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大学诚信文化建设

浅谈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大学诚信文化建设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7:00:04
浅谈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大学诚信文化建设
时间:2023-08-05 07:00:04     小编:
"

论文关键词:个体道德人格;大学文化;诚信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个体道德人格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学进行诚信文化建设,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大学文化的发展,培养大学人的理想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诚信为核心,加强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推进大学诚信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必然。

一、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

1.个体道德人格培养的意义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区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为人的最初社会形态,“以物质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按照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的观点,在这种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这一社会理想前提首先必须把人变成独立的主体,只有个人成为主体才能得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实现。这一方面能够满足每个人的自我需要;另一方面,则因其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而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全社会的需要,这实质上包含了对社会的服务。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借助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后达到“个性自由”的现实的、普遍的、彻底的实现。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所以道德人格的培养必须求得个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谐一致,使人类社会朝着有利于个人而个人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面发展。“一个人如果素质不高。全面发展程度不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切身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个体道德人格培养的意义在于: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2.个体道德人格培养在入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里奇在《人格概论》一书中认为:“人格是个人所具有的所有特性的总和,又是适应环境的特有机制,因此,它是由环境不断改变着。”从伦理学意义上讲,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道德人格,指的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

道德人格的培养,实际就是人类完善自身的一种道德活动。道德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道德活动与自觉能动的主体是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亨受,他自己的财富。引申开来,道德也是一种人类实现自己社会本质的活动,目的在于最终达到恩格斯所说的“自由地独立建立在纯人类道德生活关系基础上的新实践”。因此,个人在道德活动中主动地、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处理自己同社会价值关系,确立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力量,并最终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大学诚信文化建设

1.大学文化的涵义

文化,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文化”一词源自于《易传》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到汉代,刘向将“人文化成”转为“教化”之义,即是发挥人的文化素养,扬升道德精神,发扬艺术创造,并进而以这些人文的成就,来教导民众,转化世俗,使成为有文明人而尊重人性的社会。实质上,文化也可理解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是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和大学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整个大学教育;从狭义上讲,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大学文化反映大学发展的历史积淀,反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继承、发展、弘扬和升华的厚重根基。它具体表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最终直接体现在所培养学生的质量、综合素质、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以及学校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大学文化一经形成,就会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大学的各个角落,渗透到校园每个人的言行之中。因此,大学文化“就是追求崇高、完美的精神创造、品质提升的境域,就是激发人的理想信念和培育人的精神成长的力量:就是求是崇真、造就个体和改造社会的最有力的方式”。

2.诚信的涵义

“诚”与“信”在古义中是相通的,可以互训。《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但“诚”与“信”在理解的向度上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诚”指“内诚于心”,“信”是“外信于人”,即所谓“忠诚发乎心,信效著乎外”。更具体地说,“诚”是道德主体的道德修行,表现为诚挚、诚恳与诚实守信等内在的道德诉求,故古人有“诚者自成也”的说法;“信”是“内诚”的外化,表现为重言诺、守信用和讲信义等社会化的道德实践。这是对诚信的一般理解。

事实上,从哲学的角度理解,正如《中庸》所认为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认为“诚”是自然的规律和真实的状态,是“天人合一”的一种状态。从伦理学的角度理解,“诚”是指人的一种真实不欺的做人原则和道德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实质上,“诚”就是“真”,“真”就是“诚”,并常常把“真”与“诚”合起来说成“真诚”。

3.大学诚信文化建设

大学诚信文化建设,就是把诚信提升到大学文化的层次上进行建设。从结构层次上讲,大学诚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大学诚信文化建设,就是要把诚信内化为每一个大学人的行为习惯和态度,并形成大学人固有的观念,使他成为真正的文明人,并把这种文明传播、转化到社会之中,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形成一个尊重人性、崇尚真诚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诚,就成为对每一个大学人的内在要求;信就成为每一个大学人的外在表现。大学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从伦理学的视角看,本质上是一种求善的过程,也是一种求真的过程,就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的有价值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幸福,有利于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它所起的作用与大学文化的本质、与大学文化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是相一致的,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积极推动大学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以实现大学文化求是崇真、造就个体和改造社会的使命。"

