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开放式教改模式

浅析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开放式教改模式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6 00:01:23
浅析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开放式教改模式
时间:2023-03-26 00:01:23     小编:

"

论文摘要:分析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的依据、构成及其意义,指出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必须面向社会开放、面向教育主体开放、面向文化开放。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

思想政治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课,其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这门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彰显。随着科学发展的综合性趋势的不断增强,大学专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思想政治课的高层次的多学科的构成,对于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建构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是势在必行。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的依据

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主干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理论体系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为基础,阐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这样一门课程应该怎样教学?是围绕着教材的内容全面的讲解,还是根据学生的社会需要和接受能力有目的的讲解?这是现有教材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即使从教材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也能够意识到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思想政治课中应有之义。

本世纪初的这场已经持续一年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出国内高校的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矛盾。为了缓解矛盾,国家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高校自己也推出了一些新举措,诸如扩招研究生,对待业大学生进行职业培训,这些举措治标不治本,为什么本科教育阶段不能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呢?如果这些新政策和举措还能暂时缓解一下本科院校的困境的话,那么高职院校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建构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开放式教改模式来走出困境,思政课教育必须在其中发挥理论导向和示范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要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首先要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其它活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民生问题。因此思政课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问题。因此对当前社会实践最迫切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置之不理,而试图去讲清楚中国现当代社会的历史问题,是徒劳的,不必要的,不可能的。仅仅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课时量也不允许这样做。而如果围绕着大学生的就业,有选择地去讲解历史问题,效果截然不同。从思政课的理论体系来看,精深博大,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内政、外交、军事、科技、教育各个领域,要把这些问题都向大学生交代清楚也是难以做到的,更不要说,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全球化环境下的社会不确定增加,书上的理论所对应的现实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即使把书上的理论讲清楚的意义也值得怀疑。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更新理念,以大学生的创业、就业为导向,展开思政课的教育。

这样的思政课教育理念会不会冲击现有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彼此之间是不是矛盾的?稍加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是不矛盾的。历史和现实是一脉相承的,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解决现实问题才是研究历史的出发点。大学生就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基本单元,大学生就业可以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可以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有助于政治安定和社会和谐。

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可以构建思政课的科学的教学系统。大学文化的特征是价值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从国际、国内就业的整体趋势看,就业者的人文素质是第一位的,科学技术水平是第二位的,实践能力是综合性的。思政课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从当代科学的学科体系来看,人文社会科学是比自然、技术科学更加复杂的学科,其所面对的社会个体和群体对象是主体的人,具有复杂的心理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系统的要素更多,不确定性更大,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思政课是大学所有课程中难度最大的。把思政课封闭起来,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简单的,因为这只是解决一个在教师控制下的应试教育的问题。但是如果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展开思政课教育,就可以发现思政课是所有课程中最复杂的。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包括对变化的社会环境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社会发展的预见能力,需要对自我的个性及其发展的自觉意识,这些都要靠思政课教师通过课程设计来加以引导,这是非常难的,需要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样的教改才能够检验思政课的实效。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的构成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要面向社会开放。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代社会是全球化社会,民主型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是文化多元化社会。从中国的国情看,中国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步入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社会流动性强,社会的不确定因素多。这就使得对社会的观察和分析的难度要加大,给大学教育增加了难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的专业设置、教材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是大量存在的。对于思政课来说,必须要把如何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方法交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结合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索社会的最新变化,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思政课教材中,社会调查的方法,仅仅有现实第一手资料是不够的,还需要知识的准备和科学的方法,以及个人的经验和智慧。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也表明,从经验的观察到理论的构建是科学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后者是假设、验证的过程。因此,对社会的调查不是简单的经验观察,而是在一定的观念主导下的有目的地搜集材料的过程。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审时度势的高手。由于当代社会实践已经达到全球化的巨系统,因此对这样的社会观察就需要把传统的辩证法的二维思维转变成多维的系统化思维,也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观察社会,要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应变思维。"

