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泛娱乐化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泛娱乐化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7-11 10:45:03
泛娱乐化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时间:2016-07-11 10:45:03     小编:陈兴玉

泛娱乐化由社会传媒和网络技术侵蚀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当前教育环境也受之影响,课堂教学有走向泛娱乐化的趋势,泛娱乐化课堂教学将课堂视为市场、学生视为上帝、学习视为轻松和快乐,这些隐喻忽视了学校和课堂的相对独立性,使教学失去了灵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后,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另一方面也受泛娱乐化影响,教学改革中出现了泛娱乐化倾向,脱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的宗旨,不得不令人反思。

一、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泛娱乐化倾向的表现及其影响

1.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使课堂教学娱乐有余、知趣不足

传统心理健康课堂授课因手段单一而受批评,在对心理健康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当下,很多教师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精美的课程设计、有趣的心理图片、趣味心理测试及令人惊悚的心理视频都成了心理课堂活泼生动的时髦教学手段。由于过多采用这样的方法,导致质量每况愈下,心理图片过多的搞笑漫画,心理测试往往是一些不知名杂志没有根据的趣味测试,心理视频多是不加截取的心理电影冗长多余,情节夸张。在这些手段充斥了课堂后,使心理课堂娱乐性大增的同时,严重削弱了学生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和思辨,以及对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警惕,导致学生认为心理课不过是放松课,可上可不上,心理问题没有什么了不起,谈笑风生而已。心理健康课程的科学性严重下降。

2.心理健康课堂中教学方法娱乐化、效率低

传统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当前教师纷纷突破传统的讲授法,纷纷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辩论、心理剧、游戏、翻转课堂等等纷纷被引入心理课堂。这些课堂活动看似丰富多彩,但实则降低了课堂的质量。活动形式,娱乐为主。活动内容有的与心理健康并无太大关系。活动控制上,有的缺乏有效组织,即兴安排,强拉硬拽,效率低下。一方面,过多团体活动降低了学生兴趣,学生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为了活动而活动,有的活动照搬电视节目,纯属娱乐搞笑。

3.心理课堂教学内容故事笑话比例增多、知识缺乏系统性

为了增添课堂的笑料,取悦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有的教师大肆搜刮与心理学沾边的故事笑话,心理课堂气氛活跃,但心理健康知识体系被瓦解。有的同学对基本的心理常识都不能完整叙述,只记得课堂上的笑话和故事。更别说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的技能了。

总之,受泛娱乐化的影响,心理健康课教学效率低,原本一学期课程只能部分完成,学生在娱乐情境中,以笑代替了思考,以故事,笑话代替了常识理论,以趣味活动代替了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被瓦解,心理健康问题被轻描淡写,心理健康科学性被降低,心理健康课程在学生眼里越来越不受重视。大学生们富有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但认知能力不够成熟,对真善、美丑缺乏足够的辩知力,长期在这种娱乐环境中熏染,难免近娱者愚。

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泛娱乐化倾向的原因

1.高职院校学习氛围单薄,是泛娱乐侵袭的软肋

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学习兴趣低,很容易受到新异事物的影响。媒体网络的传播能力迅速,高职教育环境自身已被泛娱乐侵染。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氛围容易受到泛娱乐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向来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对素质教育课程有所忽略。心理健康课作为素质教育课,虽慢慢受到重视,相对于专业课,其地位不高,对泛娱乐化警惕不足。

2.高职教学评价科学性不足

高职教学评价受泛娱乐化影响,存在科学性不足的问题。在高职课堂教学评教中,有的学校之间把是否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评教标准之一,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中,被积极运用。还有就是教学手段多样化,学生反映,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等均是评价标准中的重要指标。至于教学的效果,学科性等往往在众多指标中,被忽略,导致课堂求形式,轻内容。

3.教师在消费主义面前失尊取悦学生

长期以来,高职因招生压力,生源就是市场,学生就是上帝。在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占教师考核的一定比重,也令很多教师担心评教不好,影响自身的发展。这种潜在消费主义令学校、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博弈。最终,课堂成为市场,学生成为顾客,教师一味投学生所好,降低了对教学本真的追求,未能坚持自身的专业话语权。

三、高职心理健康课应采取措施,规避泛娱乐化倾向

在泛娱乐化语境下,只有坚守教学的教育性与情境性,以及教学思维的深刻性,变革教学话语模式,提升寓教于乐的精神实质,才能引领教学回归理性,推动其良性发展。就高职心理健康课规避泛娱乐化倾向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1.高职院校要倡导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评教标准,构建心理健康课良好的改革环境

心理健康课之所以改革走入误区,与高职院校的学风泛娱乐化不无关系。高职生本身不重视非专业的素质教育课程,加之受当前媒体与网络技术传播的娱乐思潮的影响,普遍追求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被抛弃。改变当前娱乐化的学习方式,就要提升高职院校学习风气,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身的重要性,在体验学有所获满足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过程应是快乐与痛苦并存的,并非每一个收获都是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来获得的。学习中需要积极地投入理智思辨,而非简单参与和盲目娱乐。

同样,对于教学的评教标准中,要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和心理学的学科性,尊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标准,从教学目标达成和教学效果真实水平来对课堂进行评价,降低课堂形式在评价标准中的比重。为心理健康课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

2.高职心理教师要坚守自身的专业精神和提升自我的教育姿态,追求本真的教学

高职心理教师专业队伍一直在建设,从学术角度而言,师资整体的专业水平是在提升的,但专业教师如果在授课中为迎合学生降低自己的教育姿态,放弃自己的专业精神,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将功亏一篑,教学的本真也势必流失。当后现代、消费主义与泛娱乐化的时代成为教师的生存背景,教师应该深思教师的精神向度和教育姿态如何呈现?作为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树立心理学的权威感,在课堂上要坚守心理学的科学性,不能为了娱乐听众,而传播一些本没有科学依据的内容。其次,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处理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力、适应力、自信心、耐挫力等等。再次,面对学生对权威话语的批判和对低俗文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师要借助课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学生正确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不能为娱所愚。

3.高职心理课堂要还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性,提升课堂的生命力

波兹曼的话给我们很大的警醒,学校和课堂的确应该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捍卫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打造有灵魂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浮躁时代教师的历史使命,要记住赫胥黎曾说的一句话: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 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

泛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学生对课堂的追求。作为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严肃课堂,但一定要保持对教学的本真追求。抵制泛娱乐化,心理健康课堂要构筑心理学应有的情境性,而非简单的娱乐。应在心理情境中,提升学生对心理活动认识,分析,乃至心灵觉悟及自我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于通过真正的教学,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并延伸至课下生命意义的发挥。心理课堂无论在教学手段选择上,还是在活动设计上,都不能放弃心理学的评判标准及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总之,面对泛娱乐化倾向,无论是心理健康的一线教学人员,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人员,抑或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从现在起,都必须具有清醒的头脑,自上而下,全方位抵制这一倾向,方可让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改革科学化进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