三、以诚信为核心,加强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推进大学诚信文化建设

1.重视诚信主体(个体)的道德需要,完善人格发展的基础

欲望和需求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个性积极的动力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个体正是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人格。人的道德需要,是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完善相统一的需要的产物。没有道德需要就没有个体进行道德认知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并引导个体的道德需要,是提高道德认知的积极性,提高个体对外部道德文化信息的接收效率的关键。但是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一个人格发展健全的人,此人格必定顺利经历了基本需要的过程,当然还要依赖于外部环境和内部人格和力量,当外在环境阻碍人们的发展需要,个体人格又无法冲破这种障碍时,人的需要和满足就会发生片面的发展,形成畸形人格的特征。

2.重视诚信文化在个体道德中的内化

所谓“内化”,主要是指“将外部世界的存在、特性、规律等表象转化为主体自身的内在需要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道德内化,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诚信在个体道德中的内化实际上也就是诚信道德主体(个体)学习和认同诚信文化,将诚信文化转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的过程,这也是个体道德人格不断完善、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也是推进大学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

实行诚信教育制度是主体内化的主要途径。制度中所规定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媒介转化到诚信道德主体(个体)的头脑中,形成诚信道德主体的意识、情感、信念,随之付诸实践,最终形成稳定的、系统的、习惯的行为。教育在这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诚信教育有它本身的过程,应当与诚信道德主体(个体)的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过程相一致。

(1)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毛泽东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这引用到诚信教育中,就是要大学人遵循诚信教育的制度,就必须要人们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诚信以及诚信教育内容和制度规定,然后他们才有所适从,才能有实践的方向。

(2)要陶冶诚信主体的情感。有了对诚信文化建设的认识,并不一定有相应的情感。只有通过实际中的事例,让受教育者亲受感染,才能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情感。教育者可以通过现身说法,或引导受教育者到现场感受诚信行为所带来的快乐与价值。

(3)要锻炼受教育者投入诚信文化建设的意志和信念。毋庸讳疑的是,如果没有投入诚信文化建设的意志和信念,就不能在诚信文化建设实践中克服困难。同时,没有坚定的信念,也就没有了精神支柱,“诚信文化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4)要养成诚信的习惯。“道德教育过程的最后完成,在于养成道德习惯,即使人们对于道德规范要求习惯于遵守,须臾不离,从心所欲而不逾炬。这就要求对人们不断地进行教育,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因此,以诚信教育的制度约束性进行诚信文化建设,使人们转变成为一种诚信习惯,最终形成诚信观念。

3.重视诚信文化建设的舆论环境

众所周知,舆论是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力量,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信息沟通过后的一种认识或共鸣。每一种社会舆论都包含有特定的道德价值导向,人们接受或被迫接受舆论的影响,从本质上说,是受某种道德力量的左右。因此,要形成全社会都呼唤诚信的舆论环境。如果整个社会都呼唤诚信,各种教育、文化、艺术、大众传媒等部门都呼唤诚信,形成诚信文化建设的道德气氛,那么诚信的观念就会逐渐深入人心,从而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如果整个社会形成了要求诚信的强烈舆论,那么对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道德压力,迫使其做出诚信的行为。"

4.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所构成的综合体。它直接影响着诚信道德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以及活动的方式和水平。文化环境的功能是巨大的。因为,一定的文化环境必然要熔铸出处于其中的人们的文化心理态势,使人们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道德情操、思维方式、风尚习惯,最后导致人们的行为习惯,形成较稳定性特征的道德品质。因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一种必然。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渗透诚信的观念、意识,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

四、进行大学诚信文化建设是追求大学理想境界的集中体现

进行大学诚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大学存在,就永远没有止境的,这实质上是追求“至诚”的体现。“至诚,相当于《大学》所讲的至善,则是大学的最高精神。这种精神,相当于西方大学追求卓越的精神……因此,在最高层次上,中西方大学的精神是相通的,即都是一种追求至真、至诚、至善,追求卓越的精神。而恪守信用,是大学人真诚的外在表征,立身兴业的基础。”可以这样说,追求至诚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也是幸福的境界。在这里,幸福是指“我们存在的完善和生命的完美运动。”也就是说,大学诚信文化建设是我们大学人进行生命完美运动的一项工程。因此,进行大学诚信文化建设是追求大学理想境界的集中体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