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社会转型时期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社会转型时期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3:33:00
社会转型时期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3-08-07 23:33:00     小编:
"

论文关键词:社会转型 大学生 就业 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毕业生就业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其原因有三:一是高校培养方向的偏离,二是专业课程开设不合理,三是毕业生期望值太高。解决办法有三,一是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改革学校教育模式,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三是强化就业指导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的规模逐年扩大,加之市场经济成分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增长点的多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客观因素的融汇,促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转轨,“不包分配、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机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行其道,它俨然秉承了一柄双刃剑的功力,在给毕业生带来全新的机遇与压力的同时,也向学校与学生提出了迫在眉睫的挑战。

一、现象举例,窥探一二

(一)就业观念保守,视线局限

“铁饭碗”观念的肆意虽然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早已雄风不在,但作为一种经历了风雨几代的思想意识却已经根深蒂固地保存在人们心中,与人性当中惯于安逸的因子相辅相成,并继承与流传。在选择职业时,稳定的事业、政府单位总是颇受毕业生的青睐。最终“铁饭碗”在众多人的竞争下成了“金饭碗”,而相对具有探险意味的企业单位却只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另外,师范院校虽早已摈弃了作为单一专科类院校的办学途径逐步向培养综合性人才迈进,但遗留在学生身上的师范性却依然很强,在择业过程中师范类职业就显得有独占鳌头之嫌。

(二)就业主动性差,依赖性高

如果我们把以往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喻为计划经济下的“订单式劳动”,统招统分的优惠就业制度让学生乃至学校在一片安定轻松的境遇中乐不思蜀。当然,“包分配”这种传统就业模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瓦解、遗忘,但残留在思想当中的惰性还在很大层次上阻碍着前进的步伐。同时一靠政策、二靠家庭的保守观念也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无法忽视家庭这一庞大永久的后盾力量。因此,就业的主动性远不如一些内地高校的毕业生。找工作按现今的说法理应是“到处撒网、见缝插针”,到了我们这竟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就业心态浮躁,患得患失

通过上述两种现象的描述,我们认为在千军万马兵临城下之际,我校的毕业生依然有着稳坐泰山、运筹帷幌的大将风范。其实不然,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对看到或听到的关于其他人在就业过程当中发生的各种利弊兼收的现象,无法客观正确地看待。另一方面又不了解完整的就业政策,“人云亦云”的现象在毕业生的就业黄金期间层出不穷。所以经常被误导,而致使情绪上的焦虑与多疑,患得患失,无心它事,一会)七能够积极得去面对就业、学业的压力,一会儿又会出现消极放任的态度。

(四)就业定位模糊,举棋不定

把在择业过程中的学生比作“猎户”并不过分,学生一般以参加招聘会、主动上门或者其他路径,到处布点,寻找“猎物”,实属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如果事先缺乏正确客观的自我认知,就很容易在自己所布的网点上裁跟头,一山望着那山高,鱼与熊掌难取舍,在举棋不定之间模糊了自己的方向,使得自己在选择教师职业的同时也牵涉到了地域、待遇、学校前景等之间的冲突。这不仅影响就业情绪,而且还可能导致违约、毁约改换单位等一系列关乎个人与学校诚信的后果。"

(五)就业期望值高,眼高手低

校园是一个带有蛀牙的象牙塔,积极的、消极的社会思潮都会透过打磨了的缝隙溜进校园。但同时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又以其应有的威严开拓着学生的思想阵地,学生在两种并不彻底的思潮中成长。找工作即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又透露着功利性与消极性。机遇与名利、实惠并举。但由于缺乏足够实践经验与完备的知识结构,又很难跻身于好的用人单位。

二、原因分析,不偏不倚

(一)教育培养方向的偏离,高校不断扩招,竞争日趋激烈

(二)教育结构调整滞后,专业课程开设不合理

经济和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我国的外资和技术需要新的人才资源,这不是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结构能够应对的。特别是目前的师范类院校扩招的非师范专业,其课程设置尚未完全脱离师范类模式,造成学生本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且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实习时间短,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现代型人才的需要。

