿名的网络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营造了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间,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畅快地表达的情绪得以宣泄,起到了情绪调节阀的积极作用。三是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网络拥有强大的娱乐功能和丰富的娱乐资源,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创作和语言习惯,一些网络流行语成为校园日常流行语。四是网络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不管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多么狭窄,通过网络空间丰富多样的个性化群体,都能快捷地找到志同道合者。

第四.网络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学习空间。网络的出现,使信息源成倍增多,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为大学生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同时,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网络课堂打破了知识传授和学习的时空界限.实现弹性化教学,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也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二)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具针对性

网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拓展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载体。利用网络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发挥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经常采用集体学习讲解理论知识,或是采用一对一的形式,通过促膝谈心,解决个体的思想问题。前一种方式,教育者无法迅速清楚地了解每个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动态。且不能因材施教.妨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后一种形式只能对一个人产生作用,不能照顾到全部。网络的出现,使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教育者可以在网上开设相关的论坛,或公开自己的电子信箱;受教育者则把问题、意见、想法、认识在论坛上发表出来,或写信发到教育者的电子信箱;教育者定期上网查阅,解疑释惑。这样,教育者既能掌握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动态。克服传统方式的不足.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思想政治教育,大大增强实效性。同时,还可以开展网上授课,进行在线教育,加强教学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调整和补充授课内容,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拓展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渠道

网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互联网将社会、学校、家庭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形成教育合力。原先相对狭隘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主体多元化、交往平等化和交流自由化的平台。这个平台,突破了过去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能有效地将分散在各地的信息系统融为一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空间,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覆盖面。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信息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教育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走向动态,也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全天候的教育服务成为现实。

(四)促进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

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比。网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思想素材.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一是信息更快捷。目前,一个新闻网站每天24小时可以更换上千条消息,通过网上信息的“即时播发”和滚动更新,能有效地宣传主旋律、弘扬主旋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力。二是内容更丰富。不仅所有的图书馆、数据库、报社、杂志社等公共信息进入网络,而且大量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也进入网络。这些网上资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三是效果更明显。网络具有速度快捷、空间广大、形象直观、主体平等、内容丰富等特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具有认同感。更容易接受。信息网络化还增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动性和多样性。与互联网相关联的多媒体课堂,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

二、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互联网作为一柄双刃剑,在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以其快速便捷的信息提供方式及无可比拟的信息容量,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甚至是语言习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新挑战.提出了新课题。

(一)互联网的发展涣散了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

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全球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这里交汇,这就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打开了方便之门。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被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控制。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达到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托夫勒提出了“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对我大打“攻心战”。其主攻方向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目的是动摇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对此.美国政府直言不讳.在其制定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其目标就是用西方价值观统治全世界,实现思想征服。”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美国一位学者兴高采烈地说:“过去我们手里挥舞着原子弹使人们害怕;现在我们手里控制着互联网使人们喜欢,这就为传播西方价值观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删一些敌对势力,包括“法轮功”邪教组织,也正是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及特设的网站大量发表煽动性、破坏性言论,散布谣言,鼓吹动乱。因此,信息网络化对我国现阶段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信息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越来越以综合化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些大学生在信息的高度图像化面前越来越习惯于形象思维,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和理性向深度发展,阻碍他们对客观事实作出全面的、科学的判断;同时,他们对理想信念和自身行为的选择日趋非理性,对各种信息来不及加以判断、选择就予以吸收、接受,从而极易导致理想的动摇和信念的滑坡。特别是当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最让大学生们反感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腐败现象等还不能一时完全解决;最让大学生担忧的就业竞争会愈益激烈,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从理论与现实的负面效应中思考问题,进而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加之网络上的信息常常良莠不分.一些不健康的、虚假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内容,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降低正确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特别是经过了精心包装的西方霸权主义文化和政治理念,更是模糊了大学生们的视线,对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传统的道德伦理、民族精神形成冲击或潜移默化的侵蚀,造成其文化家园的迷失和文化根基的断裂.诱发严重的信仰危机。