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要落实在促进学生的创业和就业上。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是思政课教改的一个重大课题。思政课理论的高度复杂性和综合性,其所对应的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怎样把社会宏观实践与大学生个体的微观实践结合起来,需要教育者加以重点思考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如果我们加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异质同构关系,两者在系统的部分要素上有着相似性,在系统的结构上有着可比性,比如都要求主体有善的价值理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定的风险意识和谋略,等等。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大量搜集学生就业实践的案例,分析其要素特征和关系结构,把它与思政课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就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思政课的实践形式,有一种简单化的倾向性,认为围绕着教材的某些命题,实地考察,写出论文,就是思政课的实践形式,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仅仅考察和写论文不是实践。

此外,学生的创业和就业实践是综合的,其前期准备就是在校的专业实践,并不存在一种独立于学生专业实践的思政课实践,思政课的理论是作为学生主体的政治思想素质而融入学生专业实践中的。思政课理论具有抽象性、完整性、系统性特征,很难把其中的个别命题分离出来去实践,这就要求思政课老师,具有丰富的知识面,包括专业知识,以便把思政课和专业知识进行多向度、多层次的整合,指导学生的创业、就业实践。只有学生的创业和就业实践才能检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此外,面向社会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难题。除了高校教育的弊端外,国家资源的有限性也是现实。这就要求思政课能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有多方面的心理准备。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要面向教育主体开放。

思想政治课面向教育主体的开放,一定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反思个体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在教学中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体和谐的价值理念,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理性精神,以辩证思维为特征的理论思维三条主线,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导航,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负思政课的政治使命。

思政课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本身并不足以质疑,但是贯彻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一种整体划一的倾向,全国同一门教材,同一种语汇系统,同一个重点和难点,甚至同一个课件。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忽视了教育主体的特殊的社会文化条件,教育主体的创造性和个性,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性人才,学生的学制较短,如何在教学中达到思政课所要求的理论深度,就要求发挥教育主体的创造性。对于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理论功底、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教学经验的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语汇都是不同的。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我们主张以学生创业和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采取结构类比的教学方法,运用真、善、美协同的富有深刻的理性和强烈的感染力的语汇系统,多引导学生进行社会模仿、思维操作、情感体验。,把厚重的学术性隐藏在浅显的案例教学中,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拓展思政课的可接受性。

中国政治的走向是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思政课教学一定要体现师生的平等交流。在当代信息化社会,教育主体有多渠道的信息源,这就使得教学从信息的传递向信息的选择和组织转化。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面及其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布置课后作业,把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堂讲得少必须和讲得精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心理学规律、教学的规律,使得教师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为了讲清楚对立统一规律,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成语词典有关的词条,这样就使得学生个体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互动,借助于民族语言系统去接受民族的智慧。

再次,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要面向文化开放。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还必须面向文化开放。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和创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的功能就是传承和创新文化。

思政课教学必须面向文化开放。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经历从传统辩证法的二维思维向系统辩证法的多维思维的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必须接受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总和。西方的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抽象的形而上学的特征,但是他们通过纵向的发展弥补横向的不足,只要我们能够对他们的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综合,也能得到很多启发。比如,西方的阐释学、符号学对于我们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接受空间是有启发性的。西方的哲学、心理学对于我们在思政课中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是很有帮助的。而中华民族的群体和谐的善的价值理念和系统的、辩证法的思维对于思政课教学是宝贵的精神资源。思政课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华,与多学科都有边缘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能够引用多学科的知识,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再次,思政课教学一定要符合教育学的规律,这些教育学的规律有的是历史的积淀,有的是在教改中新发现的。当代社会深刻地变革,使得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以创业和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革命必将使得教育的目的、手段、方法都发生变化,使得教育的内容不断更新。思政课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发挥理论导向和领军的作用。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公共课在国内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国家教育部在2007年推出国家统编教材,这对于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十分必要的。思想政治课的特征是意识形态浓厚、价值观念明确、政治立场鲜明。在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社会环境下,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是大学最大的政治。从大学的科学文化特征来看,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也是衡量高校的社会文化功能是否实现的标准,而建构开放式教育模式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强有效的途径。

因此,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改模式的意义是重要的。它总结了当前思政课教改的最新成果,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发挥了思政课教学的作用,提出了思政课教学的新的规律,必将促进思政课教改的不断深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