(三)毕业生期望值太高,与用人单位错位

现在,不少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和目前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一心想进重点中学、大的企业,对那些经济效益稍差的单位都不屑一顾,其结果必然造成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口号是:“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变成了“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这就造成了有些大学生择业不考虑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而盲目择业,导致能力不行,屡遭失败,或是虽然被聘用,却不喜欢自己所做工作的现象发生。大家都往好的单位挤,这也导致了人才的相对过剩,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三、对策寻找,力求突破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迫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就成了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另一个杠杆。市场已经作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傲视着高等教育办学的尴尬境地。诚然,高校教育的神圣任务在于培养人才,而人才价值的实现只有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历练才能脱颖而出,甚至会源源地带来美誉。常说的“出口引导进口”的观念,不是仅仅把招生与就业作为并驾齐驱的工作来对付,或者分辨出孰重孰轻。关键是把这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融人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当中,引导和推动学校办学理念一次彻底性地、根本性地转变。新的办学理念倡导了一个时期的人才观,21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更要求具有健全的人格素质构成: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主动的竞争意识、可靠的诚信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敢于冒险意识与积极的创业意识等,在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引导市场经济,引导社会发展。高校教育在遵循育人原则之上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为杠杆,扬弃片面的“唯学问”论,大胆接受素质能力的优先化;排斥坐井观天的“唯计划”论,积极深入市场把握脉动;认清失衡的“重管理”论,完善健全就业服务网络通过科学的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二)改革学校教育模式,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

有人认为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像一面镜子,专业开设对路不对路、课程设置合理不合理、教学质量高不高都会在这面写实主义的镜子里透射得一览无疑。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一个抓手般地牵制着就业跳成功率,要想提高就业率首先应该从教育模式下手。市场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对资源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人才的素质结构也要求越来越全面,因此必须在充分了解作为就业母体的市场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评枯体系。①教学计划的科学性。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制定与完善教育教学的科学战略规划,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②专业设置的市场化。设置专业时除了强调学生具有的系统扎实的专门知识外,还要关注市场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的、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人才。③课程开设的实用性。与以往注重理论知识灌输的课程安排不同,当前更强调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市场上的灵活运用性,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与前沿,拓宽专业领域,有针对性调整课程内容、课时计划。④师资队伍的精专化。师资队伍的结构状况是人才培养的保证,教师除了有深厚的专业修养以外,还应具备本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因此在优化师资结构的同时可大胆利用社会资源,聘任社会一线行业人士进行讲学。⑤实训基地的长期性。扩大学生实习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把知识在实践训练中得以反复验证、发现、提高。⑥评估体系的社会化。把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科学纳人到社会反馈评价体系中去考量。

(三)强化就业指导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全程化、系统性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几经波折与反复质问的过程中已经深入人心。现今很多人称就业指导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理解为把就业指导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纳人教学大纲中,通过课堂与实践以及其他有效手段多渠道、多方面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在客观分析个性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包括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进行工作分析,推断出自我认识与工作分析的关系和差异,从而调整就业观念与心理预期,确定初次发展定位,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涯实施方案(包括教学课程的选定、能力素质培养的途径等),其后再指导学生按照实施方案进行不断地纠偏。在尊重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打造与社会与市场接轨的人才模式。①就业指导课的科学针对性。课程纳人教学是一次很大的突破,课程内容的安排需要有侧重面。如低年级侧重学业专业的认知与规划、基本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指导,高年级则是职业实习与职业定位的导向和择业过程中的具体事宜指导。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稳定配置就业指导人员,同时提高指导人员的能力与素质。③就业服务渠道的拓展。多种方式多窗口地宣传就业服务信息,要利用可利用的一切资源。④维权法律意识的强化。针对就业过程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盲点地段,把法律教育与择业就业结合起来,强化政策和方针教育、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与法制观念。⑤实训基地的调研。与实训基地保持联系,一手得到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信息源。⑥结合就业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的同时配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把握就业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梳理学生的不一良倾向,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