(三)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导致了大学生现实道德评价标准和道德人格的缺失

网络客观上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没有限制、道德上没有约束的环境.容易使一些学生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巾陷入非珲性的状态、、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往往会夸大意志自由度,火去正确的价值取,从而对网络的各种善恶信息和自身的行为不能做出止确的评判,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一方面,芜杂的信息易导致大学牛价值取向的偏差。美国精神卫生学家詹姆斯·弥勒说过,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以往大学生日常所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传媒以及教师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的信息已被删除。而网络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尽管防杀病毒、防火墙、分级过滤等技术不断创新,都无法隔离所有的有害信息。加上一人一机的信息接受方式,往往要靠大学生独自分清和判断信息的对错。一些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判断和鉴别能力有限,其价值观念就可能受到冲击,“自我中心”思想日益严重,个人主义不断膨胀.在社会生活中道德选择迷惘,价值取向紊乱。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自律,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互联网必将钝化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环境极易诱发大学生人格的分裂。自我的同一,身心的和谐是构成一个人稳定的个体人格的基础。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将人置于“虚拟社会”,个体可不受约束地以不同身份出现.这样就出现了个体“我”的分裂,导致了网络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的不同一。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可以毫不顾及地展示个性和本我的一面,人格具有无限制性。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又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其人格具有约束性。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导致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人格缺陷,形成人格发展错位,甚至构成违法和犯罪。

此外,网络通常还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虚拟社交行为、消费行为、恋爱行为、虚拟群体行为、网络问题行为等。有报道指出.在高校退学、试读大军中.有近80%的学生是由于过度迷恋电脑娱乐、网上聊天等缘故所致;网络交往带有明显的游戏色彩,缺乏必要的信任感,且大多限于同龄和异性之间的交往:有的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网上下载”的习惯。放弃了刻苦钻研:有的学生居然公开在网上寻找“枪手”应考,期望一劳永逸地轻松毕业;有的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利用网络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有的学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成为黑色反动信息传播者和受害者:有的学生沉溺于一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而不能自拔。引发道德失范行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等。这些问题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发腮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这些负面影响的危害巨大,若不积极应对。将会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心理学家警告,今后几年,互联网瘾君子将成倍增长。据有关机构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当代大学生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特别是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形式.借助于在存虚拟窄间中虚幻的良好感觉,来寻找逃避实难的“麻醉刹”这样的逃避,根本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往往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进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后果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三、网络时代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建议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博,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新挑战,大力加强高校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第一.必须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网络。要想赢得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动权.就要突出时代性,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资源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打好主动仗,抢占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网络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化,增强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网络的领导,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唱响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理论教育工作者还应通过在网上建立工作平台.充分发挥隐形教育的功能,发挥正面引导网络的作用。

第二,必须积极创新高校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涵与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网络,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为互动式教育模式,建立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站,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同时,要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开展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网页制作竞赛、道德问题辩论、网上论坛等等,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必须大力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是抑制网络传播负面影响.促进网络传播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价能力,即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识别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为此,高校要把网络道德、网络法规和文明上网等纳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组织大学生学习、宣传、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同时。提高大学生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

第四,必须抓好队伍建设,打造好三支队伍。一是要建立一支专职的素质高、业务好、精干的网上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网络信息监控、信息汇总、网上师生交流、正面舆论引导等方面的骨干作用。二是要建立一支以政治辅导员和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兼职队伍。让他们参与网上论坛、BBS、聊天室等交互性较强的栏目的工作.有更多、更快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机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要建立一支以学生骨干为主体的“民间”队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中。要积极培养一批理论爱好者.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生骨干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此外,还要通过组织学习、实践锻炼、加强培训等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只有队伍建设好了,才能真正宣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去占领网络阵地。

总之,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紧密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的特质,积极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趋利避害.争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开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