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模式探索

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模式探索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10 00:18:19
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模式探索
时间:2023-06-10 00:18:19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工作模式 全租渗透 创新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遥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要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枕业指导服工作棋式: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转吏鱿业指导机构工作取能,建立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近几年,随着我国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就目前而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同时也与高校自身的体制有很大关系,其中就业指导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起步较迟,目前仍处在探索和建立时期。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沿袭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较大,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程度相比+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存在着许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商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问题。

1.职业教育与学生职业定向脱节,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

大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工作指导,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事实上.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择业观和选择标准、个人道德行为都是在毕业前养成的.如果说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真正的自我定位、职业兴趣或个人职业适应性同盟的话,郡无疑是人力资源和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

2.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或者请几名优秀毕业生做经验交流,而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并没有多大用途。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

3.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学问和艺术。但目前一些高校.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工作中。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多忙于虚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据了解.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办公室和就业指导办公室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就业办的工作主要是停留于毕业生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塞派发、就业率统计等层面上,专业化水平不高,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缺乏有效陛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模式。

1.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应届毕业生才需要指导,其他年级的同学没有必要进行这项工作。就业指导变成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突击式”、“运动式”的集中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才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不足时,已来不及了,只能“望洋兴叹”。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就业指导,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选修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和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

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在强调“全过程”的同时,更强调“渗透”。具体而言,这种“渗透”应该是针对大学生的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不仅仅只是针对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应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生自身生活的全过程。要求高校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在学生工作中,都要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2.转变就业指导机构工作职能,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不仅应体现在为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短期价值上,更应体现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引,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身特长发挥的职业方向的长远价值上。所以,就业指导中心首先要改变过去的松散结构,设置结构严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组织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在职责上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重服务和管理功能转变到重教育功能,扮演好教育者、宣传员、服务员、调研员、管理员的角色。"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由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经验参差不齐,使得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因此,各高校要尽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第要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不但高校毕业生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更多的社会人员,无论是下岗职工还是专业水平高的知识型人才,都需要在就业指导的帮助下找到薪水高而又有发展前途的职业。第二,各高校应网罗由人才市场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较成功的创业者、政府官员、教育界著名人士、往届成功就业的毕业生等组成阵容强大的兼职队伍,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指导效果。

3.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

完善、丰富就业指导要注意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指导,连续性是指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提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指导。在保证就业指导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在表现形式上活泼新颖、推陈出新,以利于大多数同学接受,比如举办“模拟招聘会”等。

就业指导源于外国,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利物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形成了从如何认识自己、树立择业观到确定单位以及离开学校后如何得到帮助的系统化辅导内容。辅导形式新颖活泼,有贯穿学生就业全过程的讲座、就业咨询(包括招聘程序、对面试的辅导、短时间的面试建议,心理测试等),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培训课程等。美、加两国的就业指导则普遍设有求职门诊服务,帮助学生确定求职意向和进行技能评估。我国高校应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就业指导和人才测评体系,使就业指导与国际接轨。

4.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适应性,同时更要强调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不只是为了就业,还要创业,创造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要在就业指导中引入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内容,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走出校园,寻找创业机会,不要等靠,要自主创业,在为